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皮影宋长江13526332650中国民间美术本章内容第一节民间皮影概说第二节民间皮影造型结构第三节民间皮影制作工艺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第一节民间皮影概说“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被乔治·萨杜尔称为“电影的先驱”中国皮影戏,又称“灯影戏”。一、皮影历史寻踪皮影俗称灯影戏,源2000年前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戏是最早映像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文化的活化石。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影戏的“第一繁荣期”。真正的皮影戏是在北宋时期才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的。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瓦肆”众多,市民说唱文学盛行,皮影作为“隔纸说书”、“影子乱谈”开始出现。《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还出现了皮影戏组织“绘革社”。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以地方分为不同流派,如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用,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仅以北京为例,皮影就分东、西两派。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也参加了演出。清代,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清朝,影戏的流向在全国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全国除西藏、新疆少数几个省外,各地都有留下了影戏的痕迹。皮影戏得到空前发展并普及开来,剧目日益丰富,皮影工艺形象也更加多样,雕镂更加精细。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二民间皮影造型特点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像造型。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人物造型平面化∶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人物面部设计,传统皮影正面人物多用空脸法(阳刻),反面人物多用实刻法(阴刻),脸谱设计的一般规律是,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阳)正、实(阴)邪。正面像用于摆设场景、道具、衬景的人物、佛像,因其不活动处于静止状态而作正面处理。2、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红黄蓝绿黑)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头的比例大些,一般为体高的五分之一。手的比例要比真实的小些。身子比真实人体细,瘦些,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不然上了亮幕就显得雍肿。五官部分,眼睛要大,嘴巴要小,方能使人物有神阳刻正面角色则多为平长细眼,小嘴,直鼻梁,显得平和有度。所有人物除旦角外,额头凸现,冠饰大幅度后移,这一变形夸张,使影人倍加精干,神采十足。4、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生旦净丑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第三节民间皮影造型结构1.头茬头茬又称”梢子”,分为生、旦、净、丑、高盔、翎子、相貂、鬼怪、神头、变脸头等多个类别。影偶头部造型分为脸谱与头饰两部分.民间艺人将脸谱的眉眼表现概括为:“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影偶头饰有发饰和帽饰1.方巾子《张生喜英英》张生2.学士巾子《一笔画》秦少游3.小生巾子《珊瑚塔》呼延庆2、身段身段(服装)又叫戳子,有龙袍、蟒袍、官衣等,影戏的服饰款式纹样受戏曲服饰的影响。3、衬景道具衬景相当于舞台布景,起着点缀环境、深化剧情的作用。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清代陕西东路皮影《凤仪亭》第三节民间皮影制作工艺1、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2、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3、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雕刻主要用线条处理,实线:表现形体轮廓,生旦以及丑角被称为空脸的脸谱。虚实线:表现对象的结构、层次以及块面中的装饰纹样,净脸脸谱(即满脸)多为虚实线。暗线:实用线,只需将斜刀划过,多在活动着力点,如脖颈、手腕等处使用。绘刻线:以笔代刀用于装饰,起点缀作用。4、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5、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将皮影来在两热土坯之间,等冷却之后取出。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等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谢谢
本文标题:004第四章-皮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3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