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高三地理课件09年高考地理安徽考试说明分析高三地理课件
对安徽省2009年高考地理《考试说明》的说明张宝璐(特级教师)2009.2.要点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备考?一、“华普”版文科综合一模地理试卷结构分析二、考试范围、内容(一)范围1.必修模块1.2.3.(1)与国家《考试大纲》的内容基本一致(2)唯一的变动:将“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前移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标题下(国家考纲将此放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标题下)2.选修模块Ⅰ——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类型、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区域分布◇地貌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干旱(形成原因)◇生物灾害——虫灾、鼠灾(危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中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1)将义教内容纳入高考的原因☆地球与地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内容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2)主要内容①地球与地图☆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图三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②世界地理☆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③中国地理☆疆域和行政区划☆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四大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考试特点1.试卷结构在继承中出现了新的变化继承的部分:(1)仍是政治、历史、地理合卷(文科综合)(2)仍由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构成(3)总分值不变(300)、学科分值比例(各100)不变(3)选择题仍采取组题形式,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仍按由易到难排列变化的部分(1)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分值发生变化(加重主观题份量)选择题:140分→约130分△对试题个数的估测:32或33个小题△对地、史、政题量的估测:可能会是10:11:11或11:11:11非选择题:160分→约170分(2)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对非选择题题数和分值分配的估测:60分或56分可能一:3个题,灾害独立成题(25+25+10或23+23+10)可能二:2个题,灾害内容纳入其中一题(30+30或28+28)2.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以情境为背景,设问的形式灵活★“立意”是试题确立的主题——新高考是在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的能力考查★“情景”是针对立意所选择的背景材料——新课程及其高考都注重案例的价值★“设问”是对所回答问题的具体规定——立意、情境的延伸,是对问题回答方向、内容、程度的限定。★立意、情境、设问——命题“三步曲”,三者结合,形成“试题”。3.考查的知识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命题原则之一)取材于课本(1)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但命题素材不会直接取自任何版本的教材)(2)教材语言往往成为高考试题的标准答案不拘泥于课本(1)命题可以在高中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范围(2)命题可以是课本知识与能力的延伸(3)命题可以体现课改精神的内容(如涉及开放性、探究性的内容)4.体现学科特色(1)区域性——通过图文结合的试题来实现◆读图题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常考的图像类型(日照图、区域图、坐标图、等值线图、统计图、景观图、知识网络图等)(2)综合性——通过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来实现具体到试题,其表现有:◆一题考查多个知识点(或多条标准)◆一个知识点通过多个方面(层次)进行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相互联系◆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内容相互渗透◆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互结合5.体现新课程特色(1)以案例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新材料、新情境的设计与应用)案例1(2008年全国Ⅰ卷)——第1组选择题,以张某承包耕地为例,以不同年份种植结构变化、当地的气温为条件,要求学生对张某承包的耕地的位置、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作出选择。(08全解P133)案例2(2008年广东卷)——第1组选择题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落成这一科学事件为例,要求考生通过斯群岛位置图隐含的信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仓库选址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原因。(08全解P10)(2)以《课程标准》作为命题的依据△对《考试说明》所列内容的考查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命题材料(案例)回避任一版本的教学内容例: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B)A.地形B.太阳辐射C.土壤D.降水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B)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A.地形B.洋流C.太阳辐射D.降水该题考查的课程标准有:☆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题)☆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题涉及气候、生物、太阳辐射、洋流、地形等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如第3题利用图中M、N、P三点的位置信息,结合地形、气候、海陆位置,解答樱花初放日期存在差异的原因)(3)凸显新的课程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1:(07海南卷)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A、B、C三种方案(表1、表2,表格略)(1)略(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答案:(2)本题可在B、C两种方案中任选一种。