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音乐史复习笔记西方音乐: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机制上的艺术音乐创作体系。古代史第一讲古希腊时期(公元前1200年—前400年)(一)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音乐精神的发源地(二)音乐成就:1、音乐记载1)神话传说2)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3)抒情诗4)古希腊戏剧——源于酒神祭礼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柯勒斯、欧里庇得斯一大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2、古希腊音乐文化的总体特征:1)单音音乐形式,以声乐为主2)音乐与诗歌、舞蹈相结合3)节奏第一、旋律第二4)形成音乐理论体系(古希腊调式、字母记谱法)5)代表乐器:弹拨乐器:里拉(Lyre)\诗琴、基萨拉(Kithara)吹管乐:阿夫洛斯管(Aylos)、西林克斯(Syrinx)\潘笛6)声乐为主注:1、古罗马文明时期(约公元前800年—公元476年)2、基督教的诞生(约公元1世纪建教,公元1—3世纪为罗马邪教,约公元4世纪为罗马国教,5世纪后被西方文明接受)答题技巧:名词解释:时代+性质(乐器、乐派、体裁、人物、固定名词)古乐器:时代+性质类别+乐器作曲家:时代+乐派或国别+人物+成就乐派:时代+创作领域+乐派+人物+成就作品:时代+乐派或国籍+人名+体裁或表演形式第二讲中世纪时期(约公元476——1300年)(一)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开端(约4—11为战争时期;约11—14为和平时期。文明开端的三大标志:西罗马衰落、蛮族入侵、基督教兴起),出现第一种西方艺术音乐形式,创作思维由单声向多声(复调)思维过渡,形成第一批西方艺术音乐作品。音乐分两类:a、宗教音乐(艺术音乐);b、世俗音乐(民间音乐)(二)音乐文化1、格里高利圣咏(GregorenChant)1)形成过程:约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规范各地区的宗教礼仪音乐而编写的宗教歌曲集。约公元9世纪末,经过查理曼大帝强行推广,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发展。2)价值:西方音乐史上第一种艺术音乐形式,惟一的单音音乐形式,随着圣咏的推广,形成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的发展。3)基本特征:①单音音乐形式;②无伴奏;③无固定节奏;④由男声用拉丁文演唱;⑤歌词主要来源于《圣经》;⑥运用教会调式进行分类整理;⑦用约9世纪出现的纽姆记谱法进行记谱(Neumes);⑧功能有日课经文和弥撒仪式;4)演唱形式和旋律类别:独唱、齐唱、交替式和应答式演唱;音节式(朗诵式)、旋律式(花唱式)、音团式(纽姆式)5)音乐风格:冷静超脱、肃穆节制;6)扩展:横向A:附加段: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横向发展形式,在圣咏基础上添加新音乐或歌词。B:继续咏: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横向发展形式,最初是指“哈利路亚”结尾花唱处添加的歌词,最后发展成独立的圣咏。纵向:复调综合:宗教剧2、复调音乐1)复调音乐体裁(主要形式):①奥尔加农(Organum):中世纪第一种复调音乐,在圣咏下方平行加入四、五、八度的新声部,也可作为中世纪复调音乐的统称。②狄斯康特(Discantus)③孔杜克图斯(Conductus):中世纪复调音乐形式,一般为三声部,各声部均自由创作,内容世俗化。④克劳苏拉(Clausula)⑤经文歌:中世纪最成熟的复调音乐形式,源于克劳苏拉。一般为三个声部:低声部为拉丁语的圣咏动机上方的两个声部为法语的世俗曲调。2)“古艺术”(ArtsAntiqua)约公元12—13世纪以巴黎乐派(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形成的哥特式风格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代表作曲家:莱奥南、佩罗坦。主要创作:孔、克、经3)巴黎乐派:中世纪“古艺术”时期形成的复调乐派。代表作曲家:莱奥南、佩罗坦。主要创作:孔、克、经3、音乐理论1)教会调式——12种(大、小调体系的前身)2)记谱法①发展线索:字母谱—符号谱(纽姆谱)—四线谱—有量记谱—五线谱②代表人物:A:圭多·达莱佐,中世纪时期意大利的音乐理论家,发明了四线谱和六声唱名法。