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第一单元分析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9页)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认识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知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重、难点:重点: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1、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课时安排:6课时上、下和前、后累计课时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及“做一做”的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教材分析:1、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内容选择体现儿童已有生活经历,如:交叉路口红绿灯、家中物体的位置关系、拍手游戏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数学学习活动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活动中进行,在游戏中思考,在生活中运用。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3、体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教学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实践,去应用。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上下空间观念。2让学生经历确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教学难点:理解“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具准备:课本,文具盒等。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分钟)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一)1、游戏导入,感知上、下、前、后.大家根据教师的口令做游戏好吗?(教师发口令,学生动手做游戏,感知上、下、前、后)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预设问题:(1)学习这节课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帮助?(2)怎样才能正确很快区分上、下、前、后呢?(3)学习这节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出示课本第1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南京大桥,并思考下面的问题:(二)出示自探提示:(1)图上都画有哪些物体?(2)汽车在火车的什么面?(3)火车在汽车的什么面?(4)汽车在轮船的什么面?(5)轮船在火车的什么面?(6)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先引导学生看图,独立探究出以上问题的答案。二、解疑合探(15分钟)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5、6),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果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了。4、反馈练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1)简单应用。出示教学模具,让学生说位置,说意义。做一做第1题。(2)趣味应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观察周围情况,用上、下,前、后说明问题。指名说出自己的前后都有哪些同学?趣味测试:(1)小明的前面是小英,小英的前面是小明,两人怎么站?(2)小明的后面是小英,小英的后面也是小明,两人又怎么站?三、质疑再探(5分钟)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预设问题:1、学了这节课还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2、怎样才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3、怎样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四、运用拓展(10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上、下、前、后”说一句话,讲一讲教室里(或校园中)一件物品的位置吗?2、请你画一画:先画一个三角形,在它的下面画圆,在它的上面画长方形,在它的前面画五角星,在它的后面画正方形.3、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本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4、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5板书设计:上下前后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汽车在轮船的上面,轮船在火车的下面。李林在王英的前面,王英在李林的后面。张宁在李林的后面,王英在张宁的前面。教后反思:左、右累计课时数(2)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的例1和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P6生活中的数学。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教材第3、4页的例1和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P6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形式的设计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数学学习活动始终在一个愉快、和谐、探究和成功的氛围之中。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教学中努力体现要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让数学教学的“应用味”和“数学味”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6基本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左右的空间观念。2、让学生经历确定左、右位置关系的实践活动过程,初步感受“左、右”方位的相对性。3、通过操作、演习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体验左、右相对性。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教材上的图画。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5分钟)1、游戏导入,感知左与右。大家根据教师的口令做游戏好吗?教师发口令,学生动手做游戏。感知左手与右手。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告诉大家你举的是哪只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举左手,讲讲左手的用处;要求学生举右手,讲讲右手的用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预设问题:(1)什么是左与右?(2)为什么要学习左与右?2、寻找左右:体验自身的左与右。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大家找一找,我们的身体还有很多这样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吗?让每个小朋友在愉悦的情境中寻找自身的左与右,如:左耳朵和右耳、左腿和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7右腿、左脚和右脚……3、协同活动:感知人体中的左右部位,训练反应的灵活性。如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住左耳,右手摸住右耳;左手抓住右耳,右手抓住左耳。4、出示自探提示:①摆一摆。将“铅笔、橡皮、小刀、三角尺、文具盒”五件学具按你喜欢的顺序摆成一排。②说一说从左往右数,小刀是第几?橡皮呢?③从右往左数,小刀是第几?橡皮呢?④摆好的五件学具最左边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谁放在最中间?学生独立探究,检查自学情况。二、解疑合探(10分钟)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4、5),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果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同一个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和结果可能会有不同。左右位置的相对性。最后学生再齐读两遍。4、反馈练习:体验相对性,增强应用意识。1、找一找,画一画。出示一条街的10个门牌号:1,3,5,7,9,11,13,15,17,19。小英家的门牌号在左往右数时的第六个,那么小英家的门牌号是几号?从右往左数又是第几?小明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家的门牌号与小英家的相隔两个,小明家的门牌号可能是几号?2、想一想,说一说。面对黑板,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背对黑板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3、做一做,比一比。全体同学起立,按要求向左转或向右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正确;按要求踏步:左—右—左,左—右—左……步调一致力量大。三、质疑再探(5分钟)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预设问题:1、左、右还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2、怎样才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3、怎样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四、拓展运用(10分钟)1.我当小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2.练习一的第一题,学生分组完成这一综合活动。(包含了前后、左右、基数和序数等内容)3、练习一的第2题。练习方位的拍手游戏。4、生活中的数学(第6页)让学生观察课本第6页上的图画,从而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情况。教师最后适时介绍北京、香港两地汽车行驶方向的不同规则:北京是车辆靠右行,车门在汽车的右边,乘客从汽车的右边上车;香港是车辆靠左行,车门在汽车的左边,乘客从汽车的左边上车。5、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本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9分享。6、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板书设计:左、右1、活动左右手,感知自身左与右。2、伸出右手,握一握。教后反思位置累计课时数(3)教学内容:P5—6位置,做一做,P8第4题。教材分析: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学生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座位引入位置。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座位,然后告诉学生确定座位的方法。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位置的简单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体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有条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怎样确定周围同学的位置。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具、学具:主题图,动物图片。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20分钟)(一)、复习旧知。1、摆动物图片:小狗放在桌子的中间→小狗的左边放小猫→小猴在小狗的上面→小狗的右边是小兔→小猪的上面是小狗。(让学生相互评价)2、说动物图片:谁的左边有谁?谁的右边有谁?谁的上面有谁?谁的下面有谁?谁在谁和谁的中间?谁的左边和右边各有谁?(先同桌,再集体分析)3、排动物图片:同桌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5个动物图片排成一个直队,然后相互说说谁的前面有谁?谁的后面有谁?(二)、出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预设问题:(1)、什么是位置?位和置各是什么意思?(2)、学习位置有什么作用?(3)、位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怎样来学习位置?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1(三)、联系本班实际,出示自探提示,学习新知。(1)、我们班里有几组,每组有几人,你自己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2)、你的同桌在第几组第几个?(3)、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4)、有个同学在第5组第4个,你能猜这个同学是谁吗?第7组第6个是谁吗?先引导学生看图,独立探究出以上问题的答案.二、解疑合探.(10
本文标题: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8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