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WelfareGeography)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newtradetheory)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鲁迅[1]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在许多国家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上,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些相邻专业(如财经等)也将经济地理学作为主要的必(选)修课程。为了配合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我国地理学家自80年代以来不断推出相应的教材(或可用于教材的专著)(见本书《序》)。这些教材,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地理学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经济地理现实问题的推动和相邻学科理论的引入,近几十年来,国际上经济地理学界不断涌现出新的观点和方法。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地理学教材,紧紧追随这种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相关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教材,甚至在框架结构上出现全新的调整(如贝里等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迪肯等人的《空间区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透视》第二版,deSouza等人的《世界经济地理》第二版等,见第一章参考文献[2],[25],[27])。与此相比较,我国现行的经济地理学教材,差距颇为明显②。1996年,本人曾在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讲授经济地理学,用迪肯等人的《空间区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透视》作教材,同时参考了其它相关著作。在讲课之中,联想到国内大学经济地理教育情况,感到如果能吸收当前国际上主要经济地理学教材的精华,编写一本与国际接轨的中文《经济地理学》教材,当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恰逢此时,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启动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计划。本人有幸主持《经济地理学》教材的编写。为了编好这本教材,在参考国内相关教材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出版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近10种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结构体系。其指导思想是:突出理论和思维方法的分析介绍;在认真解释经典理论的同时,注意反映新近的研究成果;注重与国际同类教材的接轨。与此相对应,全书构建在一个独特的框架体系之上。该框架基于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这一思想,沿着企业(包括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区位——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全球化这一思路展开。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本教材的编写,我邀请了几位经济地理专业同行参与工作。其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李国平博士完成了第二章和第三、四章的部分内容;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覃成林教授完成第七、八、九章;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刚博士完成第十、十一、十二章;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林炳耀教授完成第十三章的第二、三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文忠博士完成第三、四章的部分内容;其余章节(第一、五、六、十四章和第十三章的第一节)由本人完成。各参与者良好的合作态度,保证了全书的顺利完稿。而统稿工作则由主编完成。在本书的结构孕育过程中,曾与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陆大道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的朱剑如教授交流并得到他们的鼓励。北京大学胡兆量教授欣然赠送有关书籍,南京大学曾尊固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书稿,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徐丽萍女士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我的研究生乔家君、张晓平、陈德广帮助输入和校对稿件。对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深表谢意!我们更十分感激我国经济地理学大师吴传钧院士为本书作序。吴先生不仅对我们的工作予以鼓励,更对未来的地理学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尽管我们已经作了努力,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各位作者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不一,所掌握的文献有限,故书中定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出,以便再版时修正完善。我们衷心希望,这本教材能够伴随着21世纪的脚步,不断前进。李小建1999年6月9日于开封[1]①鲁迅全集卷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5②吴传钧等编著的《现代经济地理学》引进了不少国际经济地理的新近发展内容,可算例外。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
本文标题: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6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