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皮肤的结构》PPT课件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第一节皮肤的结构皮肤(skin):位于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成人1.2~2.2m2,新生儿约0.21m2。•厚度:0.5~4mm,随年龄、部位不同。•重量:占总体重的14---16%。•表面:有皮纹。隆起的称为皮嵴,凹下的称皮沟,皮沟和皮嵴组成指纹,受遗传因素决定,其形状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终生不变皮肤的解剖学•★组成: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其间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皮肤附属器皮肤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的组织学•一·表皮来源于外胚层,属于复层扁平上皮。•由2种细胞构成1、角质形成细胞2、非角质形成细胞表皮(epidermis)1.表皮来源于外胚层,是皮肤中最薄的一层,厚0.07~1.5mm。2.表皮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组织。3.表皮内无血管分布。4.表皮有自愈的功能。5.表皮分为五层(皮肤的组织学•一、角质形成细胞•由里到外★:•1、基底细胞层•2、棘细胞层•3、颗粒细胞层•4、透明层•5、角质层表皮结构示意图5.基底层(stratumbasal)组成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新生表皮细胞)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感觉细胞)位置:表皮最底层1.基底层•基底膜带:•基底细胞是未分裂的幼稚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故又叫☆生发层。表皮细胞间连接表皮下基底膜带(basementmembranezone,BMZ)新生表皮细胞基底细胞是单层排列的柱状上皮细胞•基底细胞分裂周期为13~19d。★表皮更替时间:分裂后形成的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部14~42d,从颗粒层表面再移至角质层表面而又脱落约需14d,共28~56d.•一些因素可促进其增生,如外伤、肿瘤、求偶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环-磷鸟甘。而另一些因素如表皮抑素及环一磷腺甘可抑制细胞分裂。表皮细胞的分裂增生与抑制维持在适度的比例,使新生的细胞与脱落的角层细胞保持平衡,以保证其生理需要的厚度。•如果外伤或手术未完全损失基底细胞,表皮很快修复,不留瘢痕,•具有重要的修复的作用。2.棘细胞层•由4~8层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细胞内有许多有包膜的颗粒叫角质小体。•其内含有双极性磷酸酯质,可在角质细胞外形成一层薄膜,使之具有屏障作用。2.棘层组成:多角形细胞(4~10层)特点:(1)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2)角质小体;(3)细胞间含外被多糖,亲水性,黏合作用(4)棘细胞间含有免疫分子;棘层(stratumspinosum)(5)参与表皮损伤后修复作用:物质交流感知作用修复作用3.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组成:梭形或菱形细胞组成(2~4层)成分:透明角质颗粒作用:屏障作用:阻止物质透过表皮,防止水溶性物质的流失折射作用2.透明层(stratumlucidum)组成:复层扁平细胞(2~3层,无细胞核)成分:角母蛋白.磷脂类物质分布:☆掌跖部位作用:屏障作用折光作用5、角质层1.角质层(stratumcorneum)•组成:角质细胞•角层脂质•特点:(1)角质细胞扁平,无细胞核;(2)掌跖部40~50层,多数部位5~15层;(3)角质细胞无生物活性,含水约10%;常称“死皮”5.角质层••(4)重叠、镶嵌,坚韧,构成了人体天然保护层结构紧密。因此能防御治病微生物,抵抗摩擦,阻止水分、电解质及微生物的通过,起到屏障作用;•同时对一些理化因素,如酸硷、紫外线有一定的耐受力,起到保护作用。•角质细胞间由于桥粒逐渐消失,保证了它不断的形成和有规则的脱落(皮屑),便表皮厚度处于角质层(stratumcorneum)抗机械损伤屏障作用功能吸收紫外线(一定量)保湿作用影响皮肤颜色(二)非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melanocytes)•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非角质形成细胞麦克尔细胞(Merkelcell)•未定类细胞(indeterminatdcell)•少量淋巴细胞(lymphocyticcell)1.