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一、单选(一)元杂剧作家及其作品中国戏曲史“黄金时代”时期作家作家简介作品作品简介前期(以北方人为主,是元杂剧发展的最辉煌时期)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是由金入元的“遗民”,其年辈应与杜仁杰、白朴相当。“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曲圣”。高文秀——“小汉卿”沈和甫——“蛮子汉卿”现存有18种,按题材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社会问题剧,如《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二是爱情婚姻剧,《诈妮子》《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三是历史故事剧,如《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双赴梦》)等。其它:《绯衣梦》《调风月》《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五侯宴》《裴度还带》《陈母教子》《单鞭夺槊》王实甫他借用唐传奇《莺莺传》的传说所编创的杂剧《西厢记》,在元明之际已是公认的优秀之作。作品:共作杂剧14种,今存除《西厢记》外,还有《丽春堂》与《破窑记》二种,以及《芙蓉亭》《泛茶船》二剧的片段。另有散曲小令一支、套数两篇和一个残套传世。《破窑记》主人公“吕蒙正”马致远历史剧《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剧演昭君和亲事。白朴爱情婚姻剧《墙头马上》、宫廷爱情悲剧《梧桐雨》杨显之《潇湘夜雨》是元杂剧现存的唯一一部谴责男子负心的婚变剧。康进之《李逵负荆》又名《杏花庄》成就最大的水浒戏“公案与英雄传奇剧”晚期(元杂剧走向衰微的时郑光祖《倩女离魂》郑光祖最优秀的剧作—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元人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元杂剧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五大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文秀的《渑池会》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作“五大历史剧”。(二)南戏又称“戏文”“南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四大南戏:《荆钗记》王十朋、钱玉莲,《白兔记》刘知远、李三娘,《拜月亭》王瑞兰、蒋世隆,《杀狗记》孙华、孙荣,合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古戏四大家”。加上高明《琵琶记》称“五大南戏”。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最早的、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专论南戏的著作。《戏文概论》中国戏曲史上继明徐渭的《南词叙录》后第一本关于宋元戏文的概论性著作。《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是一部类书。《琵琶记》:高明著,南戏之祖。是高明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作家作家简介作品作品简介高明《琵琶记》南戏第一部最成功的文人作品,被誉为“南曲之宗”,把宋元南戏推向了艺术的高峰,被历代曲论家誉为“神品”或“绝唱”。是在早期民间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经改编和再创作而成的。柯丹丘(元人)《荆钗记》一部由文人重新改定后的翻案之作。刘知远《白兔记》代)之一。出自唐代传奇《离魂记》。纪君祥《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出色的历史剧,是我国最早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主题:歌颂为正义献身的人们,突出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其它(注:有些不属于元代杂剧,只是老师上课提到的作品)夏庭芝《青楼集》第一部记录女演员的著作无《陈州粜米》“公案与英雄传奇剧”公案剧即“清官断案戏”。(其它李行道《灰阑记》)钟嗣成元代戏曲兼散曲作家《录鬼簿》明初《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施惠(元人)《拜月亭》“四大南戏”中最负盛名之作徐?(元末明人)《杀狗记》艺术水平在南戏中较低(三)明代杂剧前期:从明初至成化年间(1368—1487),紧承元杂剧余绪,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即渐趋萧条。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由元入明者,著名的有王子一、刘东生、贾仲明等;明初长成的,主要是两位藩王朱权和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群体。产生了《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著名剧作,呈现出“南戏中兴”的局面。成就最高:徐渭《四声猿》1.朱权:还是一位著名的曲学家,《太和正音谱》集元人曲学之大成,戏剧史上重要的理论专著。作品:《冲模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朱有燉:杂剧创作数量在明初称最。作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喜庆宴赏戏,如《八仙庆寿》、《仙官庆寿》、《牡丹仙》、《牡丹园》等(2)神仙道化戏,如《小桃红》、《十长生》、《夜半朝元》等(3)忠义节烈戏,如《继母大贤》、《团圆梦》、《义勇辞金》等(4)水浒英雄戏,如《豹子和尚》、《仗义疏财》(5)烟花妓女戏,如《香囊怨》、《复落娼》、《桃园景》等中期:处于转变期1.康海:《中山狼》,讽刺世情的寓言剧。取材于其师马中锡的寓言小说《中山狼传》。康剧刻画生动,结构严谨,曲词锋利,堪称明人杂剧的上乘之作。2.王九思:《杜甫游春》,借古写今3.徐渭:杂剧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代表作《四声猿》(最早一部杂剧合集),包括《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狂鼓史》(《四声猿》中最杰出的作品)四本杂剧。澄道人《四声猿引》称其作品”为明曲之第一”。4.其它作品:李开先《园林午梦》、冯惟敏《僧尼共犯》。后期:杂剧倾向——文人化、案头化这个时期作家大致可分为三类:1.以写南杂剧为主,有徐复祚、陈与郊、沈璟等。徐复祚:较为突出,代表作《一文钱》是一本著名的讽刺喜剧。陈与郊:《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演述王昭君和蔡文姬的历史故事。2.以写北杂剧为主,有孟称舜、王衡、沈自征等。孟称舜:较为突出,代表作《桃花人面》,此句讴歌爱情,优美雅丽,充满诗情画意。