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八章供应链全球化运作与风险管理
第八章供应链全球化运作与风险管理〖学习目标〗在企业离不开供应链、供应链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掌握供应链全球化运作,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对于确保供应链的有效运作、确保供应链各参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参与供应链企业所在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将掌握供应链全球化运作的经济背景,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动因与特征,以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运作中的地位,供应链全球化运作中的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也使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采购市场,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世界市场经济份额的争夺,成了国际竞争的重心。一个国家占有世界经济份额的高低,成了其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供应链管理战略在全球的日益普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不同企业之间因为利益驱使而结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全球供应链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一节供应链全球化运作的经济背景全球供应链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一、全球市场竞争的新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发生着变化。认清主要竞争因素的影响力,对于企业管理者充分利用、获取最大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国外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例如,惠普公司新打印机的开发时间从过去的4.5年缩短为22个月,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强。与此相应的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革新换代速度加快。由于产品在市场上存留时间大大缩短了,企业在产品开发和上市时间的活动余地也越来越小,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例如当今的计算机,几乎是一上市就已经过时了,就连消费者都有些应接不暇。(二)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因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突出,为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企业便不断推出新产品,从而引起新产品开发竞争,结果是产品品种数量成倍增长。为了吸引用户,许多厂家不得不绞尽脑汁不断增加花色品种。其结果是库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三)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越来越快。其结果是每个企业都感到用户对时间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变化的直接反映就是竞争的主要因素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到70年代时竞争的主要因素转变为质量,迸人80年代以后竞争的主要因素转变为时间。这里所说的时间要素主要是指交货期和响应周期。用户不但要求厂家要按期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企业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不仅指产品品种,更重要的是指产品上市时间,即尽可能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对于现在的厂家来说,市场机会几乎是稍纵即逝,留给企业思考和决策的时间极为有限。如果一个企业对用户要求的反应稍微慢一点,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因此,缩短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要求,已成为当今所有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四)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从20世纪扔年代起,用户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从市场上买到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希望得到按照自己要求定制的产品或服务。这些变化导致产品生产方式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企业开发出一种产品,然后组织规模化大批量生产,用一种标准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然而,这种模式已不再能使企业继续获得效益。现在的企业必须具有根据每一个顾客的特别要求定制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即所谓的“一对一(One-to-One)”的定制化服务。企业为了能在新的环境下继续保持发展,纷纷转变生产管理模式,采取措施,从大量生产转向定制化大量生产。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必须具有较强的处理环境变化和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因此,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各节点企业紧密合作的供应链便发展起来了。二、经济全球化对于经济全球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或注重不同的标志等而进行了不同的描述。我国学者范爱军认为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经济的全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和运行,包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我国入世谈判团首席代表龙永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美国的阿西姆·普拉卡什和杰弗里·卡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系列导致要素、中间与最终产品以及服务品市场的经济活动跨越地理界限形成统一整体,并使跨国界价值链在国际循环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李琼主编的《世界经济学大辞典》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所有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相互扩展和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或状态。是国际化特别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着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产品的交换和消费、科学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和合作,各种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织和融合。”无论他们的定义有什么差别,但都有共同点,即不同程度上设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全球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活动过程在全球范围的展开。按照国际间学者已达成共识的解释,所谓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商品、服务、信息、生产要素等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当代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要素的全球化、产品市场的全球化、产业结构的全球化、经营理念的全球化和经贸规则的全球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性因素,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对形成全球化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功不可没。由于全球供应链中涉及的跨国界产品或零部件、原材料等的流动和贸易非常频繁,离开了这一背景,全球供应链是较难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市场日益发展,全球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必须将战略眼光着眼于全球而不是局限于国内或部分国家,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同样为全球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与核心企业形成紧密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用新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者相互促进。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加工贸易的鼓励政策全球供应链的出现和发展涉及到产业结构的问题。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催化和比较利益的诱导下,正在变成为世界产业结构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不仅考本国国情,而且也充分考虑到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以便能及时抓住机遇,更好地参加到世界分工的行列中,以获取比较利益。在近来蓬勃发展的“外包”(Outsourcing)与加工贸易,正是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各国政府对加工贸易的鼓励政策起了极大的作用。(一)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早,市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积累,资本富裕。随着近年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由于其劳动力成本很高,在服装等某些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制造业部门在世界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为了在世界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抓住核心竞争优势,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把那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度相对较低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存在两种选择:一是把特定产品所有生产过程一揽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腾挪出经济资源用于发展符合此较优势结构的产品;二是把这类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最为密集的工序或区段转移到国外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比例较高的生产环节仍在国内进行。显然,比较“整个产品转移”和“部分工序转移”两种方案,后者更具有经济合理性,并能降低结构调整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二)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制订了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一般都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贸易发展模式开始,即通过政策干预措施建立和发展本国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制成品进口,以求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平衡国际收支。进口替代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关税(高额关税和进口附加税)和非关税手段如进口许可证、进口数量限制等措施限制直至完全禁止外国某些工业品进口。第二是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政策,以将有限的外汇用于发展最急需的一些领域。采取币值高估的汇率制度,而且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复汇率制度,对必需品和资本品进口采取高估,对非必需品进口则实行低估,以达到降低消费品进口又降低资本品进口成本从而促进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的目标。第三是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在财政税收、价格和信用等方面给予进口替代产业以特殊优惠。这类政策虽能一度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但迟早都会面临深层困难。由于这种战略造成了进口替代工业市场不足,生产力闲置,工业与基础业和农业发展极不平衡,而且由于出口竞争力弱,未能改善国际收支困难等消极因素,因此,后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转向了鼓励加工贸易的出口替代战略。由于进口替代贸易发展模式暴露出来的矛盾,迫使一些国家寻求新的办法。在60年代中期前后,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省在短暂进口替代后都很快转向出口替代的贸易发展模式。随后拉美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如巴西、马来西亚等也采用了这种模式。鼓励出门的政策对产品内分工、供应链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这些政策初期主要表现为对原料和中间产品提供减免关税等财政激励,不久发展为建立出口加工区等成套性的鼓励参与国际工序分工措施。台湾省在50年代就实行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出口加工,即利用原料或中间投人品加工出口的厂商,在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时,可以暂不缴纳关税、货物税、防卫捐税,而采取记账户方式,出口时冲销,降低出口商的成本。发展中国家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供应链把劳动密集型工序和零部件的生产安排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第二节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动因与相关经济学分析国际供应链又称为全球供应链,它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模式,按照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许多方面,全球性供应链的管理与本土化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基本上一样的,只是涉及了海外的国际业务,地域覆盖更为广泛。一、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动因发达国家的国际化企业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全球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优势,将国际分工从产品间扩大到产品内,把自己不具比较优势、附加价值低的工序或生产环节如加工与装配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自己擅长的如研发、设计、销售等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以获得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优势。这是全球供应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技术进步是国际供应链产生的客观基础技术进步是推动国际供应链发展的前提。1.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分工和社会化工业生产,产品日益复杂;技术的进步使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速度也不断提高和加快,产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2.运输成本不断降低,技术革命带来了当代的运输革命。一是远洋运输技术进一步完善,特别表现为大宗货物运输费用大幅下降和运输时间节省;二是航空运输成本大幅下降,为国际生产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运输手段;三是高速公路的普及对国内市场重新整合和国内产品内分工具有重要意义。3.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
本文标题:第八章供应链全球化运作与风险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6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