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新闻文本的批判性话语研究——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理论探究文本之“再现”①李敬(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摘要]英国批判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批判性话语研究(CDA)的语言观是将语言看作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费尔克拉夫以“话语”称之。它致力于探究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话语机制对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作用,从而促使话语与权利、意识形态之间的“隐形”关系明朗化。本文应用诺曼·费尔克拉夫在语言学运作机制层面的相关研究,结合中文的语法特点及语言习惯,以《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版中涉及伊朗、朝鲜的两则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性质研究的方法,从大众媒介话语实践与现实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来思考新闻文本的“再现”。[关键词]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研究;构建;文本;意识形态一、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研究理论“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S.Harris)在他1952年发表于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的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②从此,它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被广泛研究。根据话语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话语分析大致分为两个流派:英美学派与法德学派。英美学派的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更多地是建立在把话语看成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看作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种语言使用形式,因此其研究主要针对语言的应用,其对象包括各种书面文体、口语数据等,其分析途径则包括文本结构分析与情境分析,所涉及的学科有语义学(semantics)、语法学(syntax)、语音学、语用学(pragmatics)、符号学(semiology)、认知心理学、微观社会学等。③法德学派话语分析则是建立在把话语看作是一种交际或一种意义交流活动,其关注、分析话语后面的意识形态、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话语的功能和效果、话语生成过程及当代社会和历史中各种话语之间的斗争等,而完全回避话语的句法等语言特征。④①[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传播学)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李敬,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②李悦娥、范宏雅编著(2002).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1页.③VanDijik,TeunA.(1988).CaseStudiesofInternationalandNationalNews.inthePress.HoveandLondon:Hillsdale,p.17.④倪炎元(1999).主流与非主流——报纸对1990年国民党党内政治报道与评论的论述分析.新闻学研究,第58期(1999年1月).2当代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Fairclough)的话语研究则融合了两个学派的特点:他反对描述性话语研究仅停留在语言学的层面,而忽视了对社会实践、意识形态斗争的批判性研究;他也批评后者缺乏对语言文本的关注,这种忽视使得话语研究中对以文本为方向的分析价值受到了限制。费尔克拉夫的研究与语言学的发展轨迹大致相同。“20世纪以来出现的语言学转向使得语言研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受到了重视,而以语言学研究为中心的文本分析更是在近年来成为社会科学所青睐的方法之一。”①如费尔克拉夫所言,“传统上,其他社会科学缺乏对语言的兴趣,并倾向于把语言看作是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立场和态度现在正在发生变化。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正在淡化,更多不同种类的理论和实践正在各种学科内部得到了发展。而与这些变化相伴随的是社会理论中的一种“语言转向”,它导致了对语言的赞美,即把语言更多地看作是社会现象中的一个作为中心的角色。”②在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一书的引言中,费尔克拉夫将CDA(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阐释为“一种致力于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批判性话语研究整合了a)文本分析,b)文本生产、消费与分配过程的分析,c)对各种话语实践的社会文化分析。”费尔克拉夫认为,批判性话语研究与占支配地位的非批判性、描述性话语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研究目标的不同,批判性话语研究弥补了描述性话语研究阐释力缺乏的空白,它认为语言不只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同时也建构了社会过程与结构。批判性话语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背景知识”(backgroundknowledge)“去自然化”(denaturalized)的分析,揭示话语实践是如何被社会现实所塑就的,同时又对社会现实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③从方法论上来说,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使用的是以语言学为方向的话语分析和与话语及语言相关的社会政治思想相结合的方法,他是在社会变化的向度中来研究话语的。费尔克拉夫所使用的“话语”概念指涉一切有主题、目标的陈述方式,包括口语文本、文字文本以及其它形式。话语研究在新闻研究中的应用尤为普遍,费尔克拉夫在MediaDiscourse一书中谈到,“对大众媒介话语的研究可以探索以下三大问题:1)社会实践(具体事实、关系类型)如何再现?2)文本中的主体身份如何建立?3)文本所涉及的关系结构如何?(报道者与受众,专家与受众,政要与受众的关系)④本文将应用费尔克拉夫在语言学运作机制层面的相关研究,如“词汇”、“语法”、“连贯性”、“文本结构”、“互文性”等诸多语言层面的研究成果,来探索社会关系结构与话语实践的关系,并尝试对上述三大问题做出一定程度的回答。二、样本分析2009年6月12日,伊朗举行第十届总统选举。6月13日,相对于前总理、总统候选人穆萨维,现任总统内贾德以63.3%的绝对优势在总统选举中胜出。这一结果引发争议,改革派领导人穆萨维表示强烈抗议,称选举存在“明显违规”。