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及其重要意义-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及其重要意义[圈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中国古代关于物质统一性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历史上,这个“精华”推动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成了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关于物质统一性的思想,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而且也成为宇宙学及宇宙观前沿问题探索的一个热点和目标。因此,在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新时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国古代关于物质统一性的思想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很早之前,中国古代关于物质统一性的思想就产生了。远在商周时期,在《易经》和《洪范》等有关论述中就反映出了这一思想。在《易经》中,有反映物质统一性思想的“八卦统一观”、“变化发展观”和“阴阳动力观”。“八卦统一观”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统一于八种因素。《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择了八种自然物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的根源。这八种自然物是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泽(兑)、水(坎)、山(艮),其中,天地又是总根源。天地为父母,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灭、演变都归结于这八种自然物,特别是天地两大基源的组合。这是古代朴素辩证法中的一种观点。“变化发展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易经》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在变化,而变化着的自然物又有它自己的发展阶段,发展到最后阶段,它就带来了相反的结果。这种变化及物极必反的观点,也是古代朴素辩证法中的一种观点。“阴阳动力观”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演变的根源在于阴阳的推动。《易经》把世界同人和动物的两性相比,把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看成是由阴阳两性所产生的。所谓“近取诸者,远取诸物”,就是指用男女两性的差别,去类比人类之外的一切自然现象。《易经》认为世界万物在阴阳两势力的推动下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交感。《易经》善于从阴阳交感的观点观察万物的动静变化。这种把世界的一切现象的生灭、演变归结为阴阳所致的观点,也是古代朴素辩证法中的一种观点。“八卦统一观”、“变化发展观”、“阴阳动力观”这三个方面的结合,体现了《易经》关于物质统一性的思想。当然,这种物质统一性思想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其神学的体系。但是,就其物质统一性思想的实质来说,还是可取的,是值得研究的。《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它和《易经》一样,也包含着一些物质统一性思想。《洪范》九畴中第一项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说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样东西。这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五行说”。“五行说”中除了木、水、火、土四种自然物外,还有“金”。而“金”在中国商周之际,它具体所指的就是铜和锡。这和欧洲古代、印度古代有所不同。欧洲古代和印度古代以水或火,或空气、或地、水、火、风等元素来说明世界,而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中却包括了“金”。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洪范》用“五行”这五种为当时人们所常见而不可缺少的物质形态,来反映和解释自然界的种种复杂现象,这是在根据当时农牧业、手工业生产等科学技术知识和对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性质进行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对世界的一种概括。这种概括,无疑包含着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物质统一性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讨论世界万物构成及物质统一性思想的哲学家很多,除了“八种要素统一说”和“五行说”外,还有其它一些观点,例如:有的用阴阳两种气来解释一切现象的生成和变化,有的认为水是万物的根源。宋?]、尹文(以下简称宋、尹)提出了“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等等。其中,宋、尹的学说,更有利于说明宇宙万物的物质统一性,因而后来的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继承了这一说法。老子从唯物主义观点给世界的生成、变化找寻共同的物质总根源,他提出了“道”。老子高出于过去一切唯物主义流派的地方在于他否认了上帝的最高地位,提出了世界构成的普遍的物质性的总根源。他特别强调了物质性的道不同任何具体的事物,它有更广泛、更概括、更具有普遍规律的意义。老子的道,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是“混成”的,其中“有精”,“有象”。由这种混沌状态的原始物质剖判为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道是最原始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三,道,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那样的性质,因而老子也叫它做“无名”。由于它不同于一般物体的形象,所以又叫做“大象”,“大象无形”。第四,道不是肉眼或身体直接所能感触得到的。对于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五,道是物质,又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如“天之道”、“人之道”,“谓之不道”,等等。综合以上五点,可以看出老子提出了道这一哲学最高范畴,开始避免了以前唯物主义者用具体的某一种元素说明世界的困难。老子力图区别于过去的唯物主义者,他不免过分强调了道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割裂了“道”和具体事物的关系,把“道”和具体事物对立起来。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建立了“道”这一最高范畴,建立了精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它表明当时人类在认识世界漫长的过程中,反对了精神性的上帝的宗教观念,超出了低级阶段的元素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宋、尹是战国中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继承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并有所发展。老子已经有了“道”即是“气”的思想,但是,“道”和“气”的关系还没有讲得十分明确。宋、尹明确地讲“道”就是“气”。老子反对“天”的神秘性,有时还保留某些宗教思想的残余。比如说“天道无亲”之类。宋、尹明确地把“天”看成“自然”,把“气”看成是比“天”更根本的、构成“天”的原始物质。《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也是气,它是气的精粹、精微的部分。又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也是气,形也是气(即形气),两者配合得好,就产生人。最精细的气,不但是构成人不可少的一种气,也是构成任何东西的不可缺少的材料。关于“气”的性质,在宋、尹的著作中有所描述。第一,宋、尹认为,虽然世界上的形形色色,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都由“气”构成,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但是“气”在这些变化中,它本身是不变的,他们说:“一切能化谓之神”,“化不易气”(《内业》)。