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思考:“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指的是什么?与慈禧做寿又有什么关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第14课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1)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制定蓄谋已久的侵华方针——大陆政策。(2)西方列强默许和纵容的态度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挑起战争提供了时机(导火线)。(4)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2016·课标全国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答案CC高考真题2(2018·课标全国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的舆论宣传不可能左右了甲午战争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故排除D项。C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割三地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二亿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开四口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设工厂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新变化: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②政治:直接割地⑴危害: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中国三、战争的结果——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赔款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借款附带有严苛的政治经济条款,以关税、盐税做担保,接受财政监督,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路权矿权,争相开厂利用宗教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1895年5月-10月:打死打伤3万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山根信成少将。“反割台斗争”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台北台中台南“三国干涉还辽”的启示①原因:《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②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启示:列强既有矛盾又有勾结妥协;弱国无外交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辽东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经这场战争的打击而丧失殆尽。中国走向何处?又一次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此后,中国在维新、新政、革命、共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变化越来越快。孙中山、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张謇等一大批政治新秀相继出场,稍后的中国,由他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近代中国的政治激进主义渐渐成为思想主流,一浪高过一浪。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惶惑感、毁灭感、紧迫感,其实都来自甲午战争。——马勇《甲午战争的缘起、过程及教训》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军事)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条约影响+战争本身影响)(3)转向日本学习,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思想)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农民:义和团运动各阶层纷纷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对日本:最大的赢家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进一步侵略扩张。②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国民陷入了“崇军尚武”的癫狂中。小说家国木田独步在小说《酒中日记》里写道:“日清战争,连战连捷,军人万岁。如果没有了军人,简直天都不会亮啦。家里有女儿的父母,不论是华族、富豪或商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热望,要找一个军人做女婿。”19世纪的帝国主义扩张几乎完全是欧洲人的事。但是到这一世纪末,两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他们是美国和日本。……当欧洲列强的旗帜在全世界飘扬时,美、日两国的领导人决定,他们也要参与建立全球的帝国主义秩序。——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条约影响+战争本身影响)◆对朝鲜:日本把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中朝宗藩体制崩溃,朝鲜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对远东:日本的崛起打破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争霸的原有格局,形成英、日、俄争夺中国的新格局。“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别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同时,这也是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也具有世界史的意义。”——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184018561894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和市场八国联军侵华1900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战前列强侵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门户开放等。庚子(1900年)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辛丑(1901年)是20世纪的最初一年。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他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五、八国联军侵华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禁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神出洞,仙下山,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扶助人间把拳玩。……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净,大清一统庆生平。马克思说,“旧的生产力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评: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思想保守落后,迷信严重;植根于自然经济,盲目排外,抵制近代化。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1901年9月《辛丑条约》赔偿白银四亿五东交民巷不许住拆除炮台守铁路反帝官吏永不用总理衙门外务部加重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中国税收“国中之国”列强控制中国的大本营京津至山海关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危害危害危害危害《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本封建社会的境地ABCDE《辛丑条约》小结:近代以来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凉四部曲”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侵略特点和趋势:(1)侵略国:(2)经济侵略特点:(3)政治侵略特点: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从局部侵略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甲午战后新现象1、甲午战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巨大震动,为了寻求救国之路,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地以欧美为主到以日本为主。2、清政府主动开放商埠。为了扩大税源,清政府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出现了要求变法(变革封建制度)的运动,很多知识分子包括大官参与。4、日本、俄国争夺东北加剧(1904-1905“日俄战争”),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八国联军侵华战后新现象1、清政府失去主流民意的支持,部分民众从仇视孙中山革命到认可革命道路。2、清政府为了挽回人心,发动了新政(编练的新军,很多投身革命,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和预备立宪。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立宪派对清政府极其失望,清政府权威动摇。3、二鸦后的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体现了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看侵略战争1、文明史观看侵略战争2、近代化史观看侵略战争3、全球史观看侵略战争资本主义代议制(工业文明)封建专制(农业文明)文明冲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市场最终形成瓜分世界成为潮流中国必然趋势:瓜分中国中国被迫融入政治民主化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理性化、科学化侵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导1.(2018·烟台月考)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解析】从材料信息显示,对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部出现不同的态度,南部省份开始不听中央政令,表明中央权威的下降,材料中没有避免北方战事的信息,故A项错误;据材料“乱民、邪术、列国”等关键信息,可知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亡之后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面对列强入侵,地方官员不服从皇帝宣战诏书,借口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作用下,中央集权的效能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仿真模拟训练D2.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解析:选D洋务运动期
本文标题:2019年届高三一轮复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14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共30张PPT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9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