(源于《约翰赞美诗》)B:弗朗科中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发明有量记谱法4、世俗音乐—骑士音乐1)骑士:古罗马帝国元老院以外的贵族阶层,狭义指贵族中以骑马征战为主要职业的最低阶层。骑士音乐蕴含着忠诚宽容、守约尚武、崇尚个人尊严和荣誉感、尊重女性的骑士精神。多以表达骑士们的爱情生活和骑士对某位贵妇人的爱恋为主要内容。2)流行时间:公元11世纪——13世纪3)流行地区:法国(南)——德国(北)4)创作群体称谓:[法]南游吟诗人Troubadour译:特罗巴多[法]北游吟诗人Trouvere译:特伦威尔[德]恋诗歌手Minnesinger中世纪德国的骑士音乐创作群体。5、乐器:键盘——管风琴(唯一进入教会)6、“新艺术”:约14世纪以法意为中心的复调音乐时期,体现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主要体裁:等节奏经文歌、常规弥撒套曲、复调世俗歌曲(【法】叙事歌、回旋歌、维勒莱【意】牧歌、猎歌、巴拉塔)代表作曲家:【法】维特里(“新艺术”源于同名论文集)、马肖——创立弥撒曲、【意】兰蒂尼——主要创作牧歌、猎歌、巴拉塔作为音乐体裁的弥撒曲的基本组成部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第三讲文艺复兴时期(约1400年——1600年)(一)概述西方文明的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音乐史上的复调音乐繁荣时期,形成早期主调和和声因素。(二)音乐文化成就1、尼德兰乐派:公元15—16世纪以北欧低地国家(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等)为中心形成的乐派。在创作上全面探索复调技术,在以邓斯泰布勒尔为代表的英国音乐影响下,形成早期主调因素。创作体裁:经文歌、定旋律弥撒曲、复调世俗歌曲(尚松)。代表作曲家:①早期:勃艮第乐派——杜费——定旋律弥撒曲《脸色苍白》②中期:奥克冈、若斯坎——主要作品:经文歌、定旋律、法——佛兰德乐派弥撒曲、复调世俗歌曲③晚期:拉索——代表作品:无伴奏合唱《回声》名解:㈠勃艮第乐派:文艺复兴时期早期尼德兰乐派,在创作上全面探索复调技术,在以邓斯泰布勒尔为代表的英国音乐影响下,形成早期主调因素。代表作曲家:杜费㈡佛兰德乐派:文艺复兴时期中晚期尼德兰乐派,在创作上全面探索复调技术,在以邓斯泰布勒尔为代表的英国音乐影响下,形成早期主调因素。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索——主要作品:经文歌、定旋律弥撒曲、复调世俗歌曲㈢杜费:文艺复兴时期早期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代表作品:定旋律弥撒曲《脸色苍白》㈣奥克冈、若斯坎:文艺复兴时期中期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主要作品:经文歌、定旋律弥撒曲、复调世俗歌曲㈤拉索:文艺复兴时期晚期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代表作品:无伴奏合唱《回声》㈥邓斯泰布勒尔: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形成的早期主调因素影响了尼德兰乐派。2、十六世纪1)新教圣咏(众赞歌)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编写的宗教歌曲集,德语,人人皆唱。其中马丁·路德创作的《我们的主是坚固的堡垒》被恩格斯称为“16世纪的《马赛曲》”。2)名歌手(工匠歌手):16世纪德国市民阶层的音乐行会组织。3)罗马乐派:16世纪在反宗教改革背景中形成的乐派,主要创作宗教音乐。代表人物:帕勒斯特里纳①创立无伴奏合唱样式和风格,代表作《玛采鲁斯教皇弥撒曲》被称为“无伴奏合唱样式的鼻祖”和“宗教音乐的救主”4)威尼斯乐派:16世纪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形成的乐派。代表人物:维拉尔特(创立双重合唱和复合唱形式)、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创作早期独立的器乐曲体裁)5)器乐的开端①乐器:弹拨——琉特琴(15—16世纪最为流行)②体裁:利切卡尔——源于经文歌,后发展为赋格曲A:模仿风格坎佐纳——源于尚松,后发展为古奏鸣曲B:技巧性乐曲:托卡塔——意为触键,一般为键盘乐器炫技而作名解:①利切卡尔:文艺复兴时期器乐体裁,模仿曲的一种,源于经文歌,后发展为赋格曲②坎佐纳:文艺复兴时期器乐体裁,模仿曲的一种,源于尚松,后发展为古奏鸣曲③托卡塔:文艺复兴时期器乐体裁,技巧性乐曲的一种,意为触键,一般为键盘乐器炫技而作6)复调世俗歌曲的繁荣①牧歌——16世纪运用意大利语世俗诗歌创作的复调歌曲,体现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曲家:马伦齐奥、杰苏阿多②尚松——15—16世纪运用法语世俗诗歌创作的复调歌曲,体现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曲家:雅内坎③里德——16世纪用德语世俗诗歌创作的复调歌曲,体现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第四讲巴洛克时期(1600年歌剧诞生——1750年J·S巴赫去世)一、概述西方文明近代史的开端,是音乐史上的复调向主调音乐的过渡时期,形成三大创作成就和风格。