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语》、《老子》——“儒道互补”专题探讨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的不同。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将《论语》十则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句画出来。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从君子与圣人看儒道异同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52个诸侯国被灭,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从君子与圣人看儒道异同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先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树立“君子”这个楷模?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老子,为什么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与“君子”差别很大的“圣人”形象?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的看法。儒道思想的异同异: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政治理想儒家:以“仁”协调人际关系,以“礼”规范自身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为政以德”道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为而治具体做法:儒家道家为人“仁”“义”恢复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处世符合“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抱柔居后不争治国“爱人”“仁政”“王道”“以民为本”绝圣弃智绝人弃义绝巧弃利“无为”而治原因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以上研读,请大家归纳儒道两家的异同。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儒道互补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在课后的阅读指南中说得特别好,请同学们打开书20页。你熟知的哪个文人是这样的代表?以苏轼的两首词为例,来看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你感受到的诗人情感,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大家。朗诵的学生谈体会(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后人对他的评价:“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苏轼:一生思想复杂,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达观,豁达。黄州,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种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的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苏轼的人生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千百年来,儒道互补影响着像苏轼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你还知道“儒道互补”哪些文人身上得到体现?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苏轼)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郑板桥)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李白。《梁园吟》)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白居易《李都尉古剑》)陶渊明:祖父,儒家思想;外祖父,道家思想。一生中,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晚期——老子思想的绝好实践者。李白: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影响他,“功成身退”是其人生理想。“功成”是儒家的追求,“身退”则无疑来自道家的隐逸。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将儒家思想发挥到极致,儒家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穷达,都要济天下”!白居易:一生以3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早期更多儒家的积极进取,晚期更多道家的豁达避世。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道为体,儒为用。小结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无数的先贤用生命撑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回首岁月,在历史的长空中回荡的是一声声此起彼伏、激荡心胸的呐喊,或昂扬,或孤愤,或抑郁,或欣喜;守望当下,呈现的是一幅幅前仆后继的壮阔画面,或豪迈,或悲壮,或从容,或赤诚。先贤如夜空中璀璨的群星,照亮了整个神州大地……与先贤对话,感受他们血脉中流淌的精神在我们体内所散发的热度,让我们成长的步子迈得更稳健一些。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荀子的科学进取心。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儒道互补”这一专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一些专题研究的方法:如选择恰当的研读角度,对相关的内容对比研究等。同时,在思想上我们应该获得一些启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让古代先贤的智慧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人生漫漫旅程中“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也能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牛刀小试“儒道互补”的智慧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迪呢?请你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出“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迪。
本文标题:儒道互补专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2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