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歷史第一冊章節標題第一章中國的遠古時代第一節石器時代生活的演進第二節文獻傳述的遠古文明第二章三代的興衰與文化第一節夏朝的建立及其大事第二節商的興亡第三節商代的制度與文化第四節西周的盛衰第五節西周的制度與文化第三章春秋戰國的劇變第一節周室東遷後的大事第二節春秋的霸政第三節戰國的兼併第四章春秋戰國的社會與學術第一節社會與經濟的變遷第二節學術教育的普及第三節孔子與儒家第四節墨家道家法家及其他第五章秦漢的統一第一節秦的開國與覆亡第二節漢的開建與文景之治第三節西漢的盛衰第六章東漢的建立及其衰亡第一節王莽篡漢與改制失敗第二節漢的中興及其治術第三節東漢政治的演變第七章秦漢疆域的開拓第一節漢與匈奴的和戰第二節西域的經營第三節西南東北與南海的開發第八章兩漢的制度與學術第一節制度與民生第二節學校與經學第三節文史哲學與科技第九章魏晉南北朝的分合第一節三國鼎立第二節西晉的統一與內亂第三節東晉與十六國第四節南北朝的對峙第十章魏晉南北朝的制度與社會經濟第一節制度的演變第二節社會與經濟第三節學術與宗教第四節民族文化的融合附錄大事年表第一章中國的遠古時代第一節石器時代生活的演進人類的體質和生活,是逐漸演化而來的。早期的歷史,經過了漫長的石器時代。石器時代由於石器製作的精粗不同,考古學家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體質的演化階段,介於現代人和人形猿之間,其重要特徵︰腦容量較猿為大,能運用雙手製作簡單的工具,下肢已能直立,並且會運用語言,表情達意。我國境內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猿人,以「中國猿人」──俗稱「北京人」──發現較早,出土的化石和標本較多,生活的環境也較為清楚。他們住在天然的山洞裡,用石器和骨角製作的器具獵取馬、牛、犀、鹿等動物,採取野生的果實。他們已知用火來燒烤獸肉、取暖或防禦。火的使用,是人類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動物能夠用火,「北京人」實已開始了文化的生活。其時間距今約五十餘萬年。相當於「北京人」的猿人,還有陝西渭水流域下游發現的「藍田人」,其他在湖北、雲南等地,也都有早期猿人活動的痕跡【一】。舊石器時代初期猿人的生活,是人類早期歷史在茫茫黑夜中的一線曙光。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化,到了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的體質已經進化成「真人」﹙Homosapiens﹚。我國最早發現的「真人」為「山頂洞人」【二】。他們不僅已具有現代人的體質,並且有蒙古人種的特徵,其時間距今約二萬年。他們的文化,遠較猿人進步;石器和骨器種類也多,並有骨製的針,可知已有縫紉的能力。這時可能已有了初步的社會組織。從埋葬的習慣以及殉葬品來看,表示已有了信仰未來的觀念。舊石器時代末期的「真人」,在廣西等其他地區也有發現。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石器的製作以磨製為主,這時已開始了農業的生活。此外,村落形成、飼養家畜、製作陶器,也都是舊石器時代所沒有的。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顯然經過了很大的變革【三】。新石器時代的誕生,距今至少八千年前即已開始。我國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彩陶文化」最先發現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所以又稱「仰韶文化」;「黑陶文化」最先發現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所以又稱「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很廣,以黃河流域最為普遍,其他如長江流域與東北地區,也都有重要的發現【四】。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其原因除了石器製作的技術,較以往進步以外,主要還是由於農業的誕生。因為農業生活出現以後,只要一部分人從事耕作,食物就不虞匱缺,其餘多數人可以分工,從事個別專精的工作,所以各種器物燦然齊備。分工合作實為人類促進文明進步的主要因素。我國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過著農業和村落的生活,文化水準很高。當時已進入農業社會,主要農作物為小米與稻米,農具有石鋤、石耨,及穀物加工用的石杵、石臼等;飼養的家畜,「六畜」都有,但以犬與豬最多。他們以絲、麻縫製衣服,以陶製的鼎、鬲、甑、甗等作為烹飪的用具,住的房屋以「半地穴」式建築為多,村落的面積雖不很大,多有一定的格局。