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古代官员考绩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考绩制度目录•考绩制度的形成•唐代的考绩制度•宋明清的考绩制考绩制度的形成•周朝就已对官员进行考绩。•《通典》说:“周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评价:周代是世卿世禄制,诸侯世代相继,如果不犯谋反等大罪,不会被罢黜。考绩制度的形成•战国时,秦国商鞅:“十二月而计书已定,事以一岁别计,而主以一听。”•一年一考核,年终时官员上计,国君根据计书进行审查,行黜陟之权。•评价:可能只是当时秦国的情况。考绩制度的形成•汉朝,汉元帝时期,灾祸不断,京房:“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对官员进行考绩,以督促其尽责。•评价:秦代后第一部考绩法,有开创意义。但遭到三公九卿们的强烈反对,未能实行。考绩制度的形成•晋代曹魏,河南尹杜预“为黜陟之课”。认为考课法要简单才容易实行,且主张把考课之权交给高门望族。•评价:杜预制定的考课法只是形式,利用其强化了豪门世族的地位,此法虽然实行,但毫无进贤退不肖的积极意义。考绩制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魏孝文帝实行三年一行赏罚,主张以主管长官对下属考核,升降黜陟之权由朝廷掌握。皇帝从最高执政官员和豪族出身官员下手。•评价:对于推动考绩制全面实施有积极意义。未对官员考绩做出明确规定,而且对官员的任用更多的是看皇帝自身眼光和素质。唐代的考绩制度考绩标准:•“大唐考课之法,有德义、清慎、公平、恪勤”。称为“四善”。•根据官员职务不同,规定不同的标准,达到标准的,称为一“最”,共二十七最。考绩权归属:•唐代官员考绩之权归中央掌握,具体事宜由吏部负责,有时由皇帝直接委派朝廷大员主持。唐代的考绩制度官员考绩分九个等级:“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以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一最以上或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唐代的考绩制度评价•对流内官员普遍要求的所谓“四善”,过于空泛,虽有标准,但不易掌握。•在考绩标准中,“善”和“最”的位置安排不当。•第一次较为全面、较为严格地推行了考课制。宋明清的考绩制北宋•首先完善了考课机构,设立“审官院”与“考课院”。•由皇帝直接任命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主持官员的考课。评价:考绩中被降黜、受处分的大抵与违背礼教有关,并且注重资历。宋明清的考绩制明代•明代考课制更为细微详密。有京察、外察、大计等名目。等级分为考满(称职、平常、不称)、考察(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慎)。评价:明代前期考绩制健全并且认真实施惩罚严明,“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宋明清的考绩制清代“在内曰京察,在外曰大计,各以三年为期;武职曰军政,以五年为期”。清代沿袭明朝考课制度,但实施不力。原因:少数民族政权,忙于处理民族矛盾,无暇吏治;官员队伍中不尽效忠新主;肱骨之臣多为满洲贵族,是统治根基。谢谢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官员考绩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