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
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一、发展历程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起始于1995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1年,主要建设内容是‚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及其分散建立和独立应用的信息系统;第二阶段,2002-2010年,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在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我校信息化建设以整体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消灭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为手段,实现了学校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教‛与‚学‛环境改善、资源丰富,引起了‚教‛与‚学‛模式、方法和观念的深层次变革,推动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五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和网站群建设,推动了学校的业务变革和服务与管理水平提升;高性能和网格计算在高点起步;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理念先进、应用创新、引领潮流。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已进入第三阶段——进入以人为本的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规划时间为2011-2020年,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是随需而变的个性化的‚云服务‛平台、资源、机制与体系,运营模式也将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和服务‛为中心。我校信息化将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和任务,主要有:信息化要服务于学校加强平台、基地和学科建设的结合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管理创新以及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将新的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融合,有效提升信息化效益、彰显信息化价值;建设大学IT治理机制,整合各院系部门、学生团体和个人的IT资源,进一步加强我校IT的整体能力。中山大学在2010年上半年就启动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定工作,在经过大量调研、详尽讨论以及对过往工作的客观分析、总结和反思基础上,于2010年10月初步制定了《中山大学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探索和规划了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则、愿景和目标、技术框架、重点任务和重要工程、可持续发展机制等。二、发展方向与目标中山大学信息化的发展与规划综合考虑了国内与国际、校内与校外、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战术与战略、现状与未来、技术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突出了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参与、实效‛的六字指导方针。按照必须与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尤其是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第五十九至六十一条,及其《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保持一致;围绕学校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主要是《中山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4)》和《中山大学‚985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要充分开展信息化手段在学科建设、卓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重视用户需求和体验,大力提高用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度;持续提升信息化技术价值,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原则,提出了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的长期目标(2011-2020),即发展愿景为:高校信息化的领跑者和示范者在我校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汲取和应用信息技术领域新技术、与学校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做好创新,做好服务机制创新,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效率,提高学校信息技术设施使用效率和效益;将数字化校园做强做大,保持和巩固我校在国内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领跑者地位,做好示范。无时、无处不在的中山大学(SYSUAnytime,Anywhere)利用信息技术,中山大学校园网用户随时、随地接入校园网,使用校园网应用及资源;实现内部用户、校友、外部教学/科研合作者(机构团体)及访客相互间‚随时、随地‛的有效沟通协作、信息交互和价值传递,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我校教育资源优势,提升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虚拟大学。高校信息与知识的资源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平台,将中山大学内‚教‛与‚学‛、档案、图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数字化资源有效整合和推送,促进信息与知识共享与传递;并实现‚数字资产‛的规范化管理,使其在可重复利用的基础上不断萃取、积累、沉淀,将中山大学打造为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空间(cyber-space)。开放、共享、协作、和谐的数字化校园文化中山大学的教职工、学生和校友等均为数字化校园用户,一方面,学校发挥协调作用,通过IT培训和数字化环境熏陶,使得他们能够具有充足的IT技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管理和学习;另一方面,用户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发挥主动作用,和学校一起共创开放、共享、协作、和谐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和文化。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的中期目标(2011-2015)是:面向学校‚加强学科、平台和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并重以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坚持‚云服务‛的‚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和IT支撑环境,不断提高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IT。三、发展重点(一)教学信息化,促进教与学变革1.实施教师发展项目,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创新中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培养培训新模式,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形成有利于教师学术发展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大力推动教师发展。以提高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为突破点,建立灵活的服务支持机制,按照教师信息化能力的不同阶段,通过加强培训,合作交流,项目驱动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与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我校已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她针对学校教师教学和研究的需求,把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培训课程讲授中,持续优化培训内容和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的教育技术操作技能培训入手,进而开展应用教育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培训、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再进入到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的培训。定制化培训: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系列针对性比较强的专题培训、研讨活动,结合院系的实际教学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模式。数字化学习系统培训:以数字化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知识社区平台等平台推广专题培训。培训定期举行,形式是个人自由报名、或以院系为单位报名,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介绍平台的基本使用和课程设计、建设与管理;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力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扩大平台影响力,提高推广的广度与深度。教育信息化论坛:成立中山大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论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我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成效。项目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教学信息化项目,引导教师开展信息环境下教学改革是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立专项来鼓励教师开展各类教学资源建设,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参与教育技术项目开发是教师实践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的重要方式,目前通过开展新世纪网络课程、卫生部CAI课题、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151工程、网络教育学院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中山大学博学工程等项目,良好的机制保证了项目顺利完成,极大丰富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革了传统教学。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目前教研室的教学指导作用逐渐弱化,通过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进网络教研社区建设,展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来提高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提升、创新和发展各项教学工作,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各项培训与服务工作向常态化、系统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2.实施学生发展项目,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和实践能力围绕卓越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随时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建设基于活动的学生知识社区,学生科研、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自主选择研究项目,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合作和试验,进行探索性研究,开展基于研究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同时通过网络学习社区,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实质性的教学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开设‚两课‛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开设《现代学习技术》和《创新思维训练课程》2门课程,更新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教会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高效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使学习走出课堂,无处不在建设中山大学‚课程地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为学生开展互动、自主学习提供方便。课程地图将是学生的学习导航工具,旨在提供学生‘修课指引’,让学生能够依据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兴趣,按地图从学校开设的通识及专业课程中,了解院系的课程规划与未来职业生涯选择的关联,规划出大学四年/五年最佳的修课学习路径,藉以有系统性、目标性地完成学业生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非传统形式的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形式。中山大学将构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知识社区。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电子档案提供网络支撑环境,这将有利于中山大学第三学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信息化参与式建设和开拓创新的实践平台通过暑期学生科研、实验设计培训、学生自选或项目招标等多种形式,设立学生科研、创业创新信息化项目。学生是自己实践的主导者,教师只提供帮助和意见建议,以个人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自主选择的项目主题,自主确定行动计划,通过学习、合作、探索和试验,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结论,开发出有应用价值的软件或作出有一定创新成分的发明创造,或提出可行的创业方案,并以报告、论文、作品、专利、成果等形式进行展示。3.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推动特色化资源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围绕通识教育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通过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资源建设应用项目(精品共享开放课程、移动资源、形成性学习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全英教学资源、行业远程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特色资源等),努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与创新,探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基础宽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数字化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知识社区平台形成了数字化课程中心、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心,构成了完整的数字化学习软件环境,为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以教学需求和应用来促进多元化特色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至关重要。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好优质资源已成为中山大学教育信息化谋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是教学信息化的关键。通过加强我校视频公开课、学习主题拓展资源、互动学习工具、移动资源和虚拟仿真型资源的建设,鼓励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重点攻关、合作攻关等办法集中力量自主开发特色教育资源,加速整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相关资源的全面整合,实现各种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构建中山大学的教学资源云。(二)科研信息化,创新科研模式1.扩展和优化公共高性能计算平台根据科研工作实际需求情况,分期实现学校公共计算平台的升级扩容。继续在‚股东制‛建设机制指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以广东超算中心、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华南地区核心主节点建设及广东省教育科研网格建设项目为契机,不断完善我校高性能公共计算平台建设2.建设中山大学科研计算云服务平台,探索科研活动新模式通过对校内主要计算资源的有机整合,完成科研计算云平台的建设,为科研人员和广大用户提供一个集学习科研、协作交流一体的易用、友好、高效的高性能计算云服务,拓宽科研活动的开展模式。在高性能计算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引入云计算的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和技术,深入开展云计算环境下的统一资源池管理与监控、统一的用户与服务管理平台以及
本文标题: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8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