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道教基础知识1、问:何为道教及基本信仰是什么?答: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骊山老母、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2、问:道教为何是中国固有的宗教?答:道教始源於黄帝,发扬於老子,成教於张道陵天师。战国及秦汉诸儒,皆崇黄帝老子之学,称为道家。唐宋以降悉宗道教学术思想,信仰崇奉,普及於中华民族,故道教是为中国固有的宗教。3、问:什么是正一道?答:正一道又称“正一教”、“正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陵所创。元以后,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等符派的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可以不居宫观,拥有妻室。4、问:什么是全真道?答:全真道是金代初叶由王重阳祖师所创立的道教宗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6、问: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学说?答: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于易理而来,易之无极生太极,太极分生阴阳两仪,而生四象,而成八卦。由阴阳二气变合,而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而此五行,布于四方,运于四时,化育万物,变化而无穷尽。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谓道之理,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也。9、问: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答:老子所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其旨要在于“自然、清静、无为”,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为圣典。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上经”,开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为“道经”。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为“下经”,头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合上下两篇,乃称为“道德经”。10、问:何谓符箓?答:符,也称“符字”、“墨箓”、“丹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谓可用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东汉时张道陵张角等均曾以符箓为人“治病”或“驱鬼”。后正一派道士盛传其法。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有亲幸道坛受符箓事,魏太武亲受符箓,自是之后,每帝即位,必受符箓以为故事。11、问:何谓斋醮?答: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者,戒洁行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斋,斋必有戒,故亦云斋戒。醮者、祭也,祈祷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场,皆曰建醮,又统称为“斋醮”。12、问:道教怎样敬香叩拜?答: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於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擅香,非常讲究,每炷擅香长短粗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熟入炉中间,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著地,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著地,左手搂着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为一,表示着“八十一化”。13、问: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答:玄门早晚功课,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功课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理解经意,深悟玄理,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道教讲结三缘,《早课》诵清静经,即分轻清之意,为祈求国泰民安,忏悔罪业,也可结仙缘。《晚课》诵救苦经,超度鬼魂,可结鬼缘。《午课》诵三官经,可赐福、消灾、解厄、赦罪,可结人缘。14、问:何谓三皈五戒?答: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为皈依三宝也;五戒者: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不酒肉。此三皈五戒为学道者入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规律也。15、问:道教的五行与相生相克关系?答:金、木、水、火、土,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也以“五行”来解释: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所谓“相生”是: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所谓“相克”是: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五行”与“五方”也有关系: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16、问:八卦的称呼和代表的涵义是什么?答: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相传“八卦”是伏羲氏所创。后道教经籍吸收阴阳八卦思想以衍经义,特别用以指导修炼内外丹。17、问:仙有五等是哪五仙?答: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也。21、问:道士服饰有哪几种?答:自刘宋陆修静始,道教服饰有了规定。现在道装有: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道袍或称“得罗”(得读“朵”音),袖宽一尺八寸,袖长随身;戒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黄色黑边,受戒时穿;法衣,花衣,或称“班衣”。大褂为日常服,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时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时穿的绣花衣。22、问:道士戴的冠子有哪几种?答:有:黄冠(即月牙冠或称偃月冠)、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必须受过戒的方能戴)、星冠(覆斗形,上刻五斗星形,老修行拜斗时戴)、莲花冠(也称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才戴)、五老冠(莲瓣形,中绣五老像,亦为高功做超度时戴)。23、问:道士戴的巾有九种是哪九巾?答:道士戴的帽,称“巾”有九种称“九巾”是: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26、问:子午时是什么时间?答:深夜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上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每隔二小时为一个时辰)27、问:天干和地支是什么?答: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为六十甲子。28、问:什么是戊不朝真?答: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烧香、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这叫“明戊”。29、问:什么是道不言寿?答:修道之士,忌讳人们询问其年龄,这是因为“道不言寿”的缘故。因为道教的思想基础是悦生恶死,而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寿也。31、问:全真道土为什么要冠巾?答:是出家道士正式成为道士的仪式。冠巾又称“小受戒”,凡出家者,度师必亲为诵经礼忏。如自悟大成,未请科事,不妨道友代诵经礼忏。先令罪过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疏文,上达三官大帝,牒移太乙灵官部下,即当拥护。行冠巾礼,有数师,高功为冠巾师。度师即恩师,是亲师父。梳发挽髻者称:拢发师。引导行礼的称:引进师或引礼师。32、问:全真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答:根据《道德经》则尊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33、问:丘长春祖师是怎样使全真教走向全盛?答:丘祖拜王重阳祖师为师,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携一蓑。随后赴陇卅龙门山修道,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1191年后,他以栖霞县太虚观为中心进行传教活动,受到金章宗重视。他广结高官显贵,又大力拯救民众苦难,获得极大声誉。于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应成吉思汗之召,不远万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宫。他三次晋见成吉思汗,太祖问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无为清静”为要。劝不可杀人,禁止不孝和色欲,深得欢心。成吉思汗封他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赋税的特权,令丘祖掌管天下道教。1227年诏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今北京白云观),赐丘祖金虎牌,由于成吉思汗的支持,后道侣云集,全真教大兴。主张修道者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清心寡欲,即为修道成仙之根本。34、问:怎样许愿、还愿?答: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对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后在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书赠送,捐资修庙等。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兑现。35、问:道友相遇怎样称呼和礼节?答:可称道长、仙长、师兄、师父、师傅、大师、爷。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带姓称呼,向某道长、某爷。另外有职务可称会长、方丈、监院、知客等。见面一般用传统礼节,抱拳恭手,称作揖。打招呼时,可称“福生无量天尊”,一般就称“慈悲”等。39、问:老子是否即太上老君,其事迹有哪些?答:老子生于商武丁庚辰岁(公元前一三00年)二月十五日,母(玄妙玉女元君)怀孕八十一年,於李树下,破腋而出。指李树曰此为我姓,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名耳,字伯阳。唐为元始天王所化神宝君之化身。道书以元始八十一化,至老子是为弟十八化,世乃称为太上老君。老子出生於,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43、问:东岳大帝是何神圣?答:东岳大帝,或称“东岳天齐大帝”。道教所奉泰山神,是五岳之首,为五岳神之尊。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多以祭泰山为重要祀典。唐玄宗(712—756在位)封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掌人世民贵贱高下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真簿籍,七十六司生死之期。44、问:城隍爷是何神灵?答:城隍爷为地方神灵也。周礼蜡祭八神之一(即水庸)而变化者,盖水为隍,庸为城,乃曰城隍。记载最早的是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所建芜湖城隍。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张说、韩愈、杜牧等皆有祭城隍文。宋以后祀遍全国,如苏卅祀春申君,杭卅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大率以有功于当地者为该地城隍。道教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称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又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当建醮“超度亡魂”,须发文书“知照
本文标题:道教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5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