歌剧(剧院风格)、声乐(教堂风格)、器乐(室内风格)二、音乐成就1、巴洛克乐派巴洛克原意为“形状不整齐的珍珠”(葡文)。最初为建筑、美术术语(贬义)。20世纪后用于泛指1600—1750年间的西方艺术。音乐史上的含义指1600—1750年间以J·S巴赫、亨德尔为代表,体现风格华丽的音乐流派。2、通奏低音(数字低音Figuredbass)字面意思为“持续低音”,巴洛克时期典型织体,强调外声部的完整性,内声部即兴创作,功能用数字标记在低声部,体现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过渡。3、两种常规巴洛克时期由蒙特威尔第提出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不协和音、音乐和歌词关系的两种创作观念,体现文艺复兴晚期到巴洛克早期音乐风格的过渡。4、声乐1)体裁①种类:康塔塔、清唱剧、受难曲、弥撒曲②定义:同——巴洛克时期大型声乐套曲之一,形式包括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乐队,以合唱为核心,无表演。异——康塔塔:内容分世俗和宗教两类,代表作《宗教改革康塔塔》清唱剧:内容分世俗和宗教两类,清唱剧原意是“祈祷室”,最初是指16世纪罗马神父耐里在祈祷室中举行的带表演的宗教仪式,代表作品《弥赛亚》。受难曲:内容选自《新约·福音书》耶稣受难的章节,代表作《马太受难曲》弥撒曲:源于中世纪弥撒仪式,形成于新艺术时期,一般分为五个段落: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代表作:《b小调弥撒曲》补充:定旋律弥撒曲: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乐派的创作体裁,运用定旋律(圣咏式、世俗曲调)贯穿套曲各乐章。名词解释:康塔塔:巴洛克时期大型声乐套曲之一,形式包括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乐队,以合唱为核心,无表演。内容分世俗和宗教两类,代表作《宗教改革康塔塔》清唱剧:巴洛克时期大型声乐套曲之一,形式包括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乐队,以合唱为核心,无表演。内容分世俗和宗教两类,清唱剧原意是“祈祷室”,最初是指16世纪罗马神父耐里在祈祷室中举行的带表演的宗教仪式,代表作品《弥赛亚》。受难曲:巴洛克时期大型声乐套曲之一,形式包括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乐队,以合唱为核心,无表演。内容选自《新约·福音书》耶稣受难的章节,代表作《马太受难曲》弥撒曲:巴洛克时期大型声乐套曲之一,形式包括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乐队,以合唱为核心,无表演。源于中世纪弥撒仪式,形成于新艺术时期,一般分为五个段落: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代表作:《b小调弥撒曲》。2)代表作曲家:(意)卡里西米:主要创作拉丁式清唱剧。(德)许茨:主要创作受难曲。5、器乐1)体裁:①赋格曲(Fuge):巴洛克时期器乐曲体裁之一,是建立在对单一主题贯穿模仿原则上的复调音乐形式,源于“利切卡尔”。②古变奏曲(巴洛克):巴洛克时期器乐曲体裁之一,特征为三拍子,舞曲风格,固定低音变奏,主题变奏分两种:帕萨卡利亚和恰空。帕萨卡利亚:旋律主题与变奏。恰空:和声主题与变奏③古(巴洛克)组曲:巴洛克时期器乐曲体裁之一,由一系列欧洲民间舞曲组成,调性统一,一般分为四个段落:A.阿勒曼德(德、慢)B.库朗特(法、快)C.萨拉班德(西班牙、慢)D.基格(英、快)④古协奏曲:巴洛克时期器乐曲体裁之一,结构分为三个乐章,快、慢、快。表演形式分三种:A.大协奏曲(Concertogrosso):独奏乐器组和乐队之间的竞奏形式;B.乐队协奏曲(Ripienoconcerto):乐队声部之间的竞奏形式;C.独奏协奏曲(古协奏曲):突出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对比。⑤古奏鸣曲:巴洛克时期器乐曲体裁之一,表演形式分为两种
本文标题:西方音乐史复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3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