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这是一个典型的非正式群体规范对正式群体绩效产生消极影响的案例。非正式群体是组织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它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在这个群体里,人们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且员工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也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人们在工作中执法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如干活不能过于积极,也不能过于偷懒。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对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普遍与约束力。法制办公室里的三个办事员A、B、C基于共同的态度和心理已经结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他们的通行准则是干活拖拉,好处共享;而小张刚刚来到这里,工作积极,严重违反了这一非正式群体的组织规范,招来了自己人际上的紧张。最后迫于压力,小张不得不屈从这个不成文的规范。小张的屈从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但是却使法制办公室的工作绩效的提高成为泡影。建议如下:(1)法制办公室里的三个办事员A、B、C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绩效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对管理者而言,应该要予以正确的领导和热心帮助,抑制其消极影响,使之向积极型转化;同时及时防范,避免产生消极后果,同时善于发现他们的弱点,指明其危害性,并进行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对极个别有破坏行为、屡教不改的要坚决予以处理。而对破坏性较大或带来不良后果的成员决不姑息,坚决予以惩罚或解雇。(2)加强成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工作心得与体会,提高他们的凝聚力,积极引导该非正式群体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正确地处理好该非正式群体与法制办之间的关系。条件成熟后,可以在非正式群体内逐步建立各种规章奖罚制度,强化各成员的纪律意识,成立相应的正式组织。在该案例中,管理者可分别找A、B、C三人谈话,给予警报,同时又表示领导还是非常看好他们的,以后若有什么突出表现就可升职加薪什么的,小张尽管积极可毕竟是新来者,让他们不要太敌视,针对小张。给他们点甜头希望,又不让他们欺负外来者。。。同时也给小张一些建议,做事不能单靠积极,还要注意其他成员的看法,尽量提高工作绩效又不引起他们的非议和排斥,不强出头,显摆什么的。(3)重视对该非正式群体的政治思想工作,管理者对任何表现突出者都予以表扬和物质奖励,把该非正式群体的“领袖”管住管好。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一般是自发产生的,在该群体内的威信比较高,影响力也比较大。所以管理者要时刻提醒他们牢记自己的工作和身份,提醒他们要树立自己的先锋模范形象,起带头作用,去影响、教育和团结成员,以此来实现对非正式群体的控制和引导。再次,管理者如何让对待企业的非正式组织:第一,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管理者一方面要心理上尊重员工,给员工以主人翁的感觉。另一方面,通过主动与员工接触,消除员工对领导的防备心理,使管理者更容易深入到非正式组织中,对员工的种种情绪反应有真切了解和把握。第二,善于聆听。聆听是一种有效沟通方式。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为聆听别人意见比表现自己渊博知识更重要。领导者积极鼓励启发员工表达出思想和看法,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容易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企业计划。同时,可以提高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第三,适时赞誉。这也是管理中极为有效手段。在公开的场合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予恰当称赞,会使员工增强社会成就感和认同感,从而努力创造更佳工作成绩。第四,理解潜规则。在非正式组织中,以不成文的潜规则为行为规范。潜规则体现心理道德惯例,不仅赋予无形,而且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只有理解这些潜规则,才能兼容、设计、顺应、限制、更好的利用潜规则,为组织管理提供服务。诸如企业中自发组织的各种球队、同一宿舍楼层的伙伴、周末的桥牌队员,甚至咖啡室的经常座上客等,都可包括在内。管理者若能对此团体的行为与关系,加以研究与重视,必可对该组织产生莫大的裨益。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案例案例一:已经高三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我作为班主任外出开会,结果班上有些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竟然在延伸课上迟到了很长时间,我当时很生气,一问男生有大约十几人,一查这些同学原来是我班公认的“小群体”的成员;案例二:一天我刚下班,家里的电话铃响了,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孩子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我也很着急,就试着打了几个同学的电话,发现有好几个孩子都没有回家,过一会儿,才找到一位同学,他吞吞吐吐地说,因为刚考完试就去打游戏,一问哪些人,还是那些“小群体”的成员;非正式群体是与正式群体对称的概念,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所规定的特定目的和工作而产生的官方组织,非正式群体则是自然形成的非官方组织,是一种无形的组织。正式群体在人群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群体中无疑也存在着非正式群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甚至形影不离。虽然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群体关系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班主任必须正视这一客观存在的群体。深入研究这一客观群体,我们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绝非偶然,它是学生为满足多种心理需要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类型尽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以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兴趣,习惯,爱好,志向,价值观,经历和背景等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二,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的一致,一旦形成不易解散。三,有不负众望的核心人物,该人物有一定的威信,成员对核心人物有精神上的依赖。四,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与手段维系团体的长久存在。五,有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来维持日常的活动。六,对非团体成员有防范心理。