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图时间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作家)主要主张(诗风)影响清遗民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主性情”、反模拟、“文须有益于天下”诗坛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诗人的作品。遗民诗人达到四百多人,诗歌近三千多首。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归庄等。这些诗人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包含着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着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他们的诗作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和公安、竟陵诗黄宗羲《山居杂咏》重情:“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重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重学:推崇宋诗王夫之《杂诗四首》关于势的文学理论,王夫之认为“势”标志着言内和言外之意,情语和景语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它逐情而起,却在诗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代诗人屈大均《翁山诗外》《翁山诗略》屈大均诗以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形成词语璀璨瑰丽、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独特风范,将文采美、性感美与理性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文采美发自情感美,而情感美又遵循着理性美,这种完美的结合,使得他的诗文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吴嘉纪《陋轩诗集》他终日把卷苦吟,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他的诗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和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初侍清诗人钱谦益《牧斋诗抄》、《有学集》、《初学集》性情:“情真”、“情至”世运:时代精神学养:转益多师,兼采唐宋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但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貌;他本以“清流”自居,却而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但他在学界文坛的宗主地位,未因此而动摇。吴伟业《圆圆曲》梅村体(指吴伟业在继承初唐四杰七言乐府的格律和元白长庆体叙事体制基础上变化创新而成的长篇七言歌行)。作为一个诗人,文化人,吴伟业的成就足垂千古;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传承中,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虽然进入官场,但并不是一个政治家,面对改朝换代的激烈政治动荡,他困惑、犹豫、畏缩,惠得患失直至失足失节,却又以此后数十年的生命作了真诚的自省与忏悔。”国朝宋琬《九哀歌》、《壬寅除夕作》、《狱中八咏》、《土炕成》、《苦其思深,共识宏,其虑远,其情长,其气清以厚,其调隽以永,其格严以老,其言确而文则追踪两汉,赋则媲美三都,诗兼庾鲍李杜之长,词檀秦柳苏黄之胜,四海之内,五十多年来无不知荔裳先生之为人者。——张重启《未刻期诗人井水》、《煮枕行》、《苦雨叹》质。——金之俊《安雅堂集》序;安雅堂集序》;朱彝尊《曝书亭集》他的诗有学者气,重才藻,求典雅,缺乏初盛唐诗歌激荡奔放的气概。朱彝尊与王士禛同时驰名诗坛,当时有“南朱北王”之称。王士禛《秋柳四首》神韵说(诗歌应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味)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作品清丽华赡,中年后转为清淡苍劲。散文、填词也很出色。擅长各体,尤工七律。王士祯以诗文为一代宗师,与朱彝尊齐名,时称“朱王”。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清沈德潜《吴山怀古》《月夜渡江》格调说(格调本意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诗歌的风格上,沈德潜把“温柔敦沈德潜的诗现存2300多首,有很多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之作。《制府来》、《晓经平江路》、《后凿冰行》等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代中期厚”的原则和“蕴藉”的艺术表现混为一谈,主张中正平和、委婉含蓄而反对发露。翁方纲《望罗浮》《韩庄闸二首》肌理说(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翁方纲作诗共2800余首,主要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的“学问诗”。这类诗多七言古诗,诗前有序或题注,这种序、注本身也是经史或金石的考据勘研文字。其诗几乎可以作为学术文章来读,往往写得佶屈聱牙,毫无诗味。如《成化七年二铜爵歌》等即是。袁枚《杂兴诗》“性灵”说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袁枚“性灵”之主张。虽法度稍欠,然才情横溢,亦为佳构。龚《龚自珍全集》《己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作为古文大家,龚自珍更为有名。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清代自珍亥杂诗》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宋诗派与同光体宋诗派郑珍《下滩》何绍基创作倾向是“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宋诗派学古并不主张机械地拟古,他们也吸收了宋人学唐而“力破余地”的艺术创造精神,追求诗歌的独创性。成就较为突出的郑珍以刻炼之笔出以平易面目,确有独自风格。不过由于他们缺乏新思想,又或为达官贵人,或为贫寒学者,生活面狭窄,尽管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曾在他们的诗歌中激起一点回响,但总体说来,诗歌的现实内容是较为贫乏的。宋诗派至光绪年间衍为“同光体”。后期同光体陈三立、陈衍、郑孝胥、陈宝琛、沈曾植、袁昶、沈瑜庆、林旭同光体主要学宋的诗风,所以能在清末泛滥起来,原因是清代神韵、性灵、格调等。到道光以后,已经极敝。所以同光体易于转移人们的耳目。而这一派诗人的自我标榜与广泛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关键人物是陈衍。他在清亡后发表《石遗室诗话》,选《近代诗钞》,更有不少朋友和学生奔走其门,同光体因此风靡一时。诗界革命与新体诗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诗集》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清诗简论课程作业清诗发展脉络表班级:140901班学号:14090101138姓名:朱春燕
本文标题:清代诗歌发展脉络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1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