方案B,理由……/方案C,理由……例2:以下两图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大气层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情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1)-(3)题略(4)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察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气象要素:课题名称:应特别注意这类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方式——(1)命题立意:引导学生注意落实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相关问题。(2)考查方式:☆合理选择课题☆对某一课题作出评价(研究价值,是否科学等)☆设计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确定研究内容等)☆设计研究过程(实验器材的准备、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等)(4)将选修Ⅰ(国家选修课程)内容列入高考☆回顾2008年全国课改区对自然灾害的考查——体会命题形式例1:山东卷(选做)读我国涝渍灾害分布图回答:(图略)(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原因。(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例2:海南卷(选做)根据淮河流域2003年大洪水资料和淮河流域图回答:(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2)说明蓄洪区的分洪作用及有关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2009年安徽高考:选修5——确定为必做题6.体现地方特色(1)将借鉴新课改省份的经验例1:2008年广东卷——以珠江水系为背景材料命题例2:2008年上海卷——以长江三角洲一系列跨海大桥为背景材料的命题(2)将安徽省地方教材的内容融入高考(注意2009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最后一题”)。☆特别注意《安徽地理》修订稿中新增内容——涉及产业转移方面的内容(如“联合利华”总部从上海迁移到安徽,要求对此作出分析)。☆揣摩《安徽地理》中可作为高考命题点的知识点(如自然灾害、城市化特点、产业转移等)。(3)对2009年自主命题的难度作出理性的考虑△2008年地理试题偏难(估计会适当降低难度)△政、史、地三科合卷(难度需相对一致)△首次自主命题(需平稳过渡)△高考的社会影响(需保持社会稳定)四、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目标和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何为“地理信息”——特指地理试题中包含的对解题有用的一切文字资料、图像资料、数据(表格)资料等。2.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思维过程发现信息判断信息(条件/干扰)提取有用信息(1)全面理解试题中的信息◆文字所承载的信息——题干中、题肢中(选择题)◆图像所承载的信息——图名、图例、注记、经纬网、方向标等例:(2005年合肥二模题)上图中的M、N两地均位于40°N纬线上;N地与北京在同一时区;M、N两地都位于各自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上;且两地日期和区时都不同。据此完成1-3题。1.M地位于(C)A.东时区、东半球B.东时区、西半球C.西时区、西半球D.西时区、东半球2.此时,与M地日期相同的区域占全球的(A)A.一半以上B.二分之一C.一半以下D.三分之二3.若飞机从M地飞向N地,最近的飞行路线是(B)A.先向南再向北B.先向北再向南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D.一直向东分析1(图析)M地是几点?N地是几点?第1、2题得以解决。分析2: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问题。必备条件:①大圆②劣弧(2)善于发现试题中的隐性信息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的晨昏线,①地以西为东半球,①地与②、③两地的最近距离为3330千米,据此回答1-2题。1.图中②、③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A)A.昨天8点,4点B.16点,昨天20点C.8点,12点D.20点,16点2.图中④地的的昼长为(A)A.8小时B.10小时C.14小时D.16小时该题中有5个隐性条件:1.纬度递变的方向暗示该区域位于北半球。2.①地以西为东半球,暗示①地位于160°E。3.①地与②、③两地均相距3330千米,暗示②、③的经度分别为170°W和130°E。4.此时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暗示北半球夜长昼短。5.地球的自转方向,暗示虚线为晨线。(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1.含义——将学科的知识、能力系统与试题的测试的知识、能力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运用。2.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系统有●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地理原理、规律(自然地理)、地理观念(人文地理)●地理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地理信息(与所学知识有关联性的知识)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大气运动规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地壳运动规律(力的来源、运动形式、结果等)☆水体运动规律(水循环、洋流等)☆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等)区域地理部分重点掌握的区位理论——优越区位的选择☆农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使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工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城市区位理论(要点:如何体现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地域结构)☆交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网))例: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高考题(2005年全国Ⅰ卷)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中,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D)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M1,2个单位重量的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B)A.NB.PC.QD.R解题关键:运费决定厂址,工厂应建在货运量最大的地方或距离这种货物最近的地方。3.高考解题所需的基本技能(1)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答地理问题☆语言的组织能力(对问答题尤为重要)☆绘图能力(如绘制剖面图)、计算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课件09年高考地理安徽考试说明分析高三地理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2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