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荀子与儒家■墨子与墨家■庄子与道家■韩非与法家■孙膑与兵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入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铁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图》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集成》书影这一整套《诸子集成》于1935年编辑出版,蔡元培题笺,囊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晏子、管子、商鞅、孙子、韩非子等“诸子之精粹合成一书”。导入返回返回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荀子与儒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孟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山东邹城孟子故里牌坊孟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书影《孟子》书影孟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孟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孟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孟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四书》书影孟子“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庙亚圣殿(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孟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荀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书影荀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言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荀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助学》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荀子返回返回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与墨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墨子故里(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北部)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书影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思想墨翟认为当时的“大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其所以如此,他认为是由于人之不相爱。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兼相爱,交相利”。这就是所谓“兼爱”,这是墨家的一个中心的理论。……墨家所主张的兼爱是“爱无差等”(墨者夷之对孟轲语),不分轻重厚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除了轻重厚薄,还有一个先后问题。儒家主张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推及别人的“亲”。墨翟主张“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中》)。这也是“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的区别的一种表现。…………墨翟认为“兼相爱”必须表现为“交相利”。他号召人具体地实行互相帮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在互相帮助下,“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身寿;幼弱孤单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兼爱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翟提出“非攻”的主张,极力反对“大国攻小国”的进攻战争。他对正义战争和不义战争进行区分,而不是一般地反对战争。有人责问墨子:你以攻战为不义,那么过去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这是什么原故呢?他回答说:那不叫“攻”,而叫“诛”。这种诛伐的战争,当然是不应反对的。“诛”与“攻”的区别就在于,攻是“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非攻下》)。而“诛”则是讨伐有罪之国。墨翟对战争的这种区分,较之当时笼统反对一切战争的主张,是有其独创之处的。——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把“兼爱”的原则推广到人民生活上,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认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节用上》)。这道理是不错的,去掉了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墨子)反对“厚葬”、“久丧”,认为那样做“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他特别指斥“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节葬下》)的奴隶制的遗风。他很有见地地指出:丧葬方式,有的民族用火葬,有的民族“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完全是“便其习而义其俗”(《节葬下》)的事,并不是什么“圣王之制”。他认为听乐妨碍耕织。“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对此三患,“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非乐》)”,完全是无用的,并不能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邮票返回返回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与道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故里(今河南商丘)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书影《庄子》书影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言论和学者的评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粒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庄子·秋水》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虽当时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司马迁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征至怪于齐谐。——李白李白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鲁迅(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郭沫若《庄子与鲁迅》郭沫若返回返回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与法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今版《韩非子》书影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返回返回法不阿贵。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孙膑与兵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三戈铜戟(湖北省随县出土)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铜戈(河南省新郑县出土)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靴形铜钺(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铁兜鍪(湖北铜绿山出土)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箭镞蝉纹铜矛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战车(复原模型)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孙武《孙子兵法》竹简(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孙子兵法》书影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孙子兵法·篡卒》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孙子兵法·八阵》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孙子兵法·八阵》盈胜虚,径胜行,疾胜徐,众胜寡,逸胜劳。——《孙子兵法·积疏》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孙膑山东临沂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竹简《孙膑兵法》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孙膑兵法〉解读》书影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孙膑祠堂里的孙膑影画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围魏救赵”作战示意图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围魏救赵”想象图(坐于椅上指挥者为孙膑)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孙膑用“减灶”之计诱魏太子申、庞涓入马陵道埋伏之中,万弩齐发,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掳,庞涓自杀。马陵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阅读与思考“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请思考文化觉醒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与探究材料一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
本文标题: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3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