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具有正式群体所不具有的一些作用:如控制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着巨大的约束力,群体成员必须遵守不成文的规范,否则精神上就受到孤立;改造作用——通过群体控制和压力,潜移默化地把很多信念和价值观传递给成员,并很快使之接受;激励作用——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对正式群体的命令可能置若罔闻,对非正式群体的要求则不敢怠慢。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首先要积极支持和保护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1.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2.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学习能力。3.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快的特点,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分析班集体的新动向,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4.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能较好满足成员的社交,归属等心理需求的特点,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工作交给他们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如通过非正式群体成员了解其他成员的思想,并让他们协助班主任做工作。5.利用非正式群体中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具有说话灵,威信高,能力强,影响力大的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信任他,依靠他,授予其相应的权力,从而把非正式群体纳入班集体目标的轨道。其次,必须引导,改造消极型,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1.转移兴趣。把某些兴趣转移到正当的方面,如,把好胜心理转移到学习方面,或其他比赛活动方面。2.设置环境。人为设置环境,改变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意识和群体目标。如编排学习小组,宿舍,座位时,注意正式群体成员与非正式群体成员搭配,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用正式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群体目标去影响和改变他们。3.联络感情。班主任要加强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联系,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增加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一致性。4.强化角色意识。非正式群体成员担任双重角色,班主任要强化他们正式群体的第一角色意识,淡化他们非正式群体的第二角色意识,使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接近。5.重视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影响大,对其成员有支配,控制的能力,他既可以把其成员带入反面,也可以引入正道。因此,教育好这个核心人物,十分关键。总之,班主任要用积极的思想,道德,行为去影响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使之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助手。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来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其最主要的是满足成员心理上的需要。事实上,组织内个体成员的许多需求,有的工作获得满足的,有的是相互信任、相互谅解、共同奋斗而满足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满足归属的需要,个体只有当他产生了自己是归属于某一团体的感觉时,才能免于孤独的恐惧感。在团体中,个体不仅和别人保持着联系,获得周围的人们和上级的尊重,满足自尊的需要,并获得友情,得到支持等情感上的体验,同时,在团体中的个体还可以体会到自己是一分子,并能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还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力量感,以团体为后盾,使一个人的力量得到全面的发挥。2非正式团体混合在正式团体中,容易促进工作的完成。当职工属于某一非正式团体,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时,如果其适应能力强,就能够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产生好的作用;相反,如果职工不属于任何非正式团体时,离职与缺勤率就相当严重。3正式团体的管理者可以利用非正式团体来弥补成员间的能力与成就的差异。4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团体关系与气氛来获得知识的稳定。一般说来,非正式团体成立以后,也会形成他们自己的规范。如果成员不遵从这些规范,非正式团体的成员就会不赞同他,疏远规范、非正式团体的成员就会不控制成员顺从的力量,具有满足成员的愿望和支持成员的作用。这些特性可以引向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活动的动力,反而可以获得组织稳定与发展。5可以运用非正式团体作为正式团体的沟通工具。作为非正式团体来讲,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它的不正确程度是相当显著的两个特点。运用非正式团体作为信息沟通工具,主要是指前者,力戒后者。这种将非正式团作作为沟通工具已成为当代组织心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在正式团体中凡平行及上行沟通的信息正确性很低,并且其所沟通的信息价值也过低。而非正式的上行沟通,往往会传达基层职员的观念、态度以及工作执行的实际情况。上级领导阶层利用非正式团体的消息传递路线,可以很快地了解组织内各部分的实际情况,可以获得许多在组织内无法获得的情报,信息。6可以运用非正式团体来提高警觉性,更加小心,全面地指导工作。7非正式团体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为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由于非正式团体主要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因此团体与非正式团体称之为心理--社会系统。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如果从法的观点看,它们之间显然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具体体现在地位、权力和沟通方式上所包含的社会和心理特性的差异。正式团体与非正式团体的动力,其依据是不同的:正式团体有事依赖于法律、制度、强制、产品、习俗、功能等因素;而非正式团体却依赖于人情、联系、需要、表现,关系等因素。这也是组织管理者应该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点。行政管理0901班邢志连李洪云郭秀艳刘晓佳
本文标题:非正式群体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3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