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SOHO建筑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
1SOHO建筑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2SOHO建筑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一、SOHO的概念SOHO是英文[SmallOfficeHomeOffice]的头一个字母的拼写,就是[单独办公、家里办公]的意思。音译是苏豪[苏活],SOHO是人对自由职业者的另一种称谓,同时亦代表一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工作方式。SOHO,一个崭新的名词,一个全新的概念。SOHO曾是专指基于国际互联网上的、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工作的、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的、不受发展空间限制的白领一族。更重要的是反映在能否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自由的选择工作,反映在所选择的工作是否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SOHO,它代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的是最活跃的新经济。互联网是SOHO的根本。一些优秀的网页设计SOHO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每天在家中更新网页,是这类SOHO族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些优秀的个人网站逐渐引起IT公司的关注,于是,个人网站与大网络公司合作或被其收购的新闻在IT业界层出不穷,这些SOHO族们又开始了新的事业。也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了网上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尝试,成为信息服务这门行业的SOHO族。最常见的SOHO职业还有音乐创作、产品销售员、平面设计、广告制作、服装设计、商务代理、做期货、网站等等。SOHO族这样自由而又浪漫的工作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加入这个行列,在这片天空里,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露。几年前,人们所说的SOHO一族还大多指那些专门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工艺品设计人员、艺术家等。而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及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SOHO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尝试的一种工作方式,而它的内涵与形式也在发生变化。SOHO作为一种时尚、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即可以专注一职,也可以是兼职工作,于是,人们更愿意把SOHO叫成SuperOffice(and)HumanOffice,即超级的办公室、人性化的办公室。SOHO跟传统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可不拘地点,时间自由,收入高低由自己来决定。同样也正是因为它自由,所以它极有挑战性。特别适合SOHO的是一些基于信息的制造、加工、传播类的工作,如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软件设计人员、网站设计、美术、音乐等艺术工作者、财务工作者、广告、咨询等,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工作或者主要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家中独立完成或通过在网上与他人的协同工作来完成。SOHO对于人的素质要求会更高。最重要的是自制力,也就是说你自己能否在时间上管理把握好你自己。其次,是由于SOHO后每个月没有一笔固定的薪水,你的收入结构会改变,所以如何管理好你的钱袋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事实上,国际上这一群落的人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办公自动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分工的细化将会导致为数众多的SOHO人的出现,SOHO族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他们免掉了因上下班交通拥挤而浪费时间,他们远离了办公室的人事纠纷,他们从事着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他们更有人自己做了老板。他们是当今时代的新新人类。