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可持续发展-工程师的环境责任
可持续发展——工程师的环境责任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们要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只有一个,资源极其有限,人类在为了生存发展而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使人和自然能共生共荣。因此,除了从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上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外,还必须从伦理道德上关心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个社会对保护环境所应担负的道德义务,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从而有助于环境保护这一基本要求的贯彻执行,有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从哲学的视角看,迄今为止,人对待自然的方式或态度大致有两种:顺应自然和控制自然。人类产生之初,人们认为自身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自然世界的附属者,人必须敬畏自然,自然世界的“意志”是强大的,要顺应其意志。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极大地改变自然世界的原始面貌,使它完全服务于人类社会及自身的物质生活与享受。伴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产生了变化,更多的是无休止的攫取和享乐,导致了人类社会整体性的生存危机。现代人应该反思人对于自然的态度,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界的高度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与和谐发的治理,人类还是必须依赖于技术。人类解决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能源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的能力只能通过技术去体现。总之,技术与人工自然关系和谐、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证,和谐、协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解决它们之间不和谐、不协调的关系,固然要依赖于技术的作用。人类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后果”和“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方面的影响”。技术存在于人工自然的创建过程中,作为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条件,是自然界人工化过程的内在成分,但技术是人创造的,技术自身是不能独立的,人工自然的发展要求是技术进化的根本原因,当人工自然发生变化后,技术也要随着改变,即要增加新的技术或改进原有技术,以适应创建人工自然的需要。每次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同时,都增加了人工自然的种类和数量,成为人工自然增长的动力。可见,技术作用的发挥直接或间接的要依赖于人,能掌握和运用技术的人在它们中间起最关键、最重要的作用。工程活动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知识直接对自然界进行干预和改造的活动。近年来由于工程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于从事工程活动重要的人——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传统工程伦理观点强调工程师对雇主和权威机构的忠诚,被认为是工程师最基本和首要的义务。伴随着工程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工程师是否具有环境伦理责任,工程师具有怎样的环境伦理责任等问题都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工程活动直接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而会对自然界造成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具有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正如美国当代工程伦理学家哈里斯和普里查德所指出:当人们有意识地做某事,或者使它存在或发生时,那么他们就应该对它承担道德上的责任。工程活动不仅改善了环境,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因此他们就有保护环境的职业责任。因为在那些对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项目或活动中,他们通常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工程师是道德上负责任的主体,那么也就应当要求他们作为职业人员去维护环境的完整性。由于工程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工程师担负着艰巨的环境伦理责任。首先,工程师需要承担起对当代人的环境责任。我们知道,由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对周围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比如,在工程活动中,向大气中排放出的有毒气体,向河流中所排的有毒物质,将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进而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导致许多慢性病的发生。再如,城市噪音污染较多都因建筑工程所造成,这种污染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由工程活动造成的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需要工程师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其次,工程师对未来人类承担着环境伦理责任。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时不会在短期内体现出来,相反有可能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而变成了对人类灾难性的破坏。表现为,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存质量,而且导致我们后代的生存基础的毁灭。正如陈万求指出:工程师对未来人类的尊重、责任与义务,即工程师-远距离的伦理责任.:从时间上看,不仅目前活着的人是工程师责任的对象,而且那些还没有出生的未来的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是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对象。因此,工程师不仅要考虑短期的局部利益,还要顾及到长期的整体利益;不仅要考虑到几代内利益,而且要对代际利益进行密切关注,在自己的要求与未来人的生存之间把握住一个正确的尺度,为后人留下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空间。最后,工程师对整个生态环境承担着环境责任。工程活动不仅影响人类环境,而且影响着非人类环境。在自然界中除人类之外,还存在着多种其他生物。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与所在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长期生存下来。由于工程活动所造成的对周围环境的改变迫使许多动物和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使之处于濒危境地。再者,任何生物的存在都是具有内在目的性的,且这些生物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环境的破坏将使原有的生物链遭到破坏。工程活动对其他生物所造成的影响决定了工程师同样担负着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环境伦理责任。工程活动中,需要工程师认识到他们的环境伦理责任并从道德角度重新审视和协调好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工程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工程师需要在完成目标的前提下本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合理进行工程规划和实施。在工程应用阶段,工程师作为工业工程的主导力量,对由环境引发的环境污染负有治理和预防的责任,一旦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工程师及时告知社会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为其他群体寻找降低工程风险的途径中,工程师起着关键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在工程伦理规范第一条中被很好地表达出来:工程师应该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要位置。再者,同其他人相比,工程师是具备潜在的环境危害的知识并能唤起公众注意的职业权威性的人,这点赋予了他们更多的环境责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通过工程技术将天然资源转换成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对生态的无情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有人提出了发展的极限的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可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工程活动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工程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人类重要的物质生产活动。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中国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大兴土木,大规模开展各种工程活动;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进行工程活动时必须从道德的角度重新审视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人与自然,工程活动与环境的关系,避免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要求人们既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要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对矛盾将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困扰着政府、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步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改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工程活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些问题亟需人们去解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实施者和监督者,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例如,在造纸、印染、染料、制革、炼油、农药等行业中的三废问题非常突出,如何使废气减量排放和净化?如何使污水得到净化处理?如何对固体废物和垃圾分类、集中与净化处理?在汽车制造工程中,如何才能生产既节能又环保的汽车?等等问题,都需要工程师积极去应对和妥善加以解决。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唤工程师勇于承担起环境责任。上述分析表明:工程师履行环境责任是现实的呼唤和理论逻辑之必然。那么,这种环境责任有哪些特点?汉斯·乔纳斯认为,“技术的力量使责任成为必需的新原则,特别是对未来的责任。”20世纪以来,随着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型工程活动的进行,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自然环境被整体恶化,要求工程师必须发展出一种新的预防性的、关护性的责任意识。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在1996年修改准则时规定:“工程师得把公共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在履行其专业职责时努力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2002年8月在约翰斯内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深化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责任要求工程师在从事工程活动时,将自然环境纳入道德关怀的对象之中。既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又要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换言之,就是要遵循公平原则,不能单纯从一己私利出发,对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利用,损害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有一个悖论:人类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向自然索取,然而,这种索取又可能酝酿着人类的灭亡。我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社会自然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统一性,统一性不能脱离对立性而存在,对立性也不能离开统一性。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由于人类在解放与自然的对立的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而引起的,人类受驱于经济利益无限地扩大对自然的利用,由此导致了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工程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良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物”,让道德和伦理原则惠及自然界。在从事工程活动时,工程师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所说:“工程师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改进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社会应当对他们表示尊重。但由于工程师的‘作品’随时都在‘改变面貌’,所以一定要再小心,即使你的心灵没有受到金钱权力等不良习气的污染,但如果你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上做得不太好,你建设的项目走的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你仍旧算不上一名合格的工程师。综上所述,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我们需要用工程活动来改造自然,但必须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进行评价、约束和规范,以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冲击。作为主持工程活动的工程师要担负起社会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不仅要从道德的角度重新审视工程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从意识形态上树立起环境伦理责任感,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最终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参考文献[1]周光娟.浅析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2]陈敏.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标题:可持续发展-工程师的环境责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5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