河南澠池的仰韶村、陝西西安的半坡村,都是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陶器是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他不僅可用以儲存,其彩繪及形制也是精美的工藝品。有的陶器上,更發現了刻畫的符號,據學者的研究,屬於中國文字的先驅。中國遠古的文明,到了新石器時代,已經大放光彩。【注釋】一、藍田人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所掘得的猿人化石,為一個完整的頭骨、一個頷下骨及若干牙齒。湖北省鄖縣發現所謂「鄖縣人」及「鄖西人」;雲南省元謀縣發現「元謀人」,但所掘得的猿人化石,數量很少,僅得猿人門齒兩顆而已﹙鄖縣人三顆﹚。二、在河北省房山縣周口店,發現「中國猿人」的同一山上的洞內,發現男女大小七口的骨骸,和許多遺物及動物化石,學者名此男女七口為「山頂洞人」。三、有的考古學家,把這種變革稱之為「新石器革命」。再者,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有人認為經過了「中石器時代」或「細石器時代」,因為發現的資料不多,故從略。四、長江流域有湖北京山的「屈家嶺文化」、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東北地區則有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研究與討論】一、試以「北京人」為例,說明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體質和生活的重要特徵。二、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有何重大變革?原因何在?三、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生活情形如何?四、研討「分工合作」為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因素,並提出自己的看法。【附圖】圖一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圖二新石器時代的鼎與鬲第二節文獻傳述的遠古文明關於我國遠古時代先民的生活,除了考古學者的發掘研究以外,歷代文獻也記載了許多重要的傳說。這些傳說,雖然出於後人的追述,但其中頗能表現文明演進的特徵,顯然也有部分的事實。原始生活的演進太古時代,先民穴居野處,易受風雨和猛獸的侵襲;後來有巢氏發明了構木為巢,居處才獲得安全。飲食方面,先民茹毛飲血,生食蚌蛤蟲魚,易生疾病;後來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教民熟食,原始生活才獲得改善。到了伏羲氏,發明了捕魚打獵的網罟,教民飼養家畜,並制定嫁娶,使有婚姻制度和社會秩序;又觀察自然界的現象,始畫八卦【一】,文明更為進步。再後為神農氏,亦稱炎帝。其時由於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氏發明耒耜,考察土宜,嘗百草求可食之物【二】,教民播種五穀;並定日中為市,以物易物,正式有了交易行為。農業的發明,增加了食物的來源,先民的生活更為安定。有巢、燧人、伏羲、神農等重大發明【三】,對於先民生活的改善,都有其顯著的貢獻;這些傳說中的遠古時代聖王,實代表我國遠古文明演進的幾個階段。後世以燧人、伏羲、神農合稱「三皇」。黃帝的功業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後代衰微,無力統治天下,各部族互相侵伐。黃帝軒轅氏就修德整軍,乘時而起,諸侯都歸附黃帝,於是黃帝與炎帝的後裔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這時南方的九黎君長蚩尤勢力強大,對黃帝進攻,黃帝與他大戰於涿鹿。相傳蚩尤乘大霧來攻,黃帝造指南車指示方向,擒殺蚩尤。又北逐葷粥(ㄒㄩㄣㄩˋ)【四】,大會諸侯,諸侯乃尊黃帝為天下的共主。黃帝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史載他的疆域東至於海,西至崆峒(甘肅平涼西邊),南至長江,北與葷粥為鄰。據後人推測,他的時代,約始於西元前二六九八年【五】。黃帝建立了初步的立國規模,他和同時代的人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如衣裳、冠冕、宮室、舟車、弓矢、指南車、天文、曆數、音律等。元妃嫘祖教民育蠶治絲,這是我國有蠶絲衣服之始;史官倉頡創作書契,是我國有文字之始。黃帝子孫繼黃帝而立的為黃帝之子少昊(ㄏㄠˋ),其後為黃帝之孫顓頊(ㄓㄨㄢㄒㄩˋ),再後為黃帝的曾孫帝嚳(ㄎㄨˋ)。帝嚳有四子,即摯、堯、契、棄。帝嚳卒,摯立,不為諸侯歸服,立其弟堯。契為商的祖先,棄為周的祖先。舜與禹則為顓頊之後。