二、SOHO建筑的产生3SOHO族与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工作与生活不再明显的分割,办公与居家合而为一。有资料表明:“美国已有1/5的人口属SOHO族(Smalloffice&honeoffice,即小或家庭办公靠个人电脑与网络在小写字间或家里工作)。1995年个人电脑进入约34%的美国家庭,同年全球个人电脑已达5757万台;比1994年销量增加24.7%,同时已有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万用户进入互联网络。日本通产省的1997年《通信现状报告》介绍1996年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达285亿日元。图书馆的网络化也正迅速发展。美国约4000万人在万维网上购物。”在我国,1999年在北京、南京等进行的“网络生存实验”也正昭示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将成为未来的生活模式。而今天,网络办公和购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SOHO式缩小了办公室空间,甚至使办公回到了使用者的住地。完全消除了办公与住地的空间距离,克服了今建外SOHO远景日交通的繁忙、拥塞。同时能源的共用,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城市的空气又重新变得清新、宜人,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鲜花绽放,大地吐新,人类又回到了温暖的自然怀抱。SOHO式良好解决了与日俱增的人口爆炸与用地稀少的难题。为了使SOHO式更加完善人类的生活,“多媒体实验室”更进行着人机间的情感互动实验。实验的结果将使人们摆脱SOHO式所带来的人机长时“静语”的对峙困扰。SOHO式解决了工业化时代由于工作地点的不停变动,人们频繁迁徒造成的邻里关系冷漠,社会安全动荡之顽症。在工业化时代“工作社会化,大集体共同操作,与生活孤寂并存,每人是一张牌,在不断洗牌的陌生化社会中,总是孤独脆弱的小纸片。”SOHO的工作方式重新合工作生活为一,以往令人生厌的许多事务工作在家庭的温馨氛围中重新使人感到兴趣。工作不再是以往的烦躁而是生活的乐趣。因此,在中国最近的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另类产品”。它们有的是像写字楼的住宅,有的是像住宅的写字楼,从北京的SOHO现代城到建外SOHO,还有北京一大批新兴的商住公寓,如阁厦——工作家,数码01等等,都是住宅产权的写字楼物业,或者是可以作为写字楼使用的住宅物业。这一切,都使我们不难看到一种趋势,那就是,家庭的办公化,或者说住宅的办公化。SOHO建筑由此已经在中国产生了!它们已经出现在了我们身边。三、SOHO建筑与人们生活、工作方式之间的互动影响4SOHO建筑的产生,与其社会需求和建筑本身的特点是契合的。当我们不知不觉步入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时候,我们的居住观念和办公观念,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已经发生了一些非常深层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深层的变化,才导致了目前这种家庭办公化和办公家庭化的趋势。建筑与人们生活、工作方式之间的互动影响也越来越强烈。先说家庭的办公化。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信息革命宛如清晨一抹淡淡的朝阳,刚刚露出它的一点端倪。而世界最著名的未来学家之一阿尔温•托夫勒,就在他的未来学巨著《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未来的主导产业将是信息产业。而信息产业的模式,并不要求人们一定要到办公室里办公,而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家中,通过电脑和网络,来达到信息制作和发售的目的。托夫勒形象地指出,21世纪的网络工作者,他一天的工作很可能是这样开始的。那就是,清晨在家中打开电脑,首先从网络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再在网络上出售自己所制作的信息。这种自由自在的工作模式,简直如同一个读书人梦想的天堂。然而,当信息时代真正来临时,我们又不得不佩服预言家的睿智与远见。的确,由于网络的存在,使得信息的生产者(这是广义上的信息生产者,包括作家、记者、设计师等等,所有以信息成果,作为最终生产成果的人)不必再依靠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来获得信息,一切的交流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于是,既处于他们工作环境的需要,也处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这一类个体信息生产者,绝大多数都变成了居家办公一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SOHO一族。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SOHO一族也分为两类,即永久的SOHO族和阶段性的SOHO族。