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古代国体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国体即国家性质的演变,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夏商是奴隶制国体,自西周到清代结束是封建制国体。•封建制国体又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周代是领主封建制国体,自秦至清是地主封建制国体。一、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1、夏代国家的建立•夏代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公共权力机关——暴力机构的建立.•西方:国家是超越于血缘关系之上的社会政权,是超越私人之上的“公共空间”。•中国:国家是依靠血缘关系的扩大而形成的,是家天下。•2、商代的国体•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百姓”奴隶:隶、臣、妾、奚等,畜民。平民:众人阶级结构•社会结构特点:宗族社会结构。如同夏代,宗族组织大量存在(王族、子族、多子族、臣族)。拥有国家的宗族(贵族、平民)依照血缘亲疏关系享有经济、政治权利,统治被征服的宗族。•政治结构:亲贵合一。各级宗族首领——贵族掌握国家权力。二、西周与东周国体演变•1、西周的国体:领主封建制占主导地位。•领主封建制的建立。封建领主:王、公、大夫、士农奴:“庶人”“庶民”“农夫”奴隶:皂、舆、隶、僚、仆、台、牧、圉阶级结构•农奴与奴隶的区别:奴隶无任何权利和人身自由、无财产。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有家室、家族、宗族组织,有自己的财产。•社会结构:宗族社会。按照血缘亲疏尊卑秩序分享地位、财富和权力是社会的基本法则。•政治结构:亲贵合一,宗君合一。以土地、人民的等级占有为基础,形成等级权力结构。三代国家形态:宗族城邦国家,按血缘、地缘划分居民生产力低下环境艰苦血缘团体没有被消灭,血缘组织被利用来组织国家,由宗族走向国家。2、春秋战国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领主制与地主制的主要区别。•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土地私有制、租佃制、实物地租制发展起来。•第二,各国的变法运动和争霸战争,促进了领主制的瓦解和地主制的形成。贵族的权力被限制或被取消,以事功起家的地主成长起来,形成地主封建制度,国君在自己直接控制的土地上,役使奴隶和农奴生产,形成国家封建制。三、秦汉至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演变•地主封建制的三个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初级阶段,隋唐宋元的成熟阶段,明清的衰亡阶段。•1、地主封建制初级阶段社会的特点。国家封建制强大土地实行严格的等级占有制奴隶制残余保留比较多•魏晋南北朝地主封建制的变化。•国家封建制逐渐衰退,地主封建制发展。国家公田减少,地主土地占有不断扩大国家编户破产,隐附于豪强地主2、隋唐宋元地主封建制的成熟•隋唐宋元地主封建制成熟的标志:•(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清除了障碍。从均田制到田制不立。•(2)封建租佃关系的契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租佃契约,唐以前少见,唐代增多,宋代普遍。•(3)封建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一是街市的出现;•二是行会的出现;•三是国际贸易有了大发展。3、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地主封建制衰亡的原因:•(1)封建生产力的发展走到了它的尽头,•(2)土地高度集中、破产农民大量出现,冲击封建生产关系。•(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产生,销蚀着封建生产关系地主封建制国体发展阶段两分法•以唐宋之交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期的特征:•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是地主阶级的主体。豪强地主、门阀世族具有一定的特权。容易结成强固的势力集团,左右中央和地方政权,甚至割据一方。•后期的特征:•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政治、经济地位不稳定,不容易结成强大的政治集团,因而拥护皇权,支持中央集权。
本文标题:中国政治制度史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