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什么是健康心理学1.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2.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心理问题3.健康心理学:一个工作的定义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之后治疗疾病,在这点上,心理学与医学和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与医学不同的是:医学研究的是特异性疾病,而心理学则关注于广义的行为而不是特异性疾病和健康问题。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在于改变一些与慢性疾病有关的行为,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外,心理学家还运用一定手段和技术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提高医疗服务、帮助病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抗疾病。二、心理健康1.概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看。在横向上看,心理健康是一种既自我快乐又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两者相统一。两者相统一的结果有着纵向上的不同层次: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二良好的适应状态,即感到精神愉快,能有效地对付各种心理压力;其三是高心理效能的理想状态,即人们在智力、道德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潜能。2.身心关系:①身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形具而神生”(荀子)“形朽而神亡”(王充)“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范缜)②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无形则神无以为生”,而“无神则形不可活”(张景岳)。“调形先调神”,“形神兼养,以神卫形”3.标准:(1)理论上的标准①统计学的标准②偏离理想的状态③文化的标准(2)实践的标准①主观痛苦感②功能丧失4.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状态:①心理疾病不等于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虽然有关,但不能简单判断二者的关系。(1)有些心理疾病有道德属性(2)有些心理疾病与道德自律程度有关(3)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利于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②心理问题是常见的现象③是可以预防的④是可以治疗的,尽管康复是缓慢的。⑤并非是令人羞耻的⑥其实质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2-⑦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成长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基本上可随成长而康复)三、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颜色、地理条件、拥挤。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噪音、空气污染(一氧化碳、粉尘和烟雾)四、婚姻、家庭、爱情1.磨合期产生问题的原因:1、个性、习惯、行为、观念的差异2、性别差异造成沟通不畅(1)正确认识给予(2)面对压力的不同处理方式(3)表达感受的不同方式磨合期夫妻关系调适1、理解磨合期的磨擦是正常现象。降低对婚姻的期望值,从现实的角度面对婚姻中出现的问题。2、要以积极的心态走出婚姻幻想化的误区3、理解和关心对方4、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5、包容对方的差异,宽容对方的缺点2.角色的冲突外部原因:事业挫折、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钱财糟灾都会产生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得到“转移性发泄”,家是最安全的宣泄场所,配偶是最安全的宣泄对象。内部原因:性别、文化、性格、价值观、家庭背景等差异矛盾,这就需要调适,内因吵架的核心问题是沟通不畅,在不断的争吵与和解,斗争与妥协中,才能达到夫妻之间的某种默契。3.婚姻中需要处理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4.婚姻危机和离婚出现的问题及调适1、婚姻危机及调适婚姻危机是指婚姻关系中较为严重的存在着的问题,或夫妻因为一些原因发生了根本的冲突,致使婚姻走到崩溃的边缘,面临着是否要离婚的选择。当出现婚姻危机时,夫妻可作出如下冷静的选择:第一,平心静气的沟通;第二,出现危机时,尽可能不要把孩子或其他人夹在中间,多从自身的问题上找原因,尽量不伤及孩子和他人的自尊和感情;第三,请亲朋好友帮助做疏导工作;第四,寻求专业机构帮助。2、离婚后夫妻双方心态的调适(1)离婚后容易出现的心理失调①内心处于孤独和无目的的游离状态②离群索居回避社交-3-③内心冲突④心身障碍(2)离婚后的心理调适帮助孩子度过“阵痛期”接纳。接纳离婚的现实。建立有关离婚的合理理念,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与伴侣之间的关系。注意家庭的开放性3、再婚的问题及调适(1)与前夫或前妻的关系对新的婚姻的影响比较防御应对:首先是应面对再婚的现实,活在当下;其次,增加对再婚家庭的情感投入;最后,通过环境布置强化新的夫妻关系(2)再婚择偶前的心理障碍①对异性的怀疑和否定。②再婚择偶过于求全。③守候观望。④过分考虑孩子的可能影响和孩子对自己再婚的看法(3)再婚择偶前的心理调适①克服对异性的偏见。②对再婚家庭不要期望太高。③积极进行正当的异性交往。④不要让孩子成为择偶的障碍。(4)再婚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①自卑②旧景再现③对比联想④对子女的负疚感⑤与继子女难以产生心理相容(5)再婚后的心理调适①消除错误认知重新建立自信②面对现实切勿比较前后两个配偶的优劣③摆正子女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④消除与继子女的心理隔阂5.家庭问题调适(一)家庭应激与应对策略1、家庭应激的含义定义:影响家庭单元的生活事件或变迁,这种事件是改变家庭社会系统的潜力。家庭成员对家庭应激的反应取决于家庭成员对事件的解释、赋予事件的意义和对威胁严重性的认识。2、家庭应激源应激源:指引起应激的外在压力或条件,主要包括:突然丧失经济收入来源、亲人的亡故家庭成员长期重病在床或住院、主要家庭关系出现矛盾冲突和危机、家庭成员的分离一是夫妻离婚,在离婚事件中孩子比大人更难以正确面对。二是家庭成员离家出走或因工作-4-原因离开家,或因结婚另立门户。3、家庭应激的应对策略家庭成员的自我心理调适适当宣泄:冷静地审视家庭负性事件的发生对负性事件做合理化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对不利因素作出合乎自我需要的解释,进而减轻挫折感和压力感。尽可能保持自我生活的安宁和健康家庭资源的集聚与利用家庭资源是个体成员所拥有的个人资源的结合体。