这两者虽然选择居家办公的形式类似,但是深层原因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后者而言,多表现为一类尚未长大的小公司,他们不是不需要排场一点的办公场所,但是,由于在他们的公司初创时,规模有限,经济实力有限,所以他们就不得不选择一些,价格相对较低的商住类物业,作为其公司的暂时容身之处。而一旦当他们长大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要搬出这狭小的SOHO空间,去寻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字楼物业。对于他们而言,商住类的居家办公空间,客观上起到了类似“孵化器”的作用——这是人们所说的阶段性SOHO一族,或者叫做相对SOHO一族。与之相对的,是人们所说的永久SOHO一族,或者叫绝对SOHO一族。这类SOHO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真正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从业的永远是个体劳动,当然也就永远不会搬进写字楼,而永远会留在家里办公;但也有一类,本身就是以公司形态存在的SOHO一族,即使他们的公司做大了,他们也愿意继续留在住宅物业里进行办公,而不会将自己的公司搬进正式的写字楼。这类的公司,多数是一些“智业公司”,或者叫做头脑产业公司。如广告创意公司、建筑设计事物所、图片社等等。究其原因,还是一种利益的驱动。所谓利益驱动,是指这类公司的老板或者经营者,很清楚公司的生产效率,完全依赖于员工的创意水平,而员工的创意水平又在很大情况上,依赖于公司的气氛。公司气氛越和谐越放松,员工也就更容易在相互的亲情碰撞中,激发出灵感。而且,相对而言,也容易协调公司的人际关系,形成更为和谐的公司文化氛围。这一切,除了依赖于公司的内部管理外,也依赖于公司创作活动的一个亲情舞台——在家中办公,显然比在办公室里办公,更容易塑造出一种温暖亲情的大家庭气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司部落感”。于是,正是激于这种5“舞台与演员互动”的考虑,这类公司的老板,一直选择将公司置于一个居家办公的环境气氛中,他们也就成了我们所谓的永久SOHO一族。可见,SOHO现象的产生和SOHO客户群的产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有着其公司经营文化和公司管理文化上的深层背景。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与20世纪工商文明相匹配的,以X管理体系为主的硬性管理,已经逐渐被与信息文化相匹配的,以Y管理为主的弹性管理所取代。公司的管理者,特别是IT产业类的公司管理者,更乐于通过营造一种看不见的制度,也就是企业文化,来达到公司凝聚力的目的。于是,作为这种管理理念的物化,这类智业公司的办公场所,也就变得家庭化了。如果这种趋势表现为一些小型公司,那么,就往往表现为前文我们所说的家庭办公化;反之,如果这种管理趋势的变化,表现在一些大公司身上,则体现为办公环境的家庭化。所谓办公家庭化,也可以称之为办公环境的柔化或软化。如果让我们对比20世纪工业文明时期的写字楼空间,以及21世纪信息文明时期的写字楼空间,我们就会发现,办公空间的“纪律性”在“倒退”——在20世纪福特公司的写字楼中,你看到的是整齐化一的办公单元,配带着统一的胸牌的男女职员,着装整齐,表情严肃,一个个都在紧张地从事着手里的工作。而见到西装革履的老总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问一声:“总裁,您好!”多么有规矩的工作,多么气派的写字楼啊!它是一个公司实力与威严的象征,是大工业文明的图腾。于是,那时候的写字楼也越盖越高,争相炫耀着工业文化所能达到的物质高度。再让我们将眼光投向21世纪微软公司或者甲骨文公司的写字楼,在这里,几乎找不出两张完全相同的写字台来,每个人的电脑和资料,都非常散漫地摆成了不同的风格。穿着各式服装的计算机高手们神情各异,有的在低头凝思,有的则在打闹嬉戏(或者说,他们在讨论创意!)。当身穿休闲装的比尔•盖茨含笑走过时,有几个同事发现了他,抬抬眼皮说一声:“嗨,比尔!”这种态度真让人搞不懂,在这里谁是员工谁是上级。据说,这是一种最能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为了找到这种环境,微软和甲骨文公司,都搬到风景如画的城市郊区。他们的房子也不再是高耸如云的塔楼,而变成了散布在风景中的一个个玻璃盒子。正像一片片晶莹剔透的电脑芯片,传达着信息文明所独有的流动感。这是多么不同的两类文化!但在这两种文化的背后,却是同一个驱动力——追求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工业文明时期,公司的利润产生于车间,而不是写字楼。所以,作为辅助商场的写字楼,当然要严加管理,用以体现公司的实力与等级。而在信息文明时期,写字楼变成了智力生产的车间,公司的主要利润产生于这里,于是,善于驱动员工的管理者们,开始重新用管理车间的效率观,来重新塑造办公空间。这时,他们发现,气氛更和谐、景观更丰富、更具家庭化的写字楼空间,更有利于这些从事智力生产的员工,放松自己紧张的神经进行更有效率地创造、工作和交流。于是,种种闻所未闻的新颖观念,被引入了写字楼空间的塑造——办公景观化、流动空间、公司公园等等,越来越多本不属于写字楼空间的功能配置也被搬了进来,如休息酒吧、茶座,甚至游泳池、餐厅等等,因为这些设施,更有利于他们的员
本文标题:SOHO建筑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7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