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论文
1微生物学在医学传染病方面的应用Microorganismsinthemedicalapplicationofinfectiousdiseases学院:山西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姓名:XX指导老师:贾艳春2微生物在医学传染病方面的应用XX山西大学太原市030013摘要: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加强研究微生物学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关键词:微生物病毒性传染疾病、致病机理、医学病原微生物研究、防治措施MicroorganismsinthemedicalapplicationofinfectiousdiseasesAbstract:microorganismisoneofthemostimportantinfluenceonhumanleadtotheprevalenceofinfectiousdiseases.InfiftypercentofhumandiseasesarecausedbyViruses.Thereforestrengthenresearchonmicrobiologyandmedicinerelatedpathogenicmicroorganismbiologicalcharacter,infectionofpathogenicmechanism,thebasictheoryofimmunology,diagnosetechnologyandspecificprotectivemeasures,suchastoachievethecontrolandeliminationofinfectiousdisease,thepurposeofprotectionofhumanhealth.Keywords:microbialviralinfections,pathogenesis,pathogenicmicroorganismsresearchofmedicine,controlmeasures.现如今,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菌、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5、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等。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3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分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二、传染致病的机理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这常见于有包膜病毒,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自带,细胞在短期内不会死亡,但会发生变化,会出现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3、包涵体形成:有些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于胞浆或核内出现特殊的斑块状结构。是病毒的增殖部位,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医学|教育网。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传至子代细胞,不产生子代病毒,细胞也不破坏。可引起细胞遗传改变—细胞转化;也可发生细胞恶化—肿瘤相关病毒。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损伤机体。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㈢病毒的免疫逃逸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病毒可能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的方式逃脱免疫应答。三、免疫学基本理论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能力。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是传染性因子)的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的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只有免疫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发挥相应的作用和保持相对的平衡,机体才能维持生存。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4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等。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三、免疫学诊断技术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测定。1体液免疫测定主要利用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一些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反应,从而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测知未知抗体或抗原。此外,尚包括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可溶性免疫分子,如补体、免疫球蛋白、循环复合物、溶菌酶等。体液免疫检测法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法(荧光抗体法)。4.细胞免疫检测法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细胞免疫测定法是根据各种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表面所具有的独特标志和产生的细胞因子等,测定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和功能,以帮助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细胞免疫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T细胞亚群检测。3.细胞毒试验。4.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5.移动抑制试验。6.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技术。7.细胞因子检测技术。8.细胞受体的检测。四、特异性放置防治措施根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预防性措施控制传染病最高效的方式在于防控,由于在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乏任何一个都无法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所以对于传染病预防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1.控制传染源: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式。对于人类传染源的传染病,需要及时将病人或病源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位置,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然而,如果是未知传染源,特别是动物担任的传染源,由于其确定需要流行病学的因果推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上得到充分的证据,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确切结果,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时,想要短时间内锁定传染源更是困难。不过,一旦确定传染源后,需要及时采取高效的措施控制传染源,以保证传染源不会继续将病原体向易感人群播散。52.切断传播途径:对于通过消化道传染病、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为直接的预防方式。主要方式在于对于传播媒介阻断,消毒或扑杀。如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食物或饮水要进行丢弃或消毒处理,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房间或用具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对于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在使用后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在虫媒传染病传播季节采取防蚊防虫措施等。同时,对于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手段也是极为必要的,如促进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对使用针具进行消毒,对会发生高危性行为的人群进行安全套使用的宣传教育等。如今预防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方法也仍然是注意基本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吃肉要煮熟——虽然是老调重弹,但仍然是切断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方式。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也是传染病预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较为容易实现的预防方法。对于已经有预防性疫苗的传染病,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最为保险的方法,如婴儿在出生后进行的计划免疫,对于传染科医生,护士,从事传染性疾病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禽类养殖工作的人员等接种相应的疫苗。历史上,人们利用高效的疫苗已经成功的攻克了天花,证明对于易感人群的保护在传染病防治上起到了重要角色。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3.勤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以下情况时应要洗手:(1)在接触眼、口及鼻前;(2)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染污时,如打喷嚏或咳嗽后;(3)触摸过公共对象,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或门柄后;(4)处理食物及进食前;及如厕后。正确洗手步骤:(1)开水后洗涤双手。(2)加入皂液,用手擦出泡沫。(3)用最少二十秒时间洗擦手指、指甲四周、手掌和手背,洗擦时无须冲水。(4)洗擦后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5)用干净毛巾或抹手纸彻底抹干双手,或用干手机将双手吹干。(6)双手洗干净后,可以先用抹手纸包裹着水龙头,才关上水源,不要再直接触摸水龙头。小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信通过研究微生物学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我们能够研究制造出更多防疫设备、检测仪器、治疗药物等,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参考文献〖1〗中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2〗葛海良、张冬青《免疫学技术》科学出版社〖3〗谷鸿喜《医学微生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07〖4〗RaymondS.Greenberg《医学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03
本文标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0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