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一、记叙文中的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空间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某物为线(6)以情感为线(7)以题目为线(8)地点为线(9)明暗两线(1)、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再如《背影》。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2)、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3)、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4)、以一事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5)、以一物为线索。2“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生命生命》(七年级上册P13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文,该文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烦地赶走→没有耐心地拍打→内疚地观察→由衷地敬佩。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8)、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9)、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朱自清的《背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二、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全文线索的。3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例如朱自清的《春》,从开头“盼望着,盼望着”看出,此处表达的是“盼春”之情;结尾“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中间的段落都是对春天美景的描绘。所以根据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可判断为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提醒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个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三、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四、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五、典型例题迷惑了,世界世界是什么?小时侯,世界是爸爸宽厚的肩膀,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经爸爸的大手我总能腾空在他的肩膀上,然后世界便在我的足下变得渺小了;世界是外婆那慈爱的目光,亲切的皱纹,可爱的白发,在外婆的怀抱里我总可以和欢乐尽情地牵手。那时候的世界是天真,是无忧无虑,我喜欢。渐渐长大,世界是儿时的伙伴,是风雨中的追逐嬉戏,是晚霞中的红蜻蜓,是头上的花冠,是手中的柳笛,还是那田地里老牛犁出的一行行局外人很难读懂的诗,这时的世界是长大,是童趣,我留恋。等到上学,世界是整个书堂,是整个历史,是整个天地,是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他挥毫的“收拾旧河山”,是他用生命塑成的岳武墓和那莫测的武穆遗书;世界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忧思;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浩愁思,是他“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惆怅;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世界是什么?我追寻着,探索着。思想像一匹野马在窗驰骋,我不是好骑士,我握不住缰绳,所以我不知道我4探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一位美丽的少女品茗书房,凝脂般的纤纤玉手轻翻书面,茶香和着书香……这是世界吗?在秋风萧萧、秋雨萧萧,球心亦萧萧的日子,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天色昏暗,寻找一个无人无语的地方坐下,伴着那飘飘落下的萧萧落叶,一同感受着那未知名的一切……这就是世界吗?或者,都不是,世界就是那“霸王别姬”的凄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哀柔,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是春花、夏日、冬雪……哦,不,世界,世界是司汤达墓碑上的三句话:“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哪一种形式出现的?答:2、阅读短文,按要求填写下表。内容时间概括我对世界的认识我对世界的感情小时候童年(渐渐长大)少年(等到上学)看山老爹⑴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⑵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⑶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⑷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⑸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⑹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5⑺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⑻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⑼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⑽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⒀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⑴揣.着()⑵贫(jí)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⑴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⑵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3.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暗线索是,其中插叙了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昙花终于怒放6①我爱昙花。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
本文标题: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0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