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上第三章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第三章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一、当代农村题材小说面临的传统1、启蒙化乡土小说传统,代表作家有鲁迅、蹇先艾、裴文中等。2、审美化乡土小说传统,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吴组缃、沙汀、骆宾基等。3、政治化乡土小说传统,代表作家有丁玲、周立波、康濯、赵树理等。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传统更多地借鉴的是第三个传统,这是由时代所决定的。此时的乡土题材创作呈现出的特点是:其一,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其二,对作家立场、观点的统一设定。二、赵树理和“山药蛋”派1、赵树理简介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6岁时被乡里称为“神童”。青少年时代对民间文艺极为喜爱和熟悉。1925年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念书,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因参加学生运动反对校长而被捕,在狱中开始小说创作。出狱后立志要创作“使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开始致力于文艺通俗化的工作。抗战爆发后,在山西从事文化宣传、编辑工作,后调入北方局政策调研室。1943年写出《小二黑结婚》后一鸣惊人,后他的创作被树为“赵树理方向”。一位外国记者发现,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赵树理是最有名的人物。建国后他到北京工作,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等职,并经常回山西农村体验生活,从事农村工作。1965年回山西。1970年被批斗致死。赵树理曾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描写农村的“铁笔”、“圣手”。他宁愿不做“文坛文学家”,而做“文摊文学家”。主要创作:长篇《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评书体长篇《灵泉洞》上部。中短篇《小二黑结婚》、《登记》、《“锻炼锻炼”》、《邪不压正》、《套不住的手》。报告文学《实干家潘永福》,剧本《十里店》。2、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色与评价特色(1)“问题小说”的创作立场(2)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3)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评价(1)解放前:低——高(2)十七年及文革:高——低(3)文革后:恢复重评争议争议赵树理是否艺术大师(1)表现农村合作化题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里湾》①内容和主题围绕三里湾合作社扩社、整社、秋收、开渠等工作,通过四户人家两种思想、两条道路和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了社会主义农村发生的巨大的历史变化,讴歌了新文明、新风尚对旧事物、旧思想斗争取得的胜利,揭示出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这场五六十年代农村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变革对农村的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精神诸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历史意义。3、建国后的代表作介绍赵树理最熟悉的生活领域还是民间较传统的生活场景,最擅长的切入点还是农村中的家庭关系和爱情婚姻。《三里湾》就通过四户人家在合作化运动中由不愿意入社到最后入社的表现来反映这场重大的历史变革。A、第一户是范家,家长是村长,外号“翻得高”,通过党内批评和他女儿的劝说最后入了社。B、第二户是马家,家长外号“糊涂涂”、女主人外号“常有理”,大儿子“铁算盘”,大儿媳“惹不起”,这家最复杂、最保守,通过内部的造反、分家等也使这家入了社。C、第三户是袁天成家,女主人外号“能不够”,通过袁的“革命”最后也入社。D、第四家的描写笔墨较少,由原来看不起合作化的劳动效力,最后也来入社了。②艺术特色A、坚持客观真实的现实主义特色。B、各种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尤其是对落后农民形象刻画非常出色。C、保持了赵树理一贯的大众化民族风格:叙述方式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2)《“锻炼锻炼”》简介创作于1958年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反映了建国后隐含于赵树理作品中的思想矛盾。这篇小说的表层主题是歌颂“大跃进”、批评保守思想,“小腿疼”、“吃不饱”等绰号反映出作者对落后妇女善意的嘲讽和批评态度。但是,作品的客观描写却透露出与作品表层主题不相一致的地方。尤其是其中对农业社副社长杨小四与妇女们的冲突场景,实际上呈现的是作为弱势力量的普通百姓在强权下被欺负的现实。赵树理作品中的这种矛盾现象,在80年代为研究者们所提出,并被称为“隐含主题”。4、“山药蛋派”①“山药蛋派”赵树理的创作带动了一批对他文学风格的学习者。50年代中期,在山西以《火花》杂志为主要阵地,汇聚了一批在创作风格上与赵树理明显趋同的作家,主要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这些作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都以赵树理为楷模,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具有山西的地方特色。因此,文学批评界曾一度以文学流派视之,命名为“山药蛋派”或“火花派”。这是当代文学形成的第一个流派。②关于“山药蛋派”:能否把赵树理和受他影响的一些作家看成是一个文学流派,人们的观点并不一致。但50年代,文学界确实有促成文学流派的努力,而且他们确实也表现出了相当鲜明的共同特色。现在更为大家所认可的称呼是“山西作家群”。属于这个群体的作家也有明显的缺点,他们太强调向中国民间文化传统学习,思想文化视野明显过于局促;影响到艺术上,缺点是表现方法单一,朴素有余,丰厚和变化不足。三、孙犁和“荷花淀”派1、孙犁简介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曲终集》等10种散文集传世。晚年的孙犁2、那个时代的文学奇迹——《铁木前传》分析(1)关于《铁木前传》的创作作者说《铁木前传》的创作是因为当时的这样一种思想: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孙犁《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写到第十九节时,孙犁跌了一跤,随即得了一场大病,大病中补写了短短的第二十节,作为结束。文革中,孙犁被抄家六次,多借口查抄《铁木真后传》,孙犁认为到了晚年,已缺乏写小说的热情,与其写不好,就不如不写。所以,对于热心的读者,《铁木真后传》大概要成为作者终身的遗憾了。(2)故事内容小说写了铁木两代人在土改前后的不同生活、性格、命运,写了两家两代人之间的友情与爱情的变化。