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1下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高一全级)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右图中扶犁的最早应该是A、汉景帝B、孝文帝C、唐玄宗D、宋太祖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4.(2009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2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8.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9.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1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12.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农业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大运河的开通D.纸币的发行13.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A.市民的生活B.文化的交流C.家对人民的统治D.商业的发展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5.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16、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B、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31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18.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9.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2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禁海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2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2.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23.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江南出现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24.下列有关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的描述正确的是A.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清楼4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25.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6.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他们边看边议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制青瓷B.我们看到的宋代瓷器大部分是官窑的产品C.青花瓷是我国元代瓷器的代表D.瓷器制造业在唐朝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27.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28.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29.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⑤城市的主要功能转为以经济商贸为主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3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一项且正确5的得1分。31.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B.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C.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D.已出现了曲辕犁32.(2010年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右图)。(“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A.西周分封制B.当时的冶铸业C.秦朝郡县制D.隶书的特点33.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有关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B.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C.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D.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34.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B.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C.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D.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3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A.农业经济衰退B.农产品加工业兴起C.农业结构发生变化D.商品经济发展6一、单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双项选择题3132333435三.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3分,第37题12分,共计25分。36.(13分)(2009安徽皖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而)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日:“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材料二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昊日法《徽商便览》材料三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7——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材料四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1分)为此商鞅有何建议?(2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事商业?(1分)“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为何难以禁绝?(1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2分)(4)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拨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明太祖洪武实录》【材料二】据《天工开物》载,明朝中叶“(棉花)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8贫贵皆赖之”;纺织业中出现的“花楼机”能在绫绢上提织各种花纹;《元明事类钞》载:明中叶后“北土广树艺(各植农作物)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衿(衣料)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明朝中期)田人佃手,其狡黠者,逋(拖欠)负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手,佃乃虎距,故有久佃成业之谣。”——记载明朝中后期有关史实的资料【材
本文标题: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7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