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献综述——《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一、作者生