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接本——古代文学笔记
1中国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中国文学的源头古老歌谣和神话传说《吕氏春秋》中《侯人歌》“侯人兮猗”《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二、诗、乐、舞相结合三、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著作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如:巫史合一《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甲骨卜辞,也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尚书》中《盘庚》等篇,经过史官的文字处理,可以看作是早期的文章。《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在语言方面越来越成熟,具有显著的文学性。《史记》臻于极致。(二)作者、时代难以确定(1)创作过程漫长或非一人一时所作(2)传承过程中的损益(3)先秦典籍经历秦火四百家争鸣的文学意义(一)文学影响1立足现实,关注人生2尊重个性,自觉创新(二)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二、神话的产生: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得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自然和社会的秩序体现了神灵的意志。神话也由此产生三、神话的发展:1)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2)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四、神话的留存《山海经》《吕氏春秋》《淮南子》: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山海经》18卷,31000多字《山经》五卷,《海经》十三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山海经》最具有神化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五、中国神话的类别(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二)始祖神话:女娲造人后稷神话(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四)战争神话:黄帝蚩尤大战(五)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其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六、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忧患意识(二)厚生爱民意识(三)反抗精神七、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一)神奇的幻想、生动的故事情节、神奇的艺术手法对后世作家的想象力和构思产生影响。(二)神话所包蕴的情感内涵对后世作家人格、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如:乐观主义、英雄主义、抗争精神及悲剧精神第二章:诗经《诗经》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一《诗经》概说(一)第一部诗歌总集。(二)原名《诗》,或“诗三百”,305篇(三)《诗经》的时代: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四)《诗经》的作者:贵族到平民二、《诗经》的编定(一)采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3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二)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国语·召公谏弭谤》)(三)删诗说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班固:“……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三、诗经的体例(一)“六诗”、“六义”、“四始”1大(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周礼·春官·大师》2《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3《毛诗序》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二)关于风、雅、颂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160篇,十五国风;雅,105篇,小雅31篇、大雅74篇;颂,40篇,分周、鲁、商颂.2、风、雅、颂分类的依据1)内容,《毛诗序》2)作者身份,朱熹《诗集传·序》3)乐调上,郑樵《通志·总序》《毛诗序》的说法最有代表性本教材采用乐调之说3、《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A、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B、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乐。C、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四《诗经》的应用、流传(一)应用1、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2、赋诗言志或以讽谏劝戒,或以评论抒情。《左传》对此记载颇多。4(二)四家诗——齐鲁韩毛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这三家诗属于今文,在西汉被立为学官。鲁人毛亨(大毛公)和赵人毛苌(小毛公)的古文“毛诗”晚出,自郑玄作笺,使毛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独传。今本《诗经》就是“毛诗”。五、《诗经》的思想内容(一)祭祖颂歌1.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是歌功颂德之作。2.《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二)农事诗1、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周颂》的《噫嘻》、《丰年》,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2、直接描写劳动的诗篇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七月》:农事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它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文献价值:这首诗提供了极可贵的历史资料,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从艺术上看,《七月》用赋的手法,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三)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四)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五)战争徭役诗战争徭役诗有30首。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思乡恋亲。如《王风·君子于役》(六)婚恋诗1、表现纯洁、真挚、热烈爱情。如:《静女》2、怨恨封建礼教束缚,要求婚姻自主。受母亲干涉而呼天顿地的女子《鄘风·柏舟》3、弃妇诗:表现不幸婚姻《卫风·氓》4、反映婚嫁场面《周南·桃夭》七、《诗经》的艺术成就(一)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诗经》开创了文学中“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二)成功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特征重要标志,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1、赋:最基本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多见于《大雅》和《颂》,《国风》中也有,长诗如《七月》,短诗如《静女》、《君子于役》、等都是单纯用赋来表现诗歌内容。A、《七月》可以看作是一首具有风俗画卷色彩的长诗,按季节物候的变化描绘古农家生活,并以对比的手法反映阶级社会的对立。B、《静女》用戏剧性的场面和细节描写来写人物和人物的心理、情感。2、比就是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5《相鼠》、《硕鼠》用老鼠比喻统治者的贪婪,可憎可鄙。《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妻爱情婚姻的变化。3、《诗经》“兴”a、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b、《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秦风·蒹葭》(三)重章叠句的结构和四言句式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八、《诗经》的地位与影响(一)地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诗经》也几乎成了士人必读的政治、生活的教科书。(二)影响1、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为我国文学开创一条现实主义创作之路。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留恋光景、消遣闲散的东西。3、文学变革常以恢复“风雅”而号召。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有其人。4、比兴的垂范屈原《楚辞》发展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甲骨卜辞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叙事简洁,不成系统。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二)《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总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汤誓》《盘庚》“周诰殷盘,诘屈聱牙”(《进学解》)(三)《春秋》:鲁国的编年史,16000字时间: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凡242年,体例:编年史。“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叙事:语言过于简单,缺乏具体描写主题: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暴行手法:“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微”、“讳”6二、《左传》编年体史书。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共260年。与西汉初年写定的《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一)《左传》的名称和作者1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古文》,汉哀帝时刘歆引传文解《春秋》经,改称《春秋左氏传》。2《史记》与《汉书》都说是鲁太史左丘明。3唐以后多有怀疑。(二)《左传》的思想倾向1、站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历史评价2、民本思想3、爱国思想。记载表现爱国主义事例(三)《左传》的文学成就1、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画卷,并鲜明地表示作者的主张。2、善于在叙事中写人(1)编年史所限,很少集中描写人物。(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3)善于运用行动、对话等手法刻画人物。如曹刿论战。3、善于描写战争(1)描写了众多著名战役。如城濮之战、长勺之战、崤之战。(2)把战争看成复杂社会现象来叙述4、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着重叙述或描写,而不是平铺直叙。如写重耳逃亡。5、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富有表现力,堪称散文的典范。如: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崤之战中先轸:“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三《国语》(一)《国语》概述1体例与内容:《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2影响(二)《国语》的特点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由注重天命转而对人事重视,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四、《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250年间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按国别整理为十二策,定名为
本文标题:专接本——古代文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9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