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巴黎圣母院》鉴赏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也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的生平简介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三大代表作:《巴黎圣母院》(1831)、《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其他作品:《笑面人》(1869)、《九三年》(1873)小说创作雨果的创作概况第一个剧本:《克伦威尔》(1827),其序言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提出了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1830年,戏剧《欧那尼》在巴黎上演,引起古典主义派与浪漫主义派的激烈争斗,史称“欧那尼之战”。戏剧创作雨果的创作概况主要情节《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创作于1830年7月,1831年出版。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之际,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罗洛对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钟人卡西莫多绑架她,但国王护卫队队长弗比斯救了她。从此,少女爱上了法比斯,把他当作理想的情人。弗罗洛忌恨在心,他在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刺伤了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使她被判处死刑。《巴黎圣母院》之情节简介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将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顶楼。弗罗洛想得到她,遭到拒绝后,他将她交给了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被绞死。卡西莫多在愤怒中将弗罗洛推下顶楼,然后找到了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巴黎圣母院》之情节简介作者笔下完美的艺术形象,既有美丽绝伦的容貌,又有善良纯洁坚贞的内心,是外形美与内在美结合得最完好的理想化身。1、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对穷苦的弱者充满同情,对爱情忠贞不渝,对伪善嫉恶如仇,至死也不向邪恶的淫欲屈从,最后惨死在封建专制和教会势力所编织的双重罗网之中。她的遭遇形象地表现了社会底层的人们深受教会势力的迫害。《巴黎圣母院》之人物形象美丽绝伦的容貌倾国倾城《巴黎圣母院》之人物形象“那个圆圈的人数很多,爱斯梅拉达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着,她轻捷,又飘逸,又快乐。”在这热情的旋转中,甘果瓦“被灿烂的景色迷住了,不能一下子肯定地看清楚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使”。卡西莫多“那样深深地专心看着”,巴黎群众“都目不转睛,大张着嘴”,弗罗洛“比其余的更注意那跳舞女子”,连女修士也对她发出“一种虔诚的憎恶的声音”。关于爱斯梅拉达的故事故事一: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而纯洁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当她看到卡西莫多在受刑台上干渴难耐的情形时,毫不计较卡西莫多相貌的丑陋以及曾经劫持过自己,走上刑台,大声质问围观的人为什么不给他水喝,并拿起水壶给他喂水。故事二:青年诗人甘果瓦不经意闯入了乞丐王国,按照“奇迹法庭”规定,除非乞丐王国中有人认他为丈夫,否则将被处死。正当甘果瓦即将被乞丐们处以绞刑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为了解救他,答应与他结为夫妻,并摔罐为证,婚期四年.人格之美,心灵之美与人为善,以诚相见天真热情,坦率开朗富于同情心,仁爱的精神坚贞不屈,爱憎分明纯洁执着,忠贞不渝《巴黎圣母院》之人物形象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是善的化身。他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成了父母和社会的弃儿,从没有享受过丝毫的快乐,只能忍下满腔的屈辱和痛苦。面貌丑陋,心地善良2、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的宽恕与仁爱深深地感动了他,爱的种子在他的心头萌芽。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一种充满着奉献精神的单相思,它含蓄而深沉,理性而崇高。《巴黎圣母院》之人物形象《巴黎圣母院》中西莫多的故事。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了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解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主教弗罗洛。因为误认为乞丐们是来抓爱斯梅拉达的,卡西莫多在钟楼上奋勇抵抗乞丐们的进攻,同他们展开激烈的战斗。淫邪、虚伪和凶残的化身,虔诚的外表下掩藏的是野心和毒心。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3、弗罗洛一个渴求知识的青年一个关怀弟弟的兄长一个抚养孤儿的养父一个追求爱情的男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魔鬼形象,而是令人同情的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人。在他身上多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巴黎圣母院》之人物形象《巴黎圣母院》之人物形象4、甘果瓦:怯懦、苟且偷生。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抛弃尊严、抛弃责任。5、弗比斯:皇家卫队队长,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是一包烂瓤的花花公子。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阐明过艺术作品中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种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最为广泛。《巴黎圣母院》之艺术特色1、爱斯梅拉达与周围人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弗罗洛卡西莫多弗比斯甘果瓦《巴黎圣母院》之艺术特色一、典型的浪漫主义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2、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弗罗洛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阴森恐怖,在神圣的法衣下掩藏着一个卑鄙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之艺术特色3、情节场景的对照巴黎,法国的中心,圣母院,宗教权威的象征地,然而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且所发生的故事又是那么凄惨,阴森可怕,在这宗教权威的象征地鲜血淋漓,尸体堆积如山。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奇迹王朝”的怪厅对甘果瓦的审判与专制王朝的法院大厅对爱斯梅拉达的审判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十一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乞丐们的“奇迹王朝”。《巴黎圣母院》之艺术特色二、追求奇特,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安排非凡的情节,塑造非凡的人物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卡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卡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以及在本文中对卡西莫多受刑时的描写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文中的典型人物也有其非凡之处: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卡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拉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弗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主题思想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历史真实,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的封建王朝和阴险卑鄙的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巴黎圣母院》虽然是以中世纪的巴黎作为背景,但是它与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紧密相连,整部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这部巨著不仅因其史诗般的恢宏气势,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因贯穿其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冉·阿让原是个修剪树枝的工人,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而服了19年苦役。刑满后他被米里哀主教感化,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化名马德兰,勤劳致富,并被推为市长。但由于他的苦役犯身份暴露,加之警官沙威作梗,再次被捕入狱。逃出来后,他从无赖德纳第处救出已故女工芳汀的孤女柯赛特,隐居巴黎,继续行善,但仍不断遭到沙威的追缉。《悲惨世界》之情节简介1832年他参加共和起义战斗,在街垒战中释放了俘虏沙威,抢救了负伤战士马吕斯。后来,他成全了柯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这对青年夫妇却因误会而疏远了他。临终前,误会消除,他躺在青年夫妇怀里安然去世。《悲惨世界》之情节简介《悲惨世界》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首先,从人道主义出发,满怀同情地描绘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荒谬、虚伪、与人民为敌的本质。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悲惨世界》之思想意义其次,宣扬了仁慈博爱精神和道德感化论,这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最后,突破人道主义的局限,肯定了革命的暴力,支持人民起义的正义斗争,热情歌颂了共和主义者和革命人民的英雄主义行为。《悲惨世界》之思想意义一个善良的、倔强的、叛逆而又充满博爱精神的人。他的性格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人性堕落的阶段幡然悔悟的阶段人格升华的阶段冉阿让《悲惨世界》之人物形象
本文标题:巴黎圣母院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7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