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20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1-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
热点01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热点解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6分)(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4分)(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6分)(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本题取材浙江省滑雪场,考查滑雪场的分布、维护和建设、今后发展方向等,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地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1)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大,且山区海拔高气温较低,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分布在“山地丘陵中”,而浙江省山地丘陵的分布散布于省内的不同地区,因此滑雪场可建设的地点多、散布于省内多个地区;南方(浙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普遍在0°C以上,降雪频率小、积雪量少,居民对雪和滑雪好奇心强,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因而各地都有建设滑雪场的需要;为满足各地居民对雪和滑雪的观赏、游玩需求,让居民更好地体验滑雪乐趣,滑雪场适合分散在省内不同地区便于居民就近游玩。(2)建设在旅游景点内或其附近地区,有利于利用旅游景区的道路、车辆、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从而节省建设成本、缩短滑雪场的建设周期,使滑雪场可更快更好地运营;建在景区及其附近,有利于提高宣传效果和提高滑雪场知名度,同时滑雪场与景区在一起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有利于其扩大市场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3)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降雪频率小、积雪融化快,地表多无天然积雪可利用,需大量人工造雪,人工造雪需消耗大量水资源和电力(维持低温条件),因而雪道建设成本高;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C且往往高出较多,气温较高,积雪融化速度快,为保障雪道的积雪厚度,需经常造雪、补雪,造成雪道维持成本高。(4)该题为开放类问题,学生可作答赞同反对皆可,但作答时必须先表明观点且阐述的理由必须与自己的观点一致。赞同,可从转变、增建的必要性或转变、增建后带来的好处等方面思考:由一日体验向多日度假型转变,使游客游玩的天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收入且可促进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增建酒店有利于提高接待能力、满足更多滑雪者的住宿、度假需求;当前滑雪场主要是初级雪道,建设中高级雪道可增加雪道类型,可满足运动型滑雪者的滑雪需求,有利于增加滑雪场的游客接待量。反对,可从转变、增建方面存在的困难或转变、增建后带来的问题等方面思考:浙江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滑雪期短,滑雪场营业时间短,因此滑雪场年营业收入有限,建设中高级雪道和酒店所需资金多,建设投资回收周期长、风险大;与北方地区相比,浙江滑雪场滑雪期短、场地规模较小,且雪道建设、维持成本高,发展度假型滑雪竞争力较差,难以成为运动型滑雪者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滑雪场应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该地的资金、市场等条件进行评估、合理规划,而不应盲目跟风转变,各滑雪场都一样转变使滑雪场失去自身特色,不利于滑雪场的持续发展。【答案】(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太,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4)赞同: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反对: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备考秘籍〗区域认知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1.区域认知的内容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2.区域认知的基本思路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巧用综合思维(1)四步审题抓关键(2)规范解答求全面区域差异比较是在区域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在作答时力争规范全面,现列表举例如下:命题比较点规范解答地表景观特征差异比较植被、河流、土壤、地形、农业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比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环境差异比较农业生产(类型、特征、分布等)、工业生产(部门、分布)、人口(增长、人口问题等)、城市(分布、城市化水平)、交通(方式、便捷程度)等4.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分析思路(1)明确区际联系的主要方式①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区际间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从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方面入手分析。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主要从资源分布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差异方面分析其调配的必要性。③产业转移间的联系:主要从产业升级的要求、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变化方面分析其转移原因。(2)明确区际联系产生的影响〖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为我国某村落的景观图。图中体现了该地独具特色的“晒秋”,即当地村民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据此完成1—3题。1.该村落最可能位于A.江西B.上海C.辽宁D.山西2.20世纪中期,该村落衣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提高,主要得益于A.种植技术提高B.精耕细作C.作物品种改良D.毁林开荒3.关于图中拍摄的季节和当地村民“晒秋”的主导因素,说法正确的是A.春季地形B.夏季气候C.秋季地形D.冬季气候【答案】1.A2.B3.C【解析】1.据图可知,该地为山地丘陵,可排除上海;该村落房屋屋顶坡度较大,说明该地降水丰富,可排除山西;“晒秋”时节,图中远处大部分植被仍枝叶茂密,说明该地水平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可排除辽宁;江西地形、气候、植被状况等都与图中相符。据此分析本题选A。2.20世纪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趋于稳定,大量男性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农田得以精耕细作,单产明显提高,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较为落后,A、C两项错误;毁林开荒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作物总产量,但对单产无影响,D项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B。3.据材料可知,图中体现了该地极具特色的“晒秋”,故“晒秋”时节应为秋季;该地平地少、坡地多,“晒秋”只得选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故“晒秋”的主导因素为地形。据此分析本题选C。(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冰川,经济收入主要依赖海洋渔业。读图完成4—6题。4.格陵兰岛人口主要分布在A.北部冰原B.中部高原C.东南部沿海D.西南部沿海5.下列关于格陵兰岛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区常年盛行东北风B.渔民主要在甲处捕捞北极虾C.12月可乘船在乙处拍摄子夜太阳D.南北距离约1110千米6.目前格陵兰岛发展海洋渔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A.劳动力不足B.国土面积狭小C.渔业资源匮乏D.交通运输不便【答案】7.D8.A9.D【解析】本题组以格陵兰岛为背景,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压带和风带、地球和地图、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7.读图可知,格陵兰岛2/3在北极圈以北,纬度高,气温低,气候寒冷,冰雪覆盖,西南部受西格陵兰暖流影响气温略高,无永冻层,因此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沿海。故D项正确。8.读图可知,格陵兰岛位于60°N以北地区,处于高纬度,受极地东风带的影响,常年盛行东北风,A正确;甲地位于海洋永冻区,洋面终年封冻,乙地位于海洋浮冰区,受西格陵兰暖流影响,夏季气温可达0℃以上,洋面解冻,所以渔民主要在乙处捕捞北极虾,B错误;乙地位于北极圈以北,12月为极夜期,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下,无法拍摄子夜太阳,C错误;格陵兰岛南北相差约23°,根据公式:纬差1°=111千米,可以计算出格陵兰岛南北距离约2553千米,D错误。故选A。9.根据材料可知,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冰川,因此,目前格陵兰岛发展海洋渔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交通运输不便,D正确;格陵兰岛从事渔业捕捞和鱼类加工业的劳动力占全岛的1/4,劳动力不足不是发展海洋渔业面临的主要困难,A错误;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国土面积大,B错误;国土西南部位于寒流和暖流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C错误。故选D。(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春分后15天为清明。据记载,隋唐时的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东地区生长,且降水偏多。读某区域地形图,完成7—9题。7.太原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称为A.冲积平原B.向斜C.褶皱D.地堑8.古时对“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南方地区气温上升,雾气减少②北方地区风沙减少,空气通透性好③北方地区进入雨季,空气清新④北方地区白昼变长,大气透明度增加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9.影响酒都杏花村盛产汾酒的主要区位因素有①位于河流沿岸,河水是酿酒的重要水源②位于断层地区,丰富洁净的地下水和泉水是酿酒的重要水源③位于冲积扇地区,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盛产高粱④位于山前冲积扇,地下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1-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1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