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同律分节:环节动物身体的各个体节,外部与内部形态上大部分基本相同的现象称为同律分节。2.次生体腔:也称真体腔。首次出现在环节动物中。由中胚层发育而来,有体腔膜和肌肉层,两侧对称的体腔。3.血窦:由于真体腔不发达,血液在空隙流过便成了血窦。是开管式循环系统的一中毛细血管。4.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特征,是原始的附肢,是由体壁延伸形成的叶状结构,有刚毛(刚毛形态以及疣足形态的变化是分类的依据)有运动和呼吸的功能。5.闭管式循环: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循环系统形式,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和心脏里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其循环速度快,运输效能高。6.后肾管: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排泄系统特征,既有肾孔又有肾口,肾口开在前一体节的隔膜上,肾孔开在体壁上。7.担轮幼虫:海产环节动物与软体动物的幼虫,形似陀螺。8.环带:又叫生殖带。蚯蚓性成熟时出现,可以分泌蛋白质和粘液形成卵茧。9.砂囊:蚯蚓的消化器官,食物进入砂囊后,由于囊壁肌肉收缩和囊内壁厚的角质膜的摩擦,可将食物磨碎。10.贝壳:是软体动物外套膜上皮层的的腺细胞分泌的贝壳素、碳酸钙形成。分为壳皮层、棱柱层、珍珠层。11.外套膜:软体动物中内脏团背侧的皮肤向下延伸而成。12.围心腔:亦称心包腔,是包围心脏的空腔,是心外膜和围心膜之间地空隙,是体腔的一部分,内充体液。闭管式循环系统,围心腔与血液流动无直接关系;开管式循环系统,围心腔参与血液循环。13.开管式循环:很多软体动物存在的循环方式,血液会进入组织器官之间的空隙。14.鳃心:软体动物头足类在入鳃血管处形成的有节律收缩的膨大部分,有助于缺氧血进入鳃。15.齿舌:软体动物中出现的帮助进食的器官,位于头部,表面整齐的排列角质的齿,帮助磨碎和运输食物。16.墨囊:软体动物头足纲中储存墨的囊,与直肠末端愈合通往泄殖腔,在危险时可起到迷惑攻击者的作用。17.晶杆:为软体动物消化管中之半透明明胶样棒状体。含大量消化酶,为消化酶的主要供体18.入水管:软体动物水进入外套腔的通道。19.气管:节肢动物呼吸器官,腹面体壁内陷形成的细管,由少数分枝或不分枝,组织器官通过气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20.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21.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体节不完全相同,称为异律分节。22.马氏管:是一些种类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位于中肠与后肠之间,有排泄和渗透调节的功能,保持水和电解液平衡23.胃磨:某些节肢动物胃内壁角质层突出形成胃齿,基于肌肉的控制可将食物磨碎。胃壁上的这种咀嚼结构称为胃磨24.若虫或稚虫:渐变态的幼体称为若虫,半变态的幼体称为稚虫。25.幼虫:完全变态的幼体称为幼虫26.不完全变态:六足动物亚门中发育的特点。分为渐变态和半变态。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体形、生境、食性等相似,只是生殖器官和翅待进一步发展。半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生境不同,幼虫期水生,体形、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动器官、行为等与成虫不同。27.完全变态:幼体和成体的形态完全不同,生活环境与食物叶各异,要经过蛹期才能变为成虫,其幼体称为幼虫28.蛹化或化蛹:蛹化是完全变态类昆虫幼虫成熟后变为不动的蛹期的过程29.总担:又称触手冠,具纤毛,是由体壁延伸形成的,其内与体腔相连,有滤食性摄食与呼吸的功能。30.外肛动物:又称苔藓动物,底栖,营固着生活,个体很小,常很多聚集在一起,形似苔藓。31.后口动物:胚胎中原肠胚的胚孔发育成肛门,在于其相对的地方形成口的动物。从棘皮动物开始为后口动物。32.水管系:棘皮动物特有的器官,真体腔特化的一些细管,有运动、呼吸、排泄及辅助摄食的功能。33.围血系统:海星特化的循环系统。是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包围着主要的血管,故称围血系统。34.皮鳃:为体腔膜经骨片间隙达于体表后,与表皮共同外凸形成,与体腔相通,有呼吸和排泄作用35.亚里士多德提灯:海胆的咀嚼器36.呼吸树:也叫“水肺”,海参类动物的呼吸器官。由消化管末端的一部分伸入体腔,然后在体腔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因而叫做“呼吸树”。除有呼吸作用外、还有排泄功能
本文标题:动物学名词解释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0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