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9年电大《学前教育原理》复习指导资料大全
《学前教育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红色字体的部分、案例分析题请同学们重点复习、准备绪论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二、学前教育学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二)文献法:(三)调查法:(四)实验法: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一、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幼儿园、家庭学前教育的含义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2、社会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者是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如幼儿教师、保育员等。.3、幼儿园: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4、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三、学前教育的任务1、学前教育肩负着对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任务。2、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发端,承担着为儿童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任务。3、学前教育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与保障家庭幸福的任务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特征一、学前教育的基础性1、学龄前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主要是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这一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开端时期。2、学前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保育、教育一体,让学前儿童获得行为习惯、探索环境等方面的初步经验,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3、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学前教育位于教育链条的起点,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二、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一)学前教育公益性体现在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上。1.学前教育的非排他性与排他性2.学前教育的非竞争性与竞争性3.学前教育的外溢性(二)政府参与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保证。政府参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生产,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公众;二是政府采购,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公众;三是政府补贴,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产品的生产者或购买者提供财政补贴。第二章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理论流派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一、古代的儿童公育、家庭学前教育西周“孺子室”。二、近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兴起和发展1837年,福禄培尔在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使用自己设计的“恩物”开展游戏教学,1840年,福禄培尔将该机构命名为“幼儿园”。第二节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一、国外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一)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怀尔德斯平。欧文主张:幼儿学校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小朋友快乐”,为此,他提出了不责骂或处罚儿童、教师表情亲切等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包括体、智、德、美等五方面。(二)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流派是因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应用而形成,理论代表是福禄培尔及其支持者。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作品中,主要观点包括:1.主张改革家庭教育,给缺乏幼儿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广泛建立幼儿园,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2.为了帮助儿童做好准备,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阶段,使儿童有时间做好准备,以降低突变性给儿童带来的冲击。他设想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设立一种“中间学校”,帮助儿童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他甚至打算设计一种新的恩物来作为中间学校的特殊教学用品。3.为了帮助幼儿开展自我活动,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了一套由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组成的活动玩具,称为“恩物”,意味上帝的恩赐之物。4.作业就是给幼儿设计的各种活动,作业活动是幼儿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主要方法。作业是恩物的发展。(三)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围绕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传播、应用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蒙台梭利及其支持者。1.蒙台梭利早年强调遗传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晚年倾向于强调环境的主导作用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儿童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对特殊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期。3.蒙台梭利提出了学前教育的两条基本原则。①自由的原则。儿童有自己发展的敏感期,具有吸收性心理,能根据自己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体和活动,任何工作、活动都不是强迫的。②工作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4.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训练以及初步知识教育。(四)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美国,对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均有所批判。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观点主要有:对儿童发展开展实证研究;重视学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肯定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合理部分的同时,试图根本否定恩物主义和象征主义。杜威教育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基本方法是“做中学”。(五)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理论。理论代表是克鲁普斯卡娅、乌索娃、福辽莉娜等。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主要以其鲜明的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是其特色。三、中国近现代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及代表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探索中国化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特点是学习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理论,探索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代表是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人,其中,陈鹤琴最具代表性。1.五指活动。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稚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语文)活动。这五个方面的活动是整个的、相互连贯的,犹如生在手掌上的五指一样,相互联系,故称五指活动2.陈鹤琴活教育的核心观点概括如下:陈鹤琴的活教育是针对拘泥于书本的旧教育提出的,“什么是‘活教育,?简单说,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①活教育的目的论。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他后来进一步提出要“做世界人”。②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③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主张“活教法是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其长期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结晶,也是其学前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升华与凝练。对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第三节当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一、新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新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指那些受新行为主义观点影响而形成的某些相近或相似的学前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基于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学说,认为教学就是通过控制刺激塑造和形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二、结构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结构主义也可译作“建构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后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结构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在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种学前教育理论,突出代表是皮亚杰,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结构、阶段以及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为结构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儿童到青年初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与学前教育有关的两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取得平衡。②前运算阶段(2-7岁),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思维开始由表现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思维具有直觉性。三、人本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人本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影响而提出的各种学前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价值以及人性的探索为使命,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等。四、多元智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多元智力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受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学前教育理论或学前教育方案。他认为智力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反省智力、人际智力。1989年,又提出了第8种智力,即自然智力。五、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意大利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齐在意大利北部小城瑞吉欧以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为核心而形成的。1.马拉古齐确立的儿童观主要有:①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②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③儿童有主动学习的愿望。④儿童是有差异的。⑤儿童是“关系”中的儿童。2.环境被视为儿童的第三位老师。3.提倡方案(project)教学,儿童可以在综合性活动中自由探究、选择、欣赏,实现、拓展其潜能。4.在马拉古齐的学前教育理论中,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构成一个生命有机体,因此,马拉古齐非常重视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方面:如何更好地反映“以儿童为中心”,如何在团体中让儿童和教师都获得成长。(2)游戏与学习:如何通过项目活动和环境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如何更好地融合。可根据以上观点进行具体论述,结合实际。六、美国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理论美国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针为:(1)构建充满爱心的学习者社区。儿童期望被如何对待以及他们如何对待别人,都会明显地受到机构的影响。在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中,工作者应构建和培育一个支持所有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学习者的社区”。社区的角色是提供一个物质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环境,成人和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家庭之间具有和谐、积极和充满爱心的关系。(2)教学应促进发展与学习。发展适宜性的教学实践,能够在成人主导和儿童主导的经验之间提供一种最佳平衡。从出生开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就是发展与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儿童是他们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主动建构者。(3)制定实现重要目标的课程。在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中,课程要帮助幼儿实现这些具有发展性和教育性意义的目标。由于儿童能够从精心设计和实施的方案中学到更多,因此,对每一个机构和每一种方案而言,拥有书面形式的课程就非常重要。同时,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意味着教师具有灵活性,在教室内怎样设计和实施课程经验,他们可以灵活处理.(4)评价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在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中,儿童获得的经验和评价是紧密相连的,两者都与方案为儿童提出的预期结果或目标一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有意帮助儿童进步,除非他们能知道每个儿童的学习目标在哪里。可靠的幼儿评价是有挑战性的,因为儿童发展和学习的途径具有不一致性,嵌入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文化和语言信息.如.果实施那种不可靠的、无效的,或者是标签式的、对幼儿有害的评价,就不是发展适宜性的学前教育实践。(5)和家庭建立互动的关系。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起源于对有关儿童发展原则尤其是方案所服务的儿童发展原则的知识的深入了解,以及原于对儿童独特生活环境的知识韵深入理解。儿童年龄越小,学前保教工作者越有必要通过与儿童家庭的关系,了解这些儿童生活的独特信息。结合实际:行为情境理论: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若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环境。其主要观点有:(1)在相同情境中,不同个体所必需的行为模式具有相似性。(2)行为情境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第三章儿童发展与儿童观第一节儿童发展一、儿童发展概述(一)儿童发展的涵义与特征学前儿童发展是指0-6岁、7岁儿童的身心发生的质的变化。身体
本文标题:2019年电大《学前教育原理》复习指导资料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1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