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章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陕西电子409医院外二科田明2学习目标掌握:1、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场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2、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纤维瘤和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3、乳腺癌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熟悉:乳房检查方法、乳腺炎的护理及乳腺疾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了解:乳房的解剖及病理生理。3解剖和生理概要•乳房的位置•上界一般在第2肋水平;•下界在第6-7肋水平;•内侧缘达胸骨旁线,•外侧缘可达腋中线;4•乳房的包囊是胸浅筋膜,它向乳房深部延伸,将乳腺分隔成15~20个呈放射状排列的腺叶。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乳腺小叶,每一乳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乳房腺体最多的是外上象限,因此,此处患病的机会也最多5A:输乳管B:乳腺小叶C:输乳管窦D:乳头E:脂肪组织F:胸大肌G:肋骨腺体放大示意图A:正常腺体细胞B:基底细胞膜C:腺体中央6•乳房腺叶间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皮肤与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称为Cooper’s韧带(乳腺悬韧带)。•乳腺癌时,如癌块侵入Cooper’s韧带,使此韧带收缩而失去弹性,可导致癌块表面皮肤凹陷,称“酒窝征”7乳房的淋巴回流•乳房大部分淋巴液—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腋窝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部分乳房上部淋巴液—胸大、小肌间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乳房内侧淋巴液—肋间淋巴-胸骨旁淋巴结•两侧乳房间皮下交通淋巴管,一侧淋巴液可流向另一侧•乳房深部淋巴网沿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通向肝8淋巴回流910第二节急性乳房炎急性乳房炎(acutemasitis):是乳房急性化脓性炎症。多为产后哺乳期妇女,产后3-4周,初产妇多见。11病因*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授乳经验不足,不能将乳汁充分排出;乳管不畅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临床表现局部:乳房红、肿、热、痛,扪及肿块,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浅部脓肿有波动感(穿刺抽出脓性液体确诊)全身:寒战、高热、脉率加快13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穿刺:抽出脓液14处理原则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改善乳汁淤积:抽吸促进乳汁排出或退乳乳房早期炎症热敷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放射状切口)15手术切口的要求1、切口呈放射状2、乳晕部脓肿沿乳晕边作弧形切口3、乳房深部或乳房后脓肿在乳房下作弓形切口4、分离多房脓肿的房间隔膜5、引流条放有脓腔最低位,必要时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161718[护理问题]1、疼痛与乳房炎症、肿胀、乳汁淤积有关2、体温过高与乳房炎症有关19[护理措施]1、缓解疼痛①防止乳汁淤积②局部托起③局部热敷2、控制体温和感染①控制感染②病情观察③采取降温措施④脓肿切开引流后的护理20护理措施积乳的处理:暂停哺乳,吸乳器吸净乳汁局部托起:减轻疼痛和肿胀控制感染:早期热敷,应用抗生素,高热降温脓肿引流的护理: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情况,浸湿及时更换212223健康教育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哺乳前后清洗乳头纠正乳头内陷定时正确哺乳,每次哺乳吸空乳房预防和及时处理乳头皲裂保持婴儿口腔卫生24第三节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也称为慢性囊性乳腺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病因:与内分泌障碍有关。