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超微小微生物,专性寄生,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一、病毒的特点1、个体极小。大多数比细菌小的多,大小以nm表示。最小的病毒只有18~20nm2、非细胞结构。大多数是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大分子。3、只含一种遗传因子。大多数病毒含有双链DNA,少数为单链DNA,一些含有单链RNA。第一节病毒的特征和分类、专性寄生病毒无产酶系统、蛋白合成系统(核糖体),不能独立的代谢,只能在特定的生活着的寄主细胞中繁殖,具有宿主专一性。5、对一般抗生素、干燥、低温等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氧化剂等敏感。二、病毒的分类1、分类指标病毒形态,理化性质,基因组特点,病毒蛋白,宿主范围,抗原性,致病性等。根据以上指标,将5450株病毒分为8大类,分别归属于3个目,73个科,11个亚种和289个属,1950个种。2、常用分类方式(专性寄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藻类病毒,真菌病毒三、亚病毒1、类病毒(viroid)•环状单链RNA,无蛋白质外壳,严格专性寄生的病原体。•能独立侵染寄主,侵入寄主后能自我复制。•都是侵染植物,最近报道,动物中也有类似的DNA病毒。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柑橘裂皮病、拟病毒(virusoid)•环状或线状的ssRNA。•是一种有缺陷的类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卫星病毒等,只能感染病毒(辅助病毒,拟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朊病毒•电镜下为杆状颗粒,直径25nm,长125~150nm,呈丛状排列,丛的大小与形状不一,颗粒丛所含颗粒多时可有100个。•又称普立昂,是具侵染性的蛋白质颗粒,不具有核酸,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疾病,如疯牛病。•朊病毒的发现改变了生物学的“中心法则”。第二节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一、病毒的形态和大小病毒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常见形态球状、卵圆、砖形等杆状、丝状、球状等蝌蚪状、丝状等、衣壳化学组成:蛋白质组成:氨基酸一种或几种肽链折叠(衣壳粒)衣壳体作用:决定病毒形状;保护核酸;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并参与病毒的吸附、进入;决定病毒的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具有对称性:螺旋对称;立体对称;复合对称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噬菌体结构—复合对称1、头部(二十面体)2、颈部(由颈环和颈须构成,连接头部和尾部)3、尾部(尾鞘:伸缩功能;尾管:中空,核酸注入通道;尾板:尾丝着生部位;尾丝:吸附细菌)、核酸内芯•化学组成: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称为核髓。•类型:单链(ss)DNA、双链(ds)DNA、单链RNA、双链RNA•作用:遗传物质,决定病毒的遗传、变异和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包膜•化学组成:脂肪和蛋白质,有的是糖蛋白,由宿主的细胞膜衍而来。4、刺突•化学成分:主要是糖蛋白。第三节病毒的繁殖一、病毒的繁殖过程1、吸附:噬菌体对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化学成分进行识别,在特定部位上结合。2、侵入:吸附后,尾钉固着在细胞表面,尾管插入宿主细胞壁和膜内,尾鞘缩短到一半,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复制:噬菌体核酸操纵宿主的代谢系统,使寄主细胞按照病毒的遗传特性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形成不带壳体的噬菌体粒子。4、装配:宿主细胞合成空的壳体,然后与核酸结合,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5、裂解和释放:噬菌体粒子的成熟,引起了宿主细胞的裂解,释放出成熟的噬菌体。二、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1、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细胞分裂的噬菌体。2、温和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核酸整合在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随寄主DNA同步复制,暂时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溶原细胞(1)溶源细胞:噬菌体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组上,能正常生长增殖而不被裂解的宿主细胞。(2)溶源菌的特点:自发裂解:自然情况下溶源菌的裂解诱发裂解:经紫外线等理化因子处理,产生大量的裂解免疫性:可抵御外来相同噬菌体的侵染复愈性:增殖过程中可能丧失前噬菌体,成为非溶源菌。溶源转变:噬菌体核酸使寄主细胞产生除免疫性之外的新表型。一、病毒的测定1、颗粒计数法电子显微镜直接计数,用于已知形态病毒的浓缩样品计数。测定方法:与已知浓度的乳胶小颗粒均匀混合,然后将混合液均匀喷在已包被的样品方格网上,分别计病毒和乳胶颗粒个数。