黑素细胞•是生成黑素的细胞,位于基底层,来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以后移至皮肤中,分散至基底细胞之间,约占基底细胞的10%。此外,可见于毛发、粘膜、眼色素层和软脑膜等处。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乳晕、腋窝、生殖器及会阴区较多。其功能是产生黑素。每个黑素细胞借助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每个黑素细胞的树枝状突起大约可与10~36个角质细胞相接触,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黑素颗粒进入角朊细胞后象伞样聚集于细胞核顶上方,起到吸收和遮档紫外线,保护基底层,保护细胞核免受辐射损伤。日光照射可促进黑素的生成。黑素的多少决定了皮黑色素的作用1光吸收剂,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使深部组织免受伤害。2保护皮肤免疫细胞,保持免疫监视作用。3与自由基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防止衰老。黑色素的代谢全过程产生:酪氨酸——多巴——多巴醌——黑色素酪氨酸酶氧化聚合转运:黑色素颗粒由黑色素细胞树突转运至角质形成细胞。代谢:黑色素随角质细胞代谢至体外。黑色素的代谢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颗粒硫氢基黑色素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LC)•来源于脾和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棘细胞之间,约占表皮细胞的4%左右。亦见于口腔、扁桃体、咽部、食道、阴道、直肠粘膜及真皮、淋巴结、胸腺等处。•功能:吞噬作用识别、处理入侵的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使之活化增殖,产生淋巴因子。•是皮肤中专职的免疫细胞。•因此LC在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免疫和免疫监视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3.麦克尔细胞(Merkelcell)•一般认为来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细胞。散在分布于基底细胞之间,与角朊细胞以桥粒相连。麦克尔细胞基底部与脱去髓鞘的神经轴索接近,并合成细胞轴索复合体。推测该细胞的功能与感觉有关,能感受触4.未定类细胞(indeterminatdcell)•位于表皮基底层,其来源和功能不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该细胞就是未成熟的或未能找到Birbeck颗粒的LC表皮层的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分布于表皮各层中)非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基底层)朗格汉斯细胞(棘层)梅克尔细胞(基底层)三、真皮(dermis)的结构与功能:3、分为2层★乳头层:通过基底膜与表皮相连接;薄、纤维细密,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游离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网状层:较厚,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皮肤附属器及较粗的纤维2、★组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基质(可进行物质交换并有利吞噬)细胞:含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噬色素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胶原纤维•是真皮纤维中的主要成分,约占95%;•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纤维耐拉力,赋予皮肤张力和韧性,对外界机械性损伤有防护作用。但无弹性胶原蛋白(collagen)•18种氨基酸构成•分子量:30万•结构:三螺旋结构•含量占皮肤干重的70%弹性纤维•主要成分是弹性蛋白;•有较强的弹性,可使胶原纤维束经牵拉后恢复原状,赋予皮肤弹性,对外界机械性损伤有防护作用。•4、具有:•①抵御外界冲击力•②支撑皮下组织•③储存水、电解质及血液•④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四、皮下组织:了解(Subcutaneoustissue)皮下组织(subcutaneoustissue)•又称皮下脂肪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此层还分布有汗腺、毛根、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皮下组织的厚度随性别、年龄、营养及所在部位而异,并受内分泌调节。