1、女性激素代谢障碍2、乳腺组织中激素受体异常25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乳房疼痛:周期性胀痛,经前加重,经期后减轻或消失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肿块呈结节状可片状,大小不一,轻触痛•护理措施:乳房自检,定期复查26第四节乳房良性肿瘤一、乳房纤维腺瘤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的良性增生,好发年龄20-25岁表现:多为乳房外上象限单个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质韧弹性感,光滑。处理:手术切除,常规病检27二、乳管内乳头状瘤发病情况40-50岁人群可以恶变好发部位:乳管开口壶腹部临床表现:乳头血性溢液处理:手术+病检28第五节乳房癌(Breastcancer)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少见。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7-10%,仅次于子宫颈癌。29发病的高危险因素:1、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2岁、绝经年龄大于52岁2、生育年龄:第一胎足月产龄迟于35岁、40岁未孕3、哺乳可降低发病率,哺乳时间长短和发病率呈负相关4、产次:产次和发病率呈负相关5、家族史:3-8倍于正常人群6、其他:肥胖与饮食,电离辐射,药物等30病理分型1、非浸润性癌也叫原位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基底膜以上。转移很少,预后很好。2、早期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原位癌。癌细胞侵及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仍是早期31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样癌、髓样癌(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乳头湿疹样癌等。分化高,预后较好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腺癌等。此性分化低,预后差。最多见,占70~80%。5、其他特殊类型癌:炎性乳房癌和乳头湿疹样乳房癌32转移途径1.局部浸润:可浸润皮肤、胸大肌。胸筋膜等组织2.区域淋巴结转移:乳头、乳晕、乳房外侧约60%-70%向同侧腋窝转移。乳腺内侧病灶约有30%左右发生内乳淋巴结转移3.血道转移:可经淋巴途径或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肺骨肝胸膜3334常见乳癌临床表现1、肿块1)早期:多为无意中发现的患侧乳房无痛性肿块常位于外上象限。多单发、硬、不光滑、活动欠佳、分界不清。352)晚期:①肿块固定形成所谓“铠甲胸”②卫星结节癌细胞浸润表面大片皮肤,表现为局部多数坚硬的结节。③皮肤破溃肿瘤向外生长突破皮肤,形成坏死溃疡,易出血感染,有恶臭。36癌肿溃破呈“菜花状”37酒窝征:肿瘤侵及Cooper韧带,使其收缩而失去弹性,牵拉皮肤所致。乳头偏移或回缩:肿瘤侵及入乳管收缩所致。桔皮症:肿瘤细胞堵塞皮肤和皮下淋巴管致使皮肤水肿,毛囊处出现点状凹陷,形似桔皮样。局部突起皮肤红肿2、乳房外型改变38局部突起39401)淋巴转移:多见同侧腋下。早期淋巴结先是散在、活动好,以后数目增多、融合;甚至可和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联。2)血运转移:远处常见肺、骨、肝转移,出现相应受累器症状。3、转移与复发征象41术后三周术后一年复发42特殊乳癌的临床表现①炎性乳癌多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年轻妇女。表现为乳腺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乳腺炎。体检:乳腺肿大发红发硬,多无局限性肿块。该类型乳癌发展快,预后极差。43②乳头湿疹样乳房癌(Paget’scarcinomaofthebreast)paget病,初发乳头刺痒、灼疼。以后表现为乳头处呈慢性湿疹样改变:发红、溃烂、潮湿、结痂,反复交替进行。局部有或无肿块。预后好,恶性程度低、转移少见。44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钼靶拍片(普查方法)B超:显示0.5cm肿物近红外线扫描2、B超:年轻女性首选3、病理学检查TNM分期:T:原发癌肿N:区域淋巴结M:远外转移临床分期45临床分期T指原发肿瘤Tx:原发肿瘤不详细T0:原发肿瘤未扪及Tis:原位癌T1:癌瘤长径≦2cmT2:癌瘤长径2,≦5cmT3:癌瘤长径5cmT4:癌瘤大小不计,但浸及皮肤或胸壁,炎性乳癌也在列46N区域淋巴结Nx:局部淋巴结情况不详N0:同侧腋窝淋巴结无扪及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但可推动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47M远处转移Mx:不能确定远处转多的存在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480期:TisN0M0Ⅰ期:T1N0M0Ⅱ期:T0~1N1M0,T2N0~1M0,T3N0M0Ⅲ期:T0~2N2M0,T3N1~2M0T4任何NM0任何TN3M0Ⅳ期:包括M1下的任何TN49治疗原则尽早实施手术,辅以化疗、放疗、激素、免疫等措施的综合治疗。