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外界事物接触比较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差。而一些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具有抽象特性,凭借小学生思维想象而不借助工具难以理解。在数学课堂中使用教具和学具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增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得他们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具学具有效性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小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比较吃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利用教具教学,学生利用学具模拟,从动脑、动口到动手的过程转变,它把理论变成了现实,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猜测、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的不仅仅是学生动手能力,而是他们的思维和想法甚至是创新能力。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二十多年,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很重视教具学具的使用。我觉得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操作,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如何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有效使用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是他们学好该科的动力源。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中,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通过比一比、画一画,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框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长方体的棱,得出长方体有l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这作和动脑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自己得出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顺应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在兴趣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二、有效使用教具学具,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2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有效使用教具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把10个苹果分给两个人(要求学生做出所有的分法),经过学生动手分,出现了五种结果:一人有1个,另一人有9个;一人有2个,另一人有8个;一人有3个,另一人有7个;一人有4个,另一人有6个;两人分别得到5个。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最后一种分法与前四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苹果),很直观的知道第五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都认为只有每个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才公平,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教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所以合理的运用教具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四、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与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能不能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呢?”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如有的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有的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将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还有的将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圆各部分的关系,学生探究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方法极有创意。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他们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学会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思维方法,同时在操作中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新能力。五、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有助于学生形成问题解决意识3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六、有效使用教具学具,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键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发展的机会。在教学中使用学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器官参与活动,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节时,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l2个棱长lcm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再对照摆出的长方体和记录数据,小组分析讨论,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究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己得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教具学具的有效使用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它拉近了数学和学生距离,是它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是它促进了课堂的和谐,有效使用学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抽象为具体,所以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具的使用,发展学生的智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标题: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5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