随后两天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引起伊朗国内骚乱,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随即下令调查大选舞弊传闻。此次伊朗大选倍受媒体关注,从大选前的预测,到整个事件的追踪报道、专家评论等均说明该事件的重要性。究①NormanFairclough(2003).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中译本序.②NormanFairclough(2003).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导言.③NormanFairclough(1995).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England,“Introduction”.④NormanFairclough(1995).MediaDiscourse.NewYork,p.5.3其原因,自然与内贾德政府的核态度有着莫大干系。一谈到核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朝鲜。那么对于伊朗和朝鲜,这两个(在核问题上)有一定可比性的国家,它们是怎样“再现”在他国新闻报道中的?“再现”与社会关系结构(国家关系)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本文的样本为有关伊朗大选和朝鲜核问题的两则新闻报道,样本选自2009年6月22日《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版。第三部分将应用费尔克拉夫批判话语研究在语言学运作机制层面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个案分析。《解放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1949年正式创刊,是上海最具权威的主流媒体,也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几大媒体之一,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以及海内外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其文本具备研究价值。三、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CDA)研究应用:个案分析报道一(2009年6月22日)伊朗警方警告穆萨维停止抗议伊外长指西方国家对伊选举发表“不适当不合逻辑和干涉性”言论据新华社德黑兰6月20日电(记者车玲梁有昶)在伊朗第10届总统选举中失利的总统候选人、前总理穆萨维20日致信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再次要求取消总统选举结果。穆萨维的个人网站当天公布了信件内容。穆萨维在信中列出多个选举中存在的违规现象,并表示这只是一部分情况,事实上违规操作从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据伊朗新闻电视台21日报道称,伊朗议长拉里贾已敦促宪监会对有关总统选举的违规申诉进行彻底调查。而伊朗新闻电视台21日还报道,伊朗外长穆塔基当天在各国驻伊朗外交官发表讲话时说,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近日来就伊朗总统选举事务发表了“不适当的、不合逻辑的和干涉性”言论。穆塔基特别指出,在6月12日伊朗总统选举开始前的一段时间,英国派遣了大批情报人员进入伊朗,对伊朗总统选举进行干涉。穆塔基还说,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未能客观报道伊朗选举的情况,反而“大擂战鼓”,通过煽动性的报道对伊朗总统选举出现的一些分歧进行炒作。新华社本报特稿(张宁)21日,多家伊朗媒体刊载伊朗警察部队领导人发表的一封公开信。公开信要求民众停止抗议,否则警方将采取“果断措施”。伊朗媒体21日刊载伊朗警察部队司令穆加达姆致穆萨维的一封公开信。穆加达姆在信中说,持续一个多星期的民众抗议活动变得“令人疲惫、厌倦和难以忍受”。假如抗议者不停止活动,警方将采取“果断措施”。这篇新闻的正标题“伊朗警方警告穆萨维停止抗议”,费尔克拉夫认为,文本分析可以被组织在四个主要标题之下:“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首先,从“词汇”和“语法”的层面入手分析该标题:从中文的语言机制来看,语法的主要单位是句子。例如,4新闻标题就是一个句子,构成句子的要素是“词组”,词组的有意义的主要单位是“词语”,诸如标题中的主语“伊朗警方”、动词“警告”,副标题中的主语“伊外长”、动词“指”。费尔克拉夫指出,每一个句子都具有多重功能,它都是观念的意义、人际间的(身份和关系的)意义,以及文本的意义,这三重意义的结合。批判性话语研究(CDA)反对索绪尔关于符号“任意性”观点,该观点认为对于连接一个特殊能指和一个特殊所指来说,不存在有动机的或理性的基础。CDA则提出了相反的假设,即符号的使用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动机,对于特殊能指和特殊所指的连接,有着其社会理由。从句子的构造来说,人们对句子的结构和设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也就反映出社会关系、主体身份的选择。“伊朗警方警告穆萨维停止抗议”从语态上说,是一个主动语态句,它明确规定了“伊朗警方”和“穆萨维”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是一个“定向(directed)行为”,即行为者按照某个目标行事,它在文本表层表现为一个“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子结构,行为者而非行为目标被置于“主题(theme)”的地位。“主题”是文本生产者在句子中的出发点。费尔克拉夫指出,“主题”一般上(虽然不意味着必然就是)被当作“既定”信息,即对于文本生产者和阐释者来说都是业已了解或已被确定的信息。费尔克拉夫认为,选用哪种过程类型来表示一个现实过程,可能具有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这个标题所暗示的是:国家权利对于某种不合法、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某种行为提出了严肃告诫。费尔克拉夫引用特鲁(Trew)的观点,即报纸的政治定位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过程类型,这些选择可能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我们可以从报道相同事件的其它表述形式中看到这一点,例如:“伊朗前总理穆萨维抗议总统选举存在明显违规”(某地方性都市报)、“穆萨维等前往墓地悼念因大选骚乱去世抗议者”(法媒体)。其次,从人际间的意义来看,这个句子是陈述句式,费尔克拉夫指出,陈述句式与疑问句和指令句相对,它在类别上是权威的。它确定了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这方面,是持以非不确定话语告知事件发生的人;读者这方面,是某个被告知的人,他们之间的主体位置是确定的。再者,从文本的层面看,“伊朗警方”是该句的主题,它占据了句子的首要部分,说明这篇文章主要是有关伊朗警方行为的报道,是聚焦于警方的所做、所为、所言,而不是行为目标“穆萨维”的。我们不妨设想该句转换为被动语态,“穆萨维的抗议行为受到(伊朗警方的)警告”,或者加括弧的行为者被省略,那么这个行为者是未知的或是无关紧要的,或者是文本生产者故意使之处于模糊之中。连贯性,考查的是词语如何被连接成句子的,句子又如何被连接成段落的,段落怎样组成语篇的,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连接来完
本文标题:批判话语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3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