病毒的浓度可由样品中两种颗粒的比例和乳胶颗粒浓度计算得出。第四节病毒的测定与培养、间接计数法血细胞凝集试验计数测定方法:系列10倍稀释的病毒样品与红细胞溶液混合,观察结果,以能引起血细胞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或稀释倍数的倒数—稀释度)作为病毒效价。3、感染效价法(与病毒培养测定法相同)•病毒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噬菌体的敏感宿主细菌接种液体培养基培养培养基变浑浊接种噬菌体培养基变透明二、病毒的培养特征•病毒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噬菌体的敏感宿主细菌接种琼脂固体培养基培养形成菌落接种噬菌体形成噬菌斑(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被裂解成空斑)三、病毒的培养基特点:活的敏感细胞1、动物细胞人胚组织细胞、人体组织细胞、肿瘤细胞、动物组织细胞、鸡鸭胚细胞、敏感动物(小鼠、兔等)为培养基;动物病毒的培养可分为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组织培养。2、植物细胞:相应的敏感植物或植物组织3、细菌细胞:敏感细菌四、病毒的培养(一)动物病毒的培养1、动物病毒的空斑试验(1)空斑:单层细胞被病毒侵蚀形成的蚀斑。(2)原理:病毒感染细胞后,由于固体介质的限制,释放的病毒只能由最初感染的细胞向周边扩展。经过几个增殖周期,便形成一个局限性病变细胞区,即病毒蚀斑。从理论上讲,一个蚀斑是由最初感染细胞的一个病毒颗粒形成的,因而一个空斑表示一个病毒。(3)方法单层敏感动物组织细胞的制备、培养动物病毒的采集与病毒溶液制备制备动物细胞溶液动物病毒样品接种覆盖营养琼脂培养观察、计数空斑数计算样品单位体积的病毒数(ηPFU)ηPFU=N瓶内空斑平均数×病毒稀释倍数每瓶的病毒接种量、病毒滴度---病毒的毒力。制备病毒的系列稀释液,接种到含有宿主细胞的培养管中(3管-5管法),或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内,经适当温度和时间培养后,以出现某种特定变化的最高稀释度作为病毒的滴度。TCLD50:产生培养管中50%CPE(细胞病理效应)的最高病毒稀释度(最少的病毒量)ID50:使50%敏感动物发生变化的感染剂量LD50:使50%敏感动物死亡的致死剂量(二)噬菌体的培养和测定双层琼脂法:1、底层平板:10ml适合宿主细菌生长的琼脂培养基倒平板烘干水分2、上层平板:加入0.2ml宿主菌悬液(对数期)软琼脂培养基(1%琼脂,3ml,45℃)加入0.1ml噬菌体样品摇匀后倒入底层平板37℃培养约10h计数空斑第五节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和病毒的存活一、物理因素的影响1、温度的影响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1)高温,大多数病毒于55~65℃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被灭活,100℃时几秒钟内可灭活。有蛋白质或Ca2+、Mg2+等金属阳离子存在,可提高某些病毒对热的抵抗力。(2)低温,0℃以下温度能良好生存,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光及其他辐射的影响(1)日光对肠道病毒有灭活作用,在氧气和染料存在的条件下,大多数肠道病毒对可见光敏感而被杀死,成为“光灭活作用”。(2)紫外线(作用于核酸)、Υ射线和X射线都能使病毒灭活。、干燥的影响不同病毒在干燥环境生存时间不同(1)无被膜病毒,相对湿度较高时存活最好,(2)有被膜病毒,相对湿度较低时存活最好。、pH(1)大多数病毒在pH6~8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在pH5.0以下或者pH9.0以上容易灭活。(2)各种病毒对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病毒体对pH的稳定性常被用于病毒体鉴定的指标之一。二、化学因素的影响1、体内灭活•干扰素:一种糖蛋白,诱导宿主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而将病毒灭活。•抗体:与之中和可抵消毒力。2、体外灭活•破坏蛋白质:酚、低离子浓度溶液•破坏核酸:脂溶剂、甲醛、亚硝酸、氨•破坏被膜:醚、十二烷基硫酸钠、氯仿等脂溶剂。氯、臭氧、强酸、强碱等氧化剂三、抗生素的影响•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对抗生素不敏感。四、病毒的存活时间1、水体中病毒的存活水体温度,病毒类型水体淤泥,可保护病毒,使其存活时间较长2、土壤中病毒的存活温度:低温存活时间长于高温湿度:干燥条件下病毒的数量大大减少土质:截留能力不同雨水:转移或重新分布、空气中病毒的存活温度:温度低,存活时间长湿度:相对湿度大,存活时间长受紫外线辐射、风度等影响4、污水处理过程中对病毒的去除效果一级处理:物理过程,最多去除病毒30%二级处理:生物处理,90%~99%去除率三级处理: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第六节病毒的危害、对策与应用一、病毒的危害•引起动植物疾病,甚至死亡•破坏农业、工业和林业生产二、预防和治理病毒病的方法和途径•清洁环境、喷洒药物、消毒器物和环境•制备病毒疫苗三、病毒的应用•制备疫苗,预防和控制动植物生物疾病•噬菌体的应用、病毒的主要特点。2、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病毒的形态特征、化学组成、结构。4、病毒的增殖过程。5、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的异同。6、病毒的培养特征和培养方法。
本文标题:第一章--病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8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