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ppt-(1)
春秋战国西汉宋明明清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出现.比较成熟立为正宗.成为主流吸收佛道.形成理学受到质疑.地位不动儒家思想一、百家争争鸣3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重难点: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概念呈现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儒家的开创者2.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3.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孔子:(1)思想家:(2)教育家:(3)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六经”成了儒学的基本文献。孔子的活动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留下言论集:《论语》有朋自远方来,君子坦荡荡,己所不欲,三人行,三军可夺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亦乐乎。小人常戚戚。勿施于人。必有我师焉。匹夫不可夺志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说孔子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德不孤,必有邻。孟子2.孟子:(1)思想内容:(2)影响: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思想。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3.荀子:(1)主要思想:(2)地位: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稷下学宫稷下百家争鸣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仁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结合孔子与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与荀子的“礼”有什么不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提倡“礼”是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的;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提倡“礼”的目的是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二)老庄之学(道家思想)1.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特征:2.老子的思想(《老子》一书中)3.庄子4.评价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的思想•(1)“道”是世界根本。(—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都是无条件的。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3.庄子•(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2)提出“齐物论”,追求“逍遥”自得的精神境界。•(3)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中。4.评价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美学等。(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2.重要特点:•2.早期法家的思想家•3.战国末期的韩非•4.作用和影响: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早期法家的思想家•(1)代表人物:•(2)李悝在魏国变法:•(3)商鞅变法李悝(法家创始人)、吴起、申不害、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流通、田制)、严刑峻法、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著《法经》。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被秦孝公任左庶长,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人民为国家利军功,并且,废除井田制和贵族世袭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商鞅虽然后来被旧贵族杀害,但是,变法却推行下去,“商君虽死而秦法行”,秦国从此强大起来。3.战国末期的韩非子•(1)法家思想集大成者:•(2)政治主张:将法家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3)认识论: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主张改革。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25“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知识点拔4.作用和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法家。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当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儒家:法家:道家: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四)墨家的主张•1.墨家学派的基本特征•2.墨子的思想•3.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1.墨家学派的基本特征(1)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2)主旨:“兼相爱、交相利”。(3)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4)成员:小生产者2.墨子的思想•(1)讲求实用的精神: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2)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判别知识的“三表法”。•(3)逻辑学贡献: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初步基础;后期墨学中有“墨辩学派”。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影响老庄之学老子庄子法家思想李悝商鞅韩非子墨家的主张墨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案: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派人物历史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仁”和“礼”;提出“德治”;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战国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荀子“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周末-春秋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庄子战国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法家韩非子战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变法革新;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本文标题: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ppt-(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6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