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王实甫和《西厢记》《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西厢记目录: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会真记》传到了元代,由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书生张君瑞与前朝相国女儿崔莺莺在普救寺相遇,二人一见倾心,奈何莺莺早已许配给表哥郑恒。誓要抢莺莺为妻的叛将孙飞虎此时带兵重围寺院,处于危机中的崔夫人承诺:“谁有退兵之计,便将莺莺许配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向白马将军发信求救,孙飞虎被一网成擒。岂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以莺莺早已许配郑恒为由迫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幸得丫鬟红娘出谋献策,安排莺莺与张生月下幽会,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后被崔夫人察觉,夜审红娘,红娘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主要成就《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创新之处1、元杂剧一般是以一本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有五本二十折;2、《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由红娘唱;3、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强调“情”的自主,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艺术成就:《西厢记》之所以能天下夺魁,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由于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由于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1。《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作品的基础。《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老夫人(还可包括郑恒)为一方,与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贯穿始终,规定和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但剧中大量的戏剧情节并不只是这对戏剧冲突的结果。《西厢记》还有由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它虽然是次要的,从属的,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出现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例如老夫人赖婚是封建势力压制反封建力量的一次暂时胜利,打掉了莺莺对母亲的幻想,激起了红娘同情莺莺、张生的正义感,张生在无可奈何之时,受到红娘的鼓励,也振作了起来。于是这些人物全都有戏了。然而在共同反对封建礼教的莺莺、张生、红娘这一方,由于各自的地位、身份、个性等等不同,又彼此存在着矛盾。闹简反映了莺莺和红娘的矛盾,赖简反映了莺莺和张生的矛盾,这些矛盾又是莺莺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所造成的自身矛盾引起的;至酬简,红娘帮助莺莺和张生结为夫妻,他们之间矛盾得到了解决,但却又激化了主要矛盾;于是拷红一折把戏引向了高潮。张生被逼进京赶考,是主要矛盾的发展,却又引起莺莺对他进京后是否会变心的忧虑,次要矛盾又有了新的内容。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多姿多采,引人入胜。清代文艺批评家金圣叹在点评《西厢记》时说,它的情节发展是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很多,情节千曲万折、波澜起伏,就是这两类矛盾、两条线索互相影响、交叉发展所产生的效果。。。。)2。《西厢记》的艺术结构《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一般为一本四折的通例,而用了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表演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不能不说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然而如此巨大规模的戏剧,由于剧作家的天才的组织才能,却能做到结构严整,布局合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五本戏都围绕着主要矛盾、主要线索,紧扣着人物的性格发展,环环相连,丝丝入扣,毫不枝蔓、拖沓。《西厢记》还打破了元杂剧每折由一人独唱的惯例,根据剧情的需要,有的折里由二人或三人对唱或分唱。这也是王实甫在杂剧体制上的革新和创造。3。《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心理描写是《西厢记》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无论是曲词还是说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如第四本送别一折的「滚绣球」是莺莺赴长亭途中的唱词,正面抒写了她与张生难舍难分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掩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西厢记》大量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揭示人物性格。用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的心情、观察事态的发展,不仅避免了只由当事人口中抒情的单调写法,而且可以使人物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取得立体浑成的效果。容与堂刊本《李卓吾批评西厢记》第十出总批说:《西厢记》文字一味以摸索为工,如崔、张情事则从红口中摸索之,老夫人与莺意中事则从张口中摸索之。说的就是这一被王实甫运用的侧面描写手法。如整个第三本,四折全是由红娘主唱,从红娘的角度来揭示张生和莺莺二人相思的心态、情事,就是一例。《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动机和效果、客观和主观的尖锐矛盾和极端不平衡、不谐调,往往是造成人物喜剧性格的决定性因素。莺莺聪慧、温柔,钟情于张生,却总是心口不一,处处作假,把满腹情思遮盖起来,于是在机灵的红娘面前,反而陷入欲盖弥彰、事与愿违的窘境,使自己成为可笑的角色。张生是个饱读诗书的志诚种,按说应该温文尔雅,然而他的迂腐和痴情却使他的言行举止与他的才学和身份极不相称,反常而又滑稽,令观众不得不捧腹大笑。红娘更是风趣泼辣,充满幽默气质。如拷红一场似乎句句替老夫人说话,为老夫人出谋划策,实际上却暗含着对老夫人的揭露和嘲讽,在为成全张生和莺莺而努力,因此赢得了观众会意的欢笑。老夫人、郑恒在剧中都极力以美的形象来掩盖自己丑的本质,想破坏张生和莺莺的幸福,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就自然会让观众嘲笑他们的枉费心机,徒劳无功。即使是戏不多的普救寺的几个和尚,也都有喜剧色彩。法本、法聪、惠明本都是史上有名的高僧名字,剧作家却把他们用到这出爱情剧里来。而他们在本应肃穆庄严的寺院里,也不那么道貌岸然。尤其那个孤身下书的惠明,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王忏,只是要吃酒厮打,在和张生等人调侃、怪诞的语言中,表现出与出家人不相称的愤世嫉俗的性格。可贵的是,《西厢记》的喜剧风格不依赖于庸俗的插科打诨,而是根据事件、场景、情理等等的矛盾,以及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因此能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的:嘲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这为人物的喜剧性格的塑造提供了范例。4。《西厢记》的语言特色《西厢记》历来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语言成就。明初曲论家朱权称赞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①嘉靖年间的大文人王世贞认为《西厢记》语言骈丽,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②清代戏曲家李渔也特别推崇《西厢记》的文词和音律,说:吾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记》能之。填词除杂剧不论,止论全本,其文字之佳,音律之妙,未有过于《北西厢》者,③《西厢记》特别善于天衣无缝地熔炼古典诗词入曲,形成自己的典雅华美、绚烂多彩的语言风格,使全剧洋溢着诗一般的抒情意境。例如第二本第二折写莺莺伤春的两支曲:「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觉昏?《西厢记》还大量吸收和提炼当时的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使全剧的语言不仅典雅、华美,而且也清丽、流畅,达到了绮丽和明快的统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赖婚一折,莺莺听到老夫人变卦,让她拜张生做哥哥后的几段曲词:「殿前欢」恰才个笑呵呵,却做了江州司马泪痕多。若不是一封书将半万贼兵破,俺一家儿怎得存活?他不想结姻缘想甚么?到如今难着真。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凭个母亲,今日败也是凭个萧何。
本文标题:西厢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8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