四条情节发展线索:①傅老刚、黎老东的友谊变化。②六儿、九儿的情感变化。③九儿、四儿等进步青年的集体生活。④六儿、小满儿等人的自由散漫的生活。①通过铁木两代人的友谊与爱情的变异,揭示出50年代初期农村阶级关系的急剧分化,概括出两条生活道路矛盾与斗争的现实风貌。(其独特意义在于作为“前传”,小说是在合作化运动的初期背景下,重点描写社会人情世态的演变和农民心灵历程的变化,而不是直接记录合作化运动本身的进程。这在以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大中型文学作品中,显得别具一格。)②小说同时通过对人物关系变化的描写也传达了一个“同患难易,共安乐难”的人性母题。(人性母题与时代内容的共存)③作为抒情小说,作者也借此抒发了对逝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重新追索,对美好的青春生活、力量的热切期待和讴歌。(政治立场与人性自由的矛盾)(3)主题意蕴(4)艺术特色①动人凝重的抒情风格。抒情色彩浓厚,充满诗的意境,追求清新、隽永、淡雅的艺术风格,表现一种纯净的美,具有“诗体小说”之称。②独特复杂的形象塑造——小满儿小满儿的特点:A、美丽、聪明。B、泼辣、放荡。C、自由散漫。身世不幸,但又没有理想、追求。③散文化的情节结构追求情节的淡化,根据内容的特点,或详或略,或收或放,如行之流水,明丽天然,虽然“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寓严谨于散淡之中,具有一种散文美。3、“荷花淀派”介绍①“荷花淀派”50年代前期走上文坛的京、津、冀地区的一批作家,如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等。他们推崇孙犁、师承孙犁,而且也都得到孙犁切实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而他们大多具有与孙犁相似的美学风格与艺术追求,于是形成了一个以孙犁为核心的被称之为“荷花淀派”(或称“白洋淀派”)的作家群体。②关于“荷花淀派”我国当代文坛是否存在一个“荷花淀”文学流派,至今认识并不一致。孙犁直至80年代初再次展开“荷花淀派”创作的讨论时还认为“这个所谓的流派至少目前还没有形成。将来能不能形成?我看希望也不会很大”。刘绍棠、从维熙等当时还是文学青年,文学风格并未成熟,而后来他们的创作已与“荷花淀派”迥然不同,所以即便是流派,也还未发育成熟。一般我们可把它处理成文学风格。四、柳青的《创业史》1、“春风到处说柳青”(贺敬之诗)——柳青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到延安。1942年参加了延安的文艺整风运动。1943年到农村工作。1947年在陕北参加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到北京工作。1952年全家迁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户。文革中受迫害。1978年病逝。主要创作有长篇《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部,中篇《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等。《创业史》原计划拟写四部,结构以梁生宝的命运为中心,完整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全过程,第一部写互助组,第二部写初级社,第三部写两个初级社,第四部写初级社的联合,即高级社。实际只完成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部分。2、《创业史》的内容和主题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历史的宏大史诗。解放前,终南山下下堡乡蛤蟆滩,农民梁三带领儿子艰苦创业,但终未成功,儿子梁生宝还被迫逃进了山中。解放后,广大农民翻了身,分到了土地。然而梁三父子之间却为创业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与矛盾。梁生宝不愿走梁三老汉的个人创业道路,而坚决要联合广大贫苦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生产的合作化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梁生宝的互助组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巩固和发展。在事实的教育面前,梁三老汉们也开始向互助合作组靠拢了。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回答以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过程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来。四条矛盾线索:(1)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的父子矛盾。(2)梁生宝与郭振山的党内矛盾。(3)梁生宝带头的互助组与富裕中农郭世富的矛盾。(4)梁生宝带头的互助组与富农姚士杰的矛盾。通过这四组矛盾的概括,小说典型化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使其中所描写的蛤蟆滩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两个典型人物(1)梁生宝: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A、普通农民的品质:勤劳朴实、谦虚正直、乐于助人、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品质和美德。B、共产党员的品格高瞻远瞩、大公无私、忘我奉献、胸怀广阔、高度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共产主义品格。梁生宝的意义在于“鸡毛能够上天”:1955年,毛泽东在一篇题为《谁说鸡毛不能上天》的文章前面这样写到:“富裕中农说:‘穷光蛋想办合作社哩,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鸡毛居然上天去了,穷人要翻身了。旧制度要灭亡,新制度要出世了。”“‘鸡毛不能上天’这个古代的真理,在社会主义时代,它已经不是真理了。”(2)梁三老汉:老一辈农民形象的代表A、勤劳善良、朴实正直等。B、狭隘保守、自私守旧等。梁三老汉的意义:梁三老汉因为对党的感情和他朴实的本性,最后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这说明广大的农民是可以启发和教育的。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真实再现了老式农民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经历的思想历程,概括了相当深广的历史内容。其他人物形象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3、如何评价《创业史》的艺术成就A、评价标准:政治标准、生活标准、艺术标准B、成就分析:(1)艺术构图的宏伟广阔结构:题叙、正文、结局内容:历史的广度和深度(2)艺术形象的真实典型梁生宝梁三老汉(3)艺术表现的细腻深沉人物行为描写的生动性与心理刻划的细致性自然环境描写的浑厚朴实深沉精辟的抒情议论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五、李准的农村题材
本文标题:上第三章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3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