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信用货币:在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可以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存款货币:即除去现金通货(钞票和硬币)外的信用货币,皆为存款货币。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货币基数或强力货币,是金融体系能够以之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形成的制度。货币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资金流动性需求。(同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可转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国库券市场、消费信贷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资本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求。(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央银行:是处于一国体系的中心,负责发行货币,代表国家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为政府和金融机构负责,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特殊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根据国家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不易盈利为目的,服务于特殊的领域。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存款部分的存款。无限法偿: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恒久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时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货币需求动机:交易,预防,投机动机。期权:期权合约是指期权在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期权费)信用风险:指交易对方不愿意或不能够履行契约的责任,导致另一方资产损失的风险。道德风险:又称为道德危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消费信用:是由商业企业、现代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与国际间的流动。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劣币驱逐良币论:又称格雷欣法则,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其他利率会相应随之变动的利率。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劵,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或利率,实现的政策目标业务。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又称纸黄金。布林顿森林体系: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第三市场:证劵交易所外的上市证劵交易市场。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集合投资制度。风险投资:对处于初创期、增长期、成长期的新项目、新企业进行的冒风险的投资。利率期限结构:是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自主性交易:自主性交易是指那些基于交易者自身的利益或其他的考虑而独立发生的交易,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交易。购买力平价说: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国际游资:也称热币、热钱,是指在国际上流动性极强的短缺资本,一般特指专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的资金。我国汇率制度:(直接标价法)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再贴现:即把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所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再转卖给中央银行。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标题:金融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6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