505152535455化学药物治疗:常用药物: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阿霉素、表柔比星、紫杉醇等内分泌治疗:目的:降低乳房癌的术后复发及转移适用:ER、PgR阳性的绝经妇女常用药物:他莫昔芬、来曲唑放射治疗:降低Ⅱ期以上病人的局部复发率56乳癌病人的护理--术前评估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月经史、孕育史、哺乳、饮食习惯、家族史等2、身体状况局部:乳房的外形和外表、乳房肿块全身:有无远处转移的迹象;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辅助检查:特殊检查及手术耐受性情况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571、一般资料:麻醉方式、手术名称、术中情况、术后生命体征、引流情况等2、专科情况:皮瓣、切口愈合情况患侧肢端的血循环肢体功能锻炼实施及恢复程度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乳癌病人的护理--术后评估581、自我形象紊乱2、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3、知识缺乏[护理]二、护理问题59[护理]三、护理目标1、病人能够主动应对自我形象改变。2、手术创面愈合良好,患侧上肢肿胀减轻或消失。3、病人脑复述患肢功能锻炼的知识且正确进行功能锻炼。60(一)术前护理1.皮肤准备:切除范围大、考虑植皮者需做好供皮区皮肤准备:取患侧乳房上的皮肤,应注意乳头及乳晕部的清洁,取患乳对侧大腿皮肤,备皮范围应包括会阴部阴毛、膝关节,尤其是腋毛;有乳头凹陷或溃疡者,应在手术前每天换药,使局部创面得到控制或好转,乳头凹陷者应用松节油擦净为宜。乳癌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612.胃肠道准备:术前一天少食或半流食,即手术日晨避免进餐和饮水。3.术前应嘱病人床上大小便和咳嗽训练。4.术前药物应用:术前可用镇静药和止痛药,如苯巴比妥钠、安定等,术前阿托品可减少呼吸道的分泌作用和控制高血压。5.心理护理62(二)术后护理1.护理常规:体位: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于术后6h改为半坐位,以利呼吸和引流。尿量:术后记录尿量,注意导尿管勿脱出,嘱病人避免病人用力。生命体征:术后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应0.5-1h测量一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施行扩大乳癌根治术患者治疗后,要注意有无气胸。63伤口护理①皮瓣:观察皮瓣颜色及创面愈合情况并记录。手术部位用胸带加压包扎;观察患侧上肢远端血液循环,若皮肤呈青紫色伴皮肤温度降低、脉搏不能扪及,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或胸带的松紧度。64②引流管:及时引流皮瓣下的渗液和积气,使皮瓣紧贴创面,避免坏死、感染,促进愈合。妥善固定保证有效的负压吸引:注意负压管或吸引球是否漏气或阻塞,若有应修整引流装置。每小时逆向挤压引流管或负压吸引器。观察引流液色、质、量并记录。一般开始时为血性,术后1-2天,每日引流血性液体约50-100ml,术后4—5天,皮瓣下无积液、创面与皮肤紧贴即可拔管。。引流过程中若有局部积液、皮瓣不能紧贴胸壁且有波动感,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65(5)注意敷料是否浸透(6)活动:双下肢先在床上活动,两天后可下床。早期活动上肢。(7)饮食: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等麻醉反应者,可正常饮食,并保证足够热量和维生素,以利康复。(9)拆线:太紧者可间断拆除缝线,一般在5-6d后拆除;若伤口缝合无张力,可在7—8d后时间断拆线,9-lOd后时可全部拆除缝线。662.对乳腺癌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1)皮下积液、积血①保持所留置的引流管通畅②保持加压绷带包扎的效果及时矫正67(2)皮瓣坏死皮瓣坏死一般术后24小时即见缺血的皮肤变苍白,逐步呈青紫色水肿,表面有小水泡,3~7日后坏死区域的界限逐步清楚,皮肤逐渐呈黑色硬痂状。注意密切观察皮瓣生长情况。68(3)患侧上肢肿胀(重点)大多发生于乳房根除术之后,较少发生。原因:因彻底清除腋窝淋巴结,可致同侧上肢淋巴回流不畅,形成淋巴水肿。其次是因处理腋部静脉不当,有的将头静脉结扎,造成上肢静脉血回流不畅。可在手术后立刻发发生,或术后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发生。69护理卧床时患侧肘部垫软枕,使其高过肩部,可减轻肿胀感。患侧的手臂避免内收,以防造成腋下窄缩,引起不适。观察患侧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情况,如包扎太紧、脉搏扪不清,皮肤呈紫绀色,伴皮温低于健侧,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
本文标题: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8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