其中,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合稱「五帝」。從傳說的古史系統來看,唐、虞、夏、商、周、秦,都是黃帝的後裔,而中國的古代文明,在文獻記載中至黃帝而大備,中國的歷史從黃帝起也較有系統,所以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後世都以黃帝子孫自居。堯舜時代黃帝之後,以堯舜時代最為重要。相傳堯都平陽(山西臨汾),國號唐,是一位仁慈的賢君。他曾派人觀察星象,教民依照季節耕種。堯老,四方諸侯推薦以孝聞名的舜來繼承。堯先考察舜的品德和才能,令其行攝行天子事,舜都能盡職。堯死,舜順應諸侯的擁護,即天子位,都蒲阪(山西永濟),國號虞。他設官分職,命禹平治洪水,教導人民耕種,於是政教修明。他晚年仿堯的辦法,禪位於禹,這就是所謂的「禪讓政治」。堯舜的治績,深為後世所稱道,儒家的經典,如尚書,就是自堯開始記載的。【注釋】一、八卦係以陽爻「」與陰爻「」組成,以任意三爻加以組合,可以得到八種圖形,就稱為「八卦」:「」乾為天,「」坤為地,「」巽為風,「」艮為山,「」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兌為澤。二、相傳神農氏嘗百草,並以藥濟人,後世尊他為醫藥之祖。三、古史多把有巢氏列在燧人氏之前,但並不表示「構木為巢」在「鑽木取火」之先。四、葷粥就是後來商代的鬼方、周代的玁狁、秦漢時代的匈奴。五、黃帝元年,究當西元前幾年?並無定論;董作賓氏考證為西元前二六七四年,亦可備一說。【研究與討論】一、燧人、伏羲、神農,各自代表人類生活演進的那一階段?二、黃帝時代有那兩大重要征戰?有那些重要發明?三、研討黃帝何以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四、堯、舜在歷史上具有怎樣的地位?【附圖】圖三黃帝──漢代武梁祠石刻像第二章三代的興衰與文化第一節夏朝的建立及其大事我國古史,以夏商周合稱「三代」。夏代的歷史,文獻早有記載,雖然考古發掘,還沒有得到直接的文字史料,但是它的存在,經過學者研究,已不容置疑。【一】禹受舜的禪讓,即天子位,都於安邑(山西安邑)【二】,國號夏。夏的建立,與禹的功業實有密切的關係。禹的功業禹是上古時代的一位偉大人物,其生平功業,以下列二事最為著名:一、平治洪水:堯時洪水氾濫,人民不能安居,堯用鯀治水,鯀以築堤防堵的方法,結果九年無成。舜即位後,改命禹治水,禹測量地形高下,疏通水勢,把氾濫的洪水都導之入海,水患才告消除。禹之治水,備極辛勞,公而忘私,治水十三年【三】,曾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平定之後,禹又大興農田水利,教民種植,人民始得以定居。二、征服三苗:三苗是遠古時代南方的一大部族,主要分布在洞庭、鄱陽二湖之間,與中原華夏民族衝突甚久。堯舜時代,三苗在江淮一帶為亂甚烈,舜往征伐,未能成功【四】,至禹始將其完全征服。自是江淮一帶綏定,三苗不再北侵,並逐漸與華夏民族融合。夏朝的建立洪水與三苗,是長久以來遭到的天災與外患,禹解決了這兩大問題,實屬空前的功業。他的聲望增高,權力也隨之加大。禹以前的堯舜,不過是天下的共主,禹即位後,曾一再會合諸侯,顯然具備了天子的權威。禹在位時,本要依照堯舜的傳統,禪讓於益;但禹死後,諸侯及人民因禹子啟很賢能,而禹又有德澤於民,因此擁載啟而不擁載益,於是啟即天子位,從此禪讓政治結束,君位成為世襲。夏朝大事夏朝自禹以後,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年,其疆域的範圍大致在河南西部伊水、洛水流域,及山西南部一帶。夏的主要大事有二:一、啟伐有扈氏:啟即天子位後,有扈氏不服,啟加以討伐,大戰於甘(陝西鄠縣附近),滅有扈氏,天下皆服。啟的地位,更為確定。二、少康中興:啟死,子太康繼位,迷於畋獵,不問政事,為東方有窮氏之君后羿所驅逐。太康及弟中康,避居河南。太康死,弟中康立;中康死,子相立,為后羿所迫,徙居帝丘(河北濮陽附近)。而后羿取代夏的政權以後,也是只顧個人的享樂,不管人民的生活,結果為其部下寒浞所殺。浞又謀害輾轉逃亡的相。相妻有緡氏,逃歸有仍國(山東金鄉),生少康。少康長大之後,為逃避寒浞的迫害,出奔有虞(河南虞城)。有虞氏妻之以女,給以土地。少康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並糾合夏的餘眾,終於攻滅寒浞,中興夏朝,前後經過數十年,歷盡艱苦。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中興故事。少康以後,夏朝政權趨於穩固,但八傳至孔甲,性情淫亂,迷信鬼神,夏朝漸衰。十一傳至履癸,世稱為桀,暴虐無道,為商湯所滅,夏亡。【注釋】一、目前學者大多以河南省偃師縣的「二里頭文化」作為「夏文化」,因為它的年代和
本文标题:台湾高一历史第一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8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