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一、基本情况心衰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6年04月至06月,我科收治心衰病27例,所有患者都纳入“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1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0.5天。辨证分型统计如下: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13例,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1例,阳虚水泛证2例,心脾两虚证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6例,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3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情志护理、强心药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生活照顾、饮食护理、、正确测量体重、准确记录出入水量、辨证饮食指导、排便指导等。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艾炙、穴位贴敷、针刺、中药灌肠。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辩证施护方法实施人次百分比喘促271、体位27100%2、活动27100%3、情志护理27100%4、心电监护2592%5、强心药物1970%6、吸氧27100%胸闷/心悸271、体位27100%2、活动27100%3、情志护理27100%4、心电监护2281%5、吸氧2488%少肢体尿11、准确记录出入量1100%2、正确测量体重1100%3、合理体位1100%4、饮食合理1100%5、皮肤合理1100%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喘促27灸法、1581%耳穴贴压、27100%穴位贴敷、2281%针刺53%胸闷/心悸27灸法、1692%耳穴贴压、27100%穴位贴敷2696%少尿肢体1灸法、1100%耳穴贴压、1100%灌肠1100%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其次是灸法、针刺。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项目病例数依从性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耳穴贴压2725(92%)2(8%)25(92%)2(8%)穴位贴敷2726(96%)1(4%)26(96%)1(4%)灸法1310(76%)3(23%)10(76%)3(23%)针刺55(100%)5(100%)中药灌肠11(100%)1(100%)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心衰病患者喘促、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尿少肢肿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本次总结中,针刺、中药灌肠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3人(85%);②一般:3人(11%);不满意:1(3%)人。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9人(70%);②实用性较强:6人(22%);③实用性一般:2人(7%);不适用:0人。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临床中,由于我院是基层医院,营养食堂并非真下意义上的营养食堂,故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所以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医护人员健康指导层面。2.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通过专家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三、护理效果评价与分析(一)护理效果评价1.评价方法对心衰病的主要症状喘促、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尿少肢肿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2.评价标准将症状的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好、较好、一般、差。(二)护理效果分析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和标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关键点为:以症状改善及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为主要评价指标。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主要症状病例数护理效果好较好一般差喘促2720(74%)5(18%)2(7%)0胸闷/心悸2719(70%)4(14%)3(11%)1(3%)少尿肢体11(100%)000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6%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改善心衰病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四、中医护理的作用分析(一)护理难点分析执行方案的27例心衰病患者在加强和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知识和行为提高依从性为本次方案中的护理难点。现我科根据方案中护理难点的解决思路,目前护理难点解决进度:1.已印制健康宣教小处方,内容详尽,出院时发放给患者。2.住院期间,开展多种形式宣教,由管床护士对所管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3.住院期间,护士加强生活起居、饮食指导,使患者意识到运动疗法与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让患者主动调节生活习惯。4.管床护士在出院一周内对所管患者随访,进行服药、饮食、活动等指导。5.提供符合患者证型,又简便易于实行的膳食。(二)护理作用分析从护理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根据医生的辨证施治,责任护士进行临症(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1.预防呼吸道感染协助取正确体位(仰卧位时影响咳嗽的力量),根据病情按时给予拍背(肺阴虚、气阴两虚的患者干咳少痰或无痰不宜拍背),指导有效咳痰方法,进行深呼吸训练,可宣畅肺气,复肺肃降功能,调节水液代谢,有效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同时,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选穴:肺、气管—加强肺主治节功效,改善咳嗽、咯痰、喘促症状。以上护理方法配合医疗措施可以减轻患者咳嗽、咳痰、喘促症状,2.减轻胸闷心悸通过半坐卧位,可以减轻心脏负荷;合理运动,应用移情调志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消除焦虑、忧伤情绪,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遵医嘱耳穴贴压,选穴:神门、皮质下以达到镇静安神、调节气机、助心行血,改善气喘、憋闷症状。
本文标题: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8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