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一、本书的理论背景和地位二、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三、理论体系(一)钻石理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因素3、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5、其他因素——机遇和政府(二)产业群理论(三)经济发展四阶段划分阶段一:生产要素导向阶段阶段二:投资导向阶段阶段三:创新导向阶段阶段四:富裕导向阶段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贡献(一)区分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三)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四)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五)强调国家在决定竞争优势方面的能动作用(六)划分了国际竞争的发展阶段划分五、案例——以日本为例(一)日本的崛起(二)思考:日本的没落六、思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中国的应用(一)在要素条件方面(二)在需求条件方面(三)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四)在公司竞争方面(五)政府方面2《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一、本书的理论背景和地位在管理学界,迈克尔·波特被誉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波特的众多著作中,竞争三部曲(1980年的《竞争策略》、1985年的《竞争优势》和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奠定了他在策略领域的大师地位,尤其是《国家竞争优势》堪称划时代的巨著。他早期的研究,如1980年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的《竞争优势》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到了1986年的《全球产业竞争》,波特开始将其理论架构延伸到国际竞争的背景当中。而成为里根政府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的经历,使波特意识到国家环境对于企业竞争的成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因此他开始探寻一个国家创造并保持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波特教授在历时3年、有200多人参与、分析数百个产业发展案例、比较数十个国家(美、德、瑞典、瑞士、丹麦、意大利、英、日、韩国、新加坡等)后,终于在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可见,产业竞争力始终是波特研究的核心。当研究重心提升到国家层面和国际竞争后,波特将衡量一国某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最佳指标确定为该产业是否具有向众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的能力。二、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商品遍布世界每一角落,贸易年年盈余,美国垄断着世界市场。但是,随着西欧(特别是西德)和日本的经济恢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展开了激烈争夺,动摇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尤其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于滞胀状态,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低于多数西方国家。进入80年代后,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几乎在大多数领域内失去了与日本的竞争能力,即使是高科技产业,日本也正在赶上或超过美国。结果美国国际市场份额不断遭受日本和西欧的蚕食,并且国内市场也自身难保。例如,到1992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小汽车已占美国汽车市场的1/4左右,而且有扩大的势头,压得美国兰大汽车公司喘不过气来,不断裁员减产。美国产品竟争力下降使得美国的外贸状况日益恶化,逆差高居不下。对此,美国朝野上下压力沉沉,焦虑万分,政府、企业和经济学家们纷纷在反思和寻求对策:决定一国的国际竟争力的基本因素究竟是什么?美国的国际竟争力为何会下降?怎样使衰退的美国再现活力,保持和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于波特的理论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的。3三、理论体系(一)钻石理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国家是支撑每个企业和特定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即钻石模型中。这些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以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因素。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以上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1、生产要素它包括:①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熟练程度、人力成本;②自然资源。土地的肥沃程度、数量、可耕地、气候、区位和地理规模大小;③知识资源。科技的硬件和软件、政府和私人研究机构、图书馆、统计机构、各种科学协会;④资本资源。资本供应量和成本、资本收益、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各国资本之间的流量;⑤基础设施。邮电通讯系统、支付手段、健康保健、社会福利、文化机构。生产因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则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42、需求因素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普通企业的生产、营销以及投资安排总是先本国需求的角度来加以考虑的。有利于国际竞争的国内需求特征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企业必须面对本国市场最初的健康度和竞争力状况。如果能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并通过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得到发展,那么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波特注意到市场的特征是有需求的消费者的数量,而不是市场的大小。本国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具有很大作用。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因为老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它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在这种情况3、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即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经营要通过合作、适时生产和信息交流与众多的相关企业和行业保持联系,并从中获得和保持竞争力,如果这种接触是各方的主观愿望,那么产生的交互作用就是成功的。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日本机械工具业的优势离不开世界级的数控机床、电动机和其他零件供应商。瑞典在钢装配制品(如滚珠轴承、切削工具)行业中的竞争力源于它的特殊钢行业。