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学题库一、选择题1、“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C)。A、遗传素质B、教育C、环境D、人的主观能动性2、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发展的(C)A.顺序性与阶段性B.稳定性与可变性C.个别差异性D.不均衡性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C)。A、遗传因素B、家庭因素C、教育因素D、环境因素4、下列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对应错误的是:(D)A、弗洛伊德——“泛性论”B、洛克——“白板说”C、孔子——“性相近,习相远”D、荀子——“性善论”5.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是(B)。A、单向的B、相互的C、正相关的D、相反的6.学校工作总方案的制定,要建立在()基础上。A、上级行政要求简单演绎B、研究学校自身特殊性、历史、经验、已有成效与发展可能C、师生“教”与“学”的转化机制D、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要7.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直接起源于()。A、人类的交往活动B、生产劳动C、意识形态D、经验8.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中必须首先确定的,具有()性。A、相对稳定B、继承发展C、时代变化D、改革创新9.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A)。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10.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直接起源于()。A、人类的交往活动B、生产劳动C、意识形态D、经验1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和相对立”是哪个社会时期的教育特征。()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近代社会12.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是()。A、单向的B、相互的C、正相关的D、相反的13.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都是从()上对学校教育活动做出规定,以保证教育目的基本要求的实现。A、内容和指导思想B、目标和指导思想C、内容和具体实践D、目标和具体实践14.社会主义社会公开承认教育在社会中的()。A、阶级性B、利益性C、开放性D、必要性1.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勒图尔诺与沛西•能B、孟禄C、马克思D、洛克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和相对立”是哪个社会时期的教育特征。()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教育的基本要素不包括()。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B、教育内容C、教育设备D、教育物资4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都是从()上对学校教育活动做出规定,以保证教育目的基本要求的实现。A、内容和指导思想B、目标和指导思想C、内容和具体实践D、目标和具体实践5.社会主义社会公开承认教育在社会中的()。A、阶级性B、利益性C、开放性D、必要性6.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7.下列有关人性善恶的理论对应错误的是()。A、弗洛伊德——“泛性论”B、洛克——“白板说”C、孔子——“性相近,习相远”D、荀子——“性善论”8.“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A、遗传素质B、教育C、环境D、人的主观能动性10.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除了社会功能以外还有为个体发展服务”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1.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的思想?()A、洛克B、斯宾塞C、夸美纽斯D、杜威2.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A、工具B、核心C、载体D、承载物3.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总体制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般,基础性的规定。A、政府部门B、中国共产党C、教育工作者D、教育决策层4.学校工作总方案的制定,要建立在()基础上。A、上级行政要求简单演绎B、研究学校自身特殊性、历史、经验、已有成效与发展可能C、师生“教”与“学”的转化机制D、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5.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的复杂的相互关系不包括()。A、相对性B、均为主体C、互为主客体D、平行的双主体6.教育能够传播文化、保存文化、创造文化,这体现了教育的()。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7.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A、遗传因素B、家庭因素C、教育因素D、环境因素9.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发展的()。A、顺序性与阶段性B.、稳定性与可变性C.、个体差异性D、不均衡性10.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二、填空题关于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还是源于外,有以下几种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实践活动论。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影响个体发展的三因素论,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教育三个方面的影响。2.教育活动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7.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和道德水平。1.在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将“教”、“育”二字联成“教育”一词的教育家是:。2.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3.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4.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宣告了封建教育思想的结束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诞生。5.1862年建立的是中国近代最早由官方开办的新学校。6.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和道德水平。7.关于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还是源于外,有以下几种理论:、外铄论、实践活动论。8.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影响个体发展的三因素论,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9.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10.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包括:社会本位观、、相互依存与相互独立观。1.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2.在奴隶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3.实科中学是相对于古典文科中学而言的,第一所实科中学是德国人在1708年创办的“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4.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执行的学制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7.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影响个体发展的三因素论,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8.活动是人之生命实践参与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三、辨析题1、个体本位观认为个体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有个题组成,个体与社会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观;一种是社会本位观、另一种是个体本位观。个体本位观认为个体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个体处于中心地位,而社会是个体之外的外部环境。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该观点相信人的力量,相信人有学习和创造的本能,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存在的价值,因此每个人的个性与独特都应得到尊重。2、封建社会教育的鼎盛时期与社会的鼎盛时期基本一致。()封建社会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机构体系和思想、内容、方法体系。在中国出现于唐朝时期,在欧洲出现于13世纪。(1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封建社会学校的等级性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表现最鲜明,为了维护现有的等级,统治者必然加强思想上的控制,维护现有的秩序、专制的统一使教育呈现出保守的特征。(2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和增多。初等教育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在封建社会后期,西欧逐渐出现了不同于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的商业学校和行会学校。中等教育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相对独立的进行中等教育的学校。高等教育方面,欧洲出现了中世纪大学。(3分)3.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1、×。(1分)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内同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1分)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教师把教育内容与学生都先作为认识对象来处理,两者构成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然后又把学生作为施教对象,把内容与中介分开,开展教的工作。(2分)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把教学内容与教师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它们又构成了一组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2分)这一特点反应了教育内容与教育中两个主体的不同相互关系。(1分)四、理论分析题1.有人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有人认为是教师。你是怎样认识的?并说明理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1分)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2分)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2分)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分)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1分)2.有人认为人性善,有人认为人性恶。请从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谈谈你的认识。2、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个体身上表现出同行和差异性。人性善恶指的是人的本性的善恶。持“性善论”观点的教育家有:孟子、弗洛姆(美国)等。他们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信心,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乎自然,是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反对社会对人做出种种不合本性的规范,并把现实社会中人所表现出来的罪行,都看作是由坏的文化或社会造成的。持“性恶论”观点的教育家有:荀子、霍布斯(英国)等。他们虽然不颂扬人性,但强调教育,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的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3、有人认为“生产方式决定教育”、有人认为“政治制定决定教育”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我同意,第一个观点,生产方式决定教育。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因此,生产方式对教育起决定作用。政治具有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育必须要满足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因此,教育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但政治不会对教育起决定作用。五、论述题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教育普及,教会控制了学校的一切,他们把《圣经》奉为最高真理。只要是《圣经》上的内容,只需要记住和信仰,不要理解,更是将抽象数字的解释与教义相连,“1”被解释为“上帝”,“2”被解释为耶稣的两重性,“3”是指上帝的三位一体。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对教育者有何影响?教育的专制性一方面规范了教育秩序,使教育系统朝着同一方向发展;但同时专制性更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使学生发挥不出创造性。专制性限制了教学的内容,只保留了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和教学内容,也使部分文明因此而流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如果成长中的青少年没有对某一项活动较为持久的投入和倾注,如果对一切都只是浅表性的接触,那么,心灵的疆域就不能得以拓展,也不能生发出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正如中国古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请你仔细理解,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概括这段话所表达的教育思想。(2)谈谈这段话对一个未来教师有何启示?1、这段话所表达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的能力。2、这段话对一个未来教师的启示是: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应注意启发学生多思考(即所谓“悟”),要求学生多动手。(还可以适当展开论述)3、教育是百年大计。发展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在“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并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得以体现。请运用所学的教
本文标题:教育学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7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