家庭应激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四种个人资源:经济地位或经济适宜度:经济承受能力健康状况:身体承受能力心理资源:心理素质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的评价启动家庭之外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家庭度过难关(二)不同结构的家庭易出现问题及调适1核心家庭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优点:家庭关系简单,成员少,易于感情沟通,家务负担相对较轻,父母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上。缺点: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家中孩子心理负担2主干家庭父母与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三世同堂。缺点:家庭关系复杂。婆媳关系;隔代亲,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小两口的关系。3空巢家庭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空巢家庭的问题经济方面生活方面精神方面(三)单亲家庭的问题及其调适1、离婚时的建议: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要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2、单亲家庭教育中的误区: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3、缺损家庭的教育策略给儿童充分的爱抚。-5-满足儿童必须的物质要求。引导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鼓励儿童积极成才五、文化1.概念: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来说就是包括全部的认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E·B·泰勒,1871)。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化,文化就是行为模式、一个认知体系、一种无意识地结构。2.类型:智能文化(科学知识)、规范文化(教育、制度、法律、风俗)、思想文化(意识、观念、信仰、宗教)3.对心理的影响:1、文化是人们的认知背景2、文化是人们的行为依据3、文化是人们的情感家园六、睡眠1.阶段:正常睡眠分为两个时相: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由一个慢波睡眠和一个快波睡眠组成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历时约90分钟。人们每晚的睡眠通常经历4-6个睡眠周期。慢波睡眠:慢波睡眠由浅至深可分为四期(S1-S4期),第一、二期称为浅睡期,第三四期称为深睡期,深睡期对恢复精神和体力具有重要价值。在整个慢波睡眠中,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胃肠活动增加,全身肌肉松弛,但没有张力和活动。快波睡眠:身体表面继续放松,而内部机能开始活跃,呼吸加快、体温和心率明显上升、脑电波由慢波转为快波。新陈代谢活动增加组织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质的补充器官系统的正常发育,并为第二天积蓄力量。典型睡眠节律按以下程序进行:觉醒S1S2S3S4S3S2第一次快波睡眠S2S3S4S3S2第二次快波睡眠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伴随着眼球的快速运动。在这一阶段被唤醒,就会出现易激动、烦躁等心理扰乱。人在入睡后,首先步入的是慢波睡眠,持续8—120分钟左右;然后进入快波睡眠,维持20—30分钟左右;此后又回到慢波睡眠中。整个睡眠中如此反复转化约4—5次。越接近觉醒,慢波睡眠越相对缩短,快波睡眠则越相对延长。2.睡眠障碍分类: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七、应激1.应激:应激是个体对那些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理的反应和主观反映。应激源:引发人们产生应激反应的日常生活事件和环境刺激,是应激反应的前提条件。按事件的属性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2.应激的有关理论(一)塞里:一般适应综合症模型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于1956年最早提出“应激”的概念,他认为:应激是有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侵袭时所发生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反应。(二)认知心理应激理论(拉扎勒)应激是以认知评价为核心的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也就是说应激是一个人的评价过程的结果。3.应激源既可能来自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也可能来自内部环境如心理冲突、躯体疾病等等。应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而认知评价在应-6-激的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八、物质滥用1.物质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诊断标准:一年之中至少发生以下三种情形耐受性增加出现戒断症状,或为阻止戒断症状继续服用该物质长时间过量使用物质想控制使用却常失败花费大量时间参与获得、使用物质或从它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因服用药物减少活动知道危害性坚持使用物质滥用:是一种对物质使用的不良适应方式,它会导致临床明显的损害和痛苦,并会在长时间持续或间断复发。滥用强调的是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诊断标准:年之中至少发生以下四种情形中一种,并导致严重损害或痛苦。反复使用导致不能正常生活经常在有可能对身体产生危险的情况下使用因使用此物质产生法律上的问题不顾使用结果危害性而坚持使用2.物质依赖的危害一、躯体方面1、急性中毒2、其他躯体损害3、戒断综合症二、心理方面人格改变记忆及智能障碍其他心理障碍三、社会功能影响社会稳定增加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负担3.物质滥用的理论一、生物学解释对奖赏的最高体验(欣快、舒服)二、心理学理论(一)行为学习理论条件反射理论简单学习理论内驱力理论同伴群体学习理论(二)精神分析理论三、社会学解释失范论分化联系论-7-犯罪亚文化论四、家庭理论Stanton等认为以下几个因素与家庭成员出现物质滥用有关:移民或丧失对分离的恐惧家庭关系家庭结构4.物质滥用的表现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耐受性饮酒行为失控各种躯体并发症(烟草滥用)典型的戒断症状:☆客观体征:如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鸡皮疙瘩、喷嚏、发热、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失眠等☆主观症状:如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无力、疲乏、发冷、渴求药物等。(药物滥用)5.网络成瘾的特点①突显性:网络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控制,上网成为其主要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强烈的渴望。②情绪改变:如果停止,使
本文标题:健康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2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