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导学案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识别传染病,说出传染病的特点;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3.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说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其作用;4.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5.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了解安全用药的常识。6.急救方法,健康的含义◆复习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健康的含义。◆复习难点: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其作用◆复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知识梳理】结合课本理解读背以下考点梳理1、传染病2、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和黏膜。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由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组成)特异性免疫: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由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类型:免疫功能:①防御感染;②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疾病。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发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抗原: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抗体: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三、同桌互查考点梳理四、老师抽查五.[经典例题剖析]:例1:天花病毒对人体来说是:()A、病原体、抗原B、病原体、抗体C、抗原、抗体D、传染源、病原体[解析]天花是一种传染性,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天花病毒对人体是一种病原体。从免疫的角度来看,天花病毒可使人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因此天花病毒属于抗原。例2下列各项中通过接种疫苗能够预防的是()A.遗传病B.佝偻病C.侏儒症D.传染病[解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佝偻病是由于缺乏钙或者是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侏儒症是由于缺乏生长激素。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接种疫苗后能够产生抗体,所以接种疫苗后能够预防。例3:受伤的哺乳动物经常用舌去舔伤口,对伤口愈合有一定作用,这是因为唾液中()。A.含抗生素,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含唾液淀粉酶,有消化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C.D.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解析]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起到杀菌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是人人生来就具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例4:右图中一只蚊子在叮咬了甲的血液后,又吸食了乙的血液,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微丝蚴,乙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丝虫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是_________________。(2)乙在患病前是______________,患病后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微丝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蚊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正确地区分病原体、易感人群和传染源的概念。甲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乙在患病前缺乏对丝虫的免疫力属于易感人群,患病后又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微丝蚴是引起传染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蚊子充当了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途径,属于传播途径。[答案](1)传染源(2)易感人群传染源(3)病原体(4)传播途径六.[预测新题演练]1、我国政府为在中国消灭小儿脊髓灰质炎,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1月,对全国六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A.控制传染源B.保护易感人群C.人工免疫D.切断传播途径2、某人与麻疹患者接触过,但他后来并没有患此病,可能的原因是()A.这个人注射过流脑疫苗B.这个人遗传素质好C.麻疹传染性不强D.这个人过去得过麻疹或接种过麻疹疫苗3、()。①病毒②细菌③真菌④单细胞动物⑤寄生虫A.①②③B.②③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4、下列哪种疾病不是传染病?()A.夜盲症B.“非典”C.天花D.禽流感5、对于因病死亡的鸡、鸭、鹅等家禽,最好的处理办法是()A.腌制成食品,卖给他人B.清洗干净留作食用C.用土深埋或者用火焚烧D.制成饲料饲养家畜6、要及时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切断传染病流行的()A.任何一个环节B.C.任何两个环节D.7、移植别人的器官到患者体内,不易成活,从免疫的概念分析,移植的器官相当于()A.抗原B.抗体C.病原体D.疫苗8、在“非典”肆虐期间,我国某医学教授不幸被感染,他冒险尝试将已痊愈的“非典”病人的血清注入身体内,结果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免疫的类型以及已痊愈病人的血清相当于()A.特异性免疫,抗体B.非特异性免疫C.抗原D.抗体9、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A.皮肤B.白细胞C.淋巴细胞D.肝脏10、下列各种消化液中,既有免疫作用,又有消化作用的是()A唾液B肠液C胆液D胰液11、坚持饭前便后洗手,有利于传染病的预防,这是因为()A.控制了传染源B.切断了传播途径C.保护了易感人群D.消灭了病原体12、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A、溶菌酶能杀死许多病菌B、流感病毒抗体能杀死流感病毒C、SARS病毒抗体抵抗SARS病毒D、肝炎病毒抗体能抗肝炎病毒13、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A.流感患者B.空气和飞沫C.老人和小孩D.流感病毒14、体育锻炼及接种疫苗的目的是()A.控制传染源B.C.保护易感人群D.以上三个选项都正确【简答题】15、自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现在,每天将近有1.7万人被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全球患病总人数更达数亿。病原体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乳汁和尿液中,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传播,也可以通过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而传播。根据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那么HIV是引起这种传染病的。它的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组成。(2)下列不属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是()A.血液B.精液C.乳液D.握手(3)不安全性行为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预防艾滋病的蔓延,我国近几年来在许多城市的公共娱乐场所免费提供安全套,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4)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以期使人们获得对艾滋病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属于免疫。(5)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请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倡导人们珍惜生命,远离毒品。(6)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16、某人感觉身体不舒服,到医院看病,经多个医生确诊患了乙肝。于是医生马上做了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①将患者立即隔离治疗;②为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打预防针;③对患者的房间和用具进行消毒;④在患者住院期间,不让家属去探望。分析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乙肝是一种病,具有的特点。(2)医生所做的措施中,①是为了;②④是为了;③是为了。(3)甲、乙、丙是同事,由于甲得了乙肝而乙被感染,丙安然无恙(乙、丙身体素质一样),那么,乙在得乙肝前后的身份在传染病学上分别属于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丙没有得病的原因是。17、18世纪的欧洲是天花十分盛行的年代。当时的英国乡间流行一个民间传说:一个人只要曾经染上牛痘,便不会再染上天花。詹纳意会到倘若传说属实,牛痘是跟天花有关,那么以牛痘接种代替天花接种将更为理想。1796年5月14日,詹纳进行实验。他以接种天花的方法,替一名八岁男孩詹姆士·菲利浦接种牛痘。男孩染上牛痘后,六星期内康复。之后詹纳再替男孩接种天花,结果男孩完全没有受感染,证明了牛痘能令人对天花产生免疫。(1)詹纳为詹姆士接种的牛痘,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属于;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于。(2)小男孩接种牛痘后,体内产生了抵抗天花病毒的,从而获得了免疫。这种免疫属于性免疫。(3)这种免疫的获得与体内的细胞有关。18、材料一:美国自“9.11”恐怖事件后,在华盛顿、新泽西、佛罗里达等地相继发生“炭疽邮件”事件,使有些人感染了炭疽病,恐慌的美国民众纷纷注射炭疽疫苗来预防炭疽病。材料二:炭疽病由炭疽杆菌感染造成的,能引起皮肤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的广泛水肿。这种细菌易导致动物发病,尤其是食草反刍动物(如牛、羊等)。当动物死亡后,炭疽杆菌形成芽孢,一旦炭疽杆菌芽孢进入健康的生物体,它们会以惊人的速度呈几何级数激增。材料三:据反恐专家说,对付炭疽孢子时,隔一层湿布用蒸汽进行熨烫,其消毒效果比用微波炉消毒好。另外,对室内的炭疽孢子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碘进行熏蒸。(1)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引起炭疽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它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2)按照传播途径,此炭疽病属于_________传染病。(3)在“9。11”事件过后,恐慌的美国民众纷纷注射炭疽疫苗来预防炭疽病,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看这属于______________,从免疫角度来看属于__________免疫,注入的炭疽疫苗进入人体作为________起作用,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4)炭疽杆菌与酵母菌比较,在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5)在一般情况下,炭疽杆菌可通过_______方式进行繁殖;在不良环境下,又可以通过_________进行休眠。
本文标题: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2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