•具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抗外来机械性冲击以及参与体内脂肪代谢等功能。•毛发、毛囊(hair)•皮脂腺(sebaoeousgland)•皮肤附属器★小汗腺(eccrinegland)•大汗腺(apocrinesweatgland)•指(趾)甲(nail)皮脂腺1.位置——位于真皮毛囊与立毛肌的夹角内,开口于毛囊上部,呈梨形;2.分布——头面部和躯干部含量最多(400~900个/cm2),掌跖部位与足背部无皮脂腺.③毛发生长周期:受遗传、健康、营养和激素水平影响长毛(头发、腋毛阴毛):★生长期(3-4年)、退行期、休止期(3-4月)正常人每天脱落头发的同时再生20~100根头发生长速度约0.27~0.4mm/日,50cm/3年短毛(眉、睫毛):生长期2个月。皮脂腺3.皮脂的成分甘油三酯(占50%)甘油二酯胆固醇蜡酯鲨烯并含有棒状杆菌.酵母菌.螨虫等皮脂腺4.皮脂的功能a.润泽毛发b.润滑皮肤c.防止皮肤水分蒸发d.使皮肤呈弱酸性,抑制杀灭细菌皮脂腺5.皮脂的分泌过程腺体细胞内充满大量的脂质微滴,腺细胞破碎后释出脂质团块,与细胞碎片结合组成皮脂,经过在毛囊上1/3处的开口进入毛囊,再由毛囊排至皮肤表面。皮脂腺是一种全浆分泌腺,没有腺腔,整个细胞破裂即成分泌物皮脂腺6.影响皮脂腺分泌功能的因素a.内分泌的影响:雄性激素(睾丸酮)和肾上腺皮脂激素可使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增加。b.外界温度的影响:温度增高可使皮脂腺分泌增多(皮温上升1℃,皮脂分泌量上升10%)。c.皮表湿度的影响:皮肤表面水分多,有利于皮脂乳化、扩散。皮脂腺d.年龄的影响:青春期皮脂分泌最多。e.饮食的影响:油腻、辛辣、甜食易导致皮脂分泌增多。f.身体健康状态的影响:消化不畅易导致皮脂分泌增加;生活无规律、缺少睡眠、压力过大都易导致皮脂分泌量增加。汗腺•小汗腺•大汗腺(顶泌汗腺)小汗腺1.位置: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2.分布掌跖、腋窝、前额等部位含量多;其次为头皮、躯干、四肢;唇红、鼓膜、甲床、乳头、生殖器等无小汗腺。小汗腺3.汗液的成分水分电解质(钠、钾、氯化物、尿素)糖原粘蛋白小汗腺4.汗液的性质酸性(PH4.5~5.5)无色无味水分含量大,占99%5.显性出汗and不显性出汗小汗腺6.汗液的功能a.调节体温b.排泄人体代谢产物c.与皮脂合成皮脂膜,润泽皮肤8.影响汗液分泌的因素a.温度b.湿度c.神经情志小汗腺4.顶泌汗腺(apocrinesweatglands)•顶泌汗腺(apocrinesweatglands)又称大汗腺,属大管状腺体。其分泌部位于皮脂肪层中,通常导管开口于毛囊皮脂腺入口和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腋窝、肛门及外阴处等。分泌物为乳状液,无气味,若排出后被细菌分解,即产生臭味,称腋臭。顶泌汗腺的分泌主要受性激素影响,于青春期分泌较大汗腺(顶泌汗腺)1.位置:大汗腺位于皮下组织及真皮内2.形态:导管短而直,开口与毛囊内皮脂腺的上部。3.分布:a.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肛门、生殖器等处b.耳耵聍腺、睑睫腺、乳轮腺等属于变形大汗腺大汗腺4.顶泌汗腺分泌液的特点a.微黄、混浊b.有异味c.易感染5.影响顶泌汗腺分泌功能的因素a.内分泌的影响:性激素有促进作用b.遗传因素:如腋臭c.青春期分泌旺盛皮脂膜的定义•是由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和汗腺所分泌的汗水、角质细胞所生成的脂质,与空气中氧气相混合,发生氧化作用,在皮肤表面形成的一层薄膜,呈弱酸性,可以抵抗细菌的侵害叫酸性保护膜。•其PH值约为4.5—6.5之间。皮脂膜的功能•供给皮肤滋润与光泽。•防止细菌繁殖,使皮肤表面清洁、健康。•皮脂膜中的油脂,能将多余的角质角解。•综合皮肤酸碱度。•调节体温、排泄废物。•保持皮肤良好的呼吸作用,并能吸收大气中的天然离子。(一)毛发与毛囊(hairandhairfollicle):1.毛发与毛囊•毛发(hair)分为长毛、短毛及毳毛。长毛如头发,胡须及腋毛等。短毛如眉毛、睫毛、鼻毛及外耳道的短毛。毳毛(vellushair)细软,色淡,无髓,分布于面、颈、躯干及四肢等处。•指(趾)末节的伸侧、掌跖、唇红、龟头及阴蒂等处无毛,•毛根(hairroot),•毛球(hairbulb)。•毛乳头(papilla)•毛基质(matrix)。毛发•1.分布:毛发遍布全身,唇红、掌跖、部分生殖器皮肤等无毛发。•2.分类:胎毛、终毛、毳毛毛发3.结构(1)a.毛干(露出皮肤表面的部分)b.毛根(陷入皮肤内部的部分)毛根毛囊(毛囊是表皮的下陷)毛球(毛根基部膨
本文标题:《皮肤的结构》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4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