除了供货商的竞争力,其他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也很重要,它们往往带来新的资源、新的技术、新的竞争方法,从而能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因此,各支持性和相关产业之间具有经常的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就会构成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国家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1)各个国家由于环境不同,需要采用的管理体系也就不同。适合国家环境,适合产业的竞争优势源泉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国家竞争优势。比如意大利,它在舞厅照明、家具、鞋、羊毛织品和打包机这些方面具有竞争优5势。这些行业的规模经济不十分明显,或者可以通过松散的附属公司之间的合作克服,因此意大利成功的公司的组织形式是以中、小企业为主,采取的战略是集中突破战略:避开标准化产品,集中力量生产有独特风格或按顾客要求定做的小批量产品。这种组织形式和战略使意大利企业在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特别具有灵活性。而在德国,许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具有技术背景,因此他们喜欢以有条不紊的方式来改进产品和生产工序,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感兴趣。这些特征使德国公司在工程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如光学、化工等)十分成功,尤其是在要求高精度生产、细致的开发过程和严明的管理结构的高精尖产品方面。(2)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也都有不同的目标,对经理和雇员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在许多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这种优势的方法之一是持续的投资,或换言之,一个国家只有在存在不同寻常的投入和努力的产业才能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公司有正确和恰当的目标,对经理、雇员有正确的激励机制。公司的目标深受所有权结构、债权债务人的目标、公司管理的性质和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股东的构成、税收体系、收益率标准等方面都大不相同,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管理的影响也不同。比如德国和瑞士,大多数股票都是机构持有,很少交易,长期资本收益免税,股东持股时间长,管理阶层对股价的变动并不十分在意,一般都报告较低的利润率。而在另一个极端的美国,虽然大部分股东也是机构投资者,但这些机构的业绩按季度或年度的股价涨幅来评价,投资者强调的是季度收益增长,机构为使资本增值经常买卖股份。(3)国内竞争。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还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作用机制在于:(a)减少外国竞争者的渗透。一群国内竞争者使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竞争,从而覆盖许多细分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很宽的产品线和服务系列使外国竞争者的渗透困难,从而使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更能持久。(b)模仿效应和人员交流效应。有许多竞争者存在,为相互模仿和人员互相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竞争状态下的互相模仿和人员交流能使整个国家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增加,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c)促使竞争升级。国内的竞争是在各公司都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的,比如相同的要素成本、消费者的偏好、当地供应商的条件、进口成本等。因此同在一国的公司竞争就不能只靠大家都能得到的优势,而必须寻找更高级、更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源泉,如专有技术、规模经济、国际销售网络等,这使产业的竞争优势向高层次发展。(d)强化竞争程度。同本国竞争对手的竞争不象同外国竞争对手的竞争那么遥远,那么难以捉摸。地理的接近和文化的一致使竞争对手彼此十分了解,从而使竞争更加直接,更加具体。国内竞争有时超出了纯经济的范围,常常带上感情色彩和个人因素。自尊心使经理和工人对国内其他公司的发展十分敏感。国内的报纸和投资分析也常把一家公6司同另一家公司比较。因此,国内竞争对手不仅要争夺市场份额、争夺人才和技术突破,还要争夺炫耀的权力。(e)迫使企业走向海外。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激烈的国内竞争往往迫使国内公司向海外发展来获取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利润。而经过国内激烈竞争锻炼的公司往往更成熟,更有竞争力,从而更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取胜。5、其他因素——机遇和政府上述四种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它们的情况如何直接导致着国家竞争地位的变化。但除了上述四种因素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变量对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机遇和政府。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大多从机遇中得到过好处。比如微电子时代的到来使美国和德国失去了在众多的以机电为基础的产业的支配地位,为日本公司的崛起提供了机会;西方国家对来自香港和日本的服装进口施加限制,使新加坡的服装业发展起来。机遇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如石油危机时)、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战争等。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竞争优势无效,落后国家的公司如果能顺应局势的变化,利用新机会便可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同样的机遇可能给不同的公司带来不同的结果。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利用,还是取决于四种决定因素。政府对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对资本市场加以干预、制定教育政策等影响要素条件,通过确定地方产品标准、制定规则等影响买方需求(政府本身也是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大买主)。政府也能以各种方式决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环境,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结构、竞争状况等,因此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由于政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影响实现的,所以它没有被归入决定因素。(二)产业群理论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引入“产业群”概念,产业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他认为一国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要求专业化,而专业化的公司扎堆就形成产业群。虽然过去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文献早就认识到产业群现象的存在,但对产业群的认知范围还比较狭窄,并没有把这种现象和国家竞争优势的成长联系起来。因为在现代全球经济下
本文标题:国家竞争优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11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