王衡:讽刺喜剧颇为出色,代表作《郁轮袍》。3.兼写南北杂剧,有叶宪祖、吕天成、王骥德等。叶宪祖:代表。叶氏杂剧以北曲为主者多为历史剧和社会剧,其中《骂座记》和《易水寒》比较有名,皆取材于《史记》。叶氏杂剧中,以南曲或南北合套为主的多为爱情剧,较为著名的有《四艳记》,包括《夭桃纨扇》、《碧莲绣符》、《丹桂钿合》、《素梅玉蟾》等四个短剧。吕天成:《齐东绝倒》,讽刺剧。与王骥德在戏曲理论上的建树远在其创作成就之上。讽刺杂剧——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袍》爱国杂剧——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爱情杂剧——冯惟敏《僧尼共犯》、孟称舜《桃花人面》(四)明代传奇明代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体。特指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明代传奇发源于宋元南戏,带有浓厚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样式。分类:爱情剧、明代时事剧、历史故事剧、伦理道德剧、宗教迷信剧明初传奇1.道学教化剧:邱濬《五伦全备记》、劭璨《香囊记》(徐渭《南词叙录》说它是“以时文为南曲“的始作俑者,同时也是明代传奇骈俪派的滥觞”)2.四大优秀剧目:姚茂良《精忠记》、苏复之《金印记》、沈采《千金记》、王济《连环记》明中期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明代戏曲史上第一部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描写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梁辰鱼《浣纱记》(又名《吴越春秋》,用魏良辅改良后的昆曲创作的第一部剧,昆腔传奇也成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王世贞《鸣凤记》(政治时事剧,第一部完整反映政治题材的悲剧现代戏。)这三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的第一个高潮。同期比较有名的还有郑若庸的《玉玦记》和高濂的《玉簪记》(昆曲中传唱至今的一部名作)。2.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海盐)、余姚腔(浙江余姚)、弋阳腔(江西弋阳)、昆山腔(江苏昆山)3.曲牌联套体:中国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制。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折(出)戏的音乐。一本戏若干折(出),即由若干组套曲构成。明后期自明中期以后,以台州学派为哲学背景,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股具有人文启蒙色彩的“以情反理”思潮。1.“沈汤之争”:沈璟——“吴江派”、汤显祖——“临川派”沈璟“戏曲理论”:(自己书上找找,省略了哈)①吴江派——伦理、本色、声律代表人物及作品: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吴江派剧作家有沈璟、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沈自晋等。吴江派理论:强调戏曲创作要讲究音律。沈璟认为“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博笑记》附《词隐先生论曲》)。他甚至说:“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见王骥德《曲律》)。为了贯彻他的这一主张,他还审定了《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作为传奇音律的范本。吴江派主张“语言本色”,他们宗元杂剧的当行本色,主张多用民间俚语。吴江派的艺术主张,对于规范戏曲的音律,冲击剧坛上追求骈丽、堆砌词藻的浮华文风,都有一定贡献。②临川派——至情、文采代表人物及作品:吴炳、阮大铖、孟称舜临川派的作家以孟称舜、吴炳的成就较高。临川派理论:以意趣神色为主。汤显祖认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他甚至说“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语言要有文采。汤显祖强调“丽词俊音”,主张语言要有文采。临川派强调内容,但在戏曲音律上稍有偏激。(五)明传奇资料与理论《六十种曲》明末毛晋辑,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传奇总集,也是规模最大的戏曲总集。集中了元明两代一些著名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元、明两代南戏、传奇的概貌。明清的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后期,出现了徐渭的《南词叙录》、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著作。王骥德《曲律》第一次对中国古代的戏曲创作规律作了系统且新颖的论述,对后来的戏曲研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理论建树,是对戏曲创作理论和写作规律的探索,对风神、虚实、本色、当行等问题作了深入论述。吕天成《曲品》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第一部品评之作。吕天成曲学理论:事奇而真,合乎情理;删繁就简,重点突出;本色当行,雅俗共赏;贵于创新,忌在落套。1.爱情喜剧:高濂《玉簪记》、爱情悲剧:周朝俊《红梅记》、孟称舜《娇红记》2.“临川四梦”——汤显祖《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3.汤显祖“至情”论:内容有三:①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4.王阳明“心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5.李贽的思想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文学思想:“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哲学思想:“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真心”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6.王艮: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六)清代传奇苏州派领袖李玉、风情喜剧大家李渔、蒋士铨的诗化剧作清初传奇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1.李玉:苏州派的的领袖。也是明清传奇作家中写作剧本及存留剧本最多的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3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