这就是说,事物时常在变,但总离不开气,气本身就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宋、尹也用同样的观点来说明“道”。他们说,“道……?塘魍蛭锒?不变”(《心术》上)。这种思想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极为相似。宋、尹就是在“气”中寻求宇宙万物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第二,宋、尹继承了老子把“道”看成是“至大”与“至小”的统一的观点,他们认为“气”是构成万物最小的单位,因此“其细无内”;“气”又是充塞于天地之间,构成所有的东西,因此在天地之间“气”是最根本的实体,所以说“其大无外”。他对“道”也用了同样的说明,他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照宋、尹看来,因为“气”或者“道”是极细微的东西,不能再分割,肉眼不能直接看到;“虚无无形谓之道”(《心术》上)。“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心术》上)。这就是说,“气”或“道”虽无形象,但一切自然界的东西之所以成为某一个东西,却是得了“道”才能形成它的样子,这就是“万物皆得以然”。“道”是“洒乎天下满”,无所不在,“道满天下,普在民所”(《内业》)。第三,宋、尹认为“道”或者“气”不是人们主观观念的产物,而是客观的世界本身。反映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的学说还有很多,但其中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学说,还是孔子学说和被继承、发展了的宋、尹学说。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观点:1.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不是神和上帝创造的,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世界上万事万物或各种物质形态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并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之中。3.世界上万事万物或各种物质形态是变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的统一性就存在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转化之中。4.世界上万事万物或各种物质形态的变化和转化,根源于自身内部的矛盾,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所决定的。显然,上述基本观点已有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念。它们的整合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当然,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还只是一种原始朴素的和朦胧状态的思想观念。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历史局限性。比如,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或各种物质形态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实质上是把物质的特殊性当成了物质的普遍性,把个性等同于共性。这就不合符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而老子过分强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割裂了“道”和具体事物的关系,把“道”和具体事物对立起来。这也不合符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尽管存在着一些历史局限性,但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二、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这一中华文化渊源中的精华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是:第一,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为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打下了原始基础,推动着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的统一性,是哲学所要解答的首要问题和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对这个首要问题和基本点,在哲学史上历来都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因而把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个具在内在关系的统一整体。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因而把宇宙万物看成是毫无内在关系的零乱的堆积物。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在与其形而上学观点的斗争中,推动着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促使各个历史阶段都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物质统一性思想观念。第二,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也推动着探索物质统一性的自然科学特别是交叉科学的不断发展。探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不仅是哲学的一个命题,而且也是自然科学特别是交叉科学的一个命题。在探索物质统一性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关于微观粒子的统一性,关于生物的统一性,关于宇宙天体的统一性,等等问题,都在探索其统一性中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一些交叉科学的发展。可以说,自然辩证法也带有哲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结合的性质。自然辩证法也在探索物质统一性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第三,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对现代宇宙学和反映宇宙观前沿问题的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近十多年来,宇宙学和反映宇宙观前沿问题的研究,已成了学术界的一大热点。这一热点使哲学与自然科学十分紧密的交叉结合在一起,也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个热点和焦点上,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首先,其统一性思想强调宇宙万物是统一的,而绝不是毫无关系的、不可逾越的、本质绝然不同的奇异堆积物;其次,其宇宙万物相互转化的思想,肯定了宇宙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再次,其物质内部的矛盾决定宇宙万物变化和转化的思想,指出了宇宙万物演化的根源在于内在的矛盾及矛盾运动。这三点,无疑对现代宇宙学和反映宇宙观前沿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近100多年来,人们又提出了各种各样关于物质统一性的思想观念。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以太统一论”、“基源粒子统一论”、“能量统一论”、“统一场的统一论”,等等。虽然,它们都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道理,但都未真正找到物质的统一性。其中,除了“能量统一论”认为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把物质与运动混为一谈,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之外,可以说,其它几种思想观念,也基本上是在用特殊性去代替普遍性,用个性去等同共性。例如,把所谓“以太”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统一性物质,与古代把“精气”视为宇宙的统一性物质,其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而已。时隔数千年,两者仍然用一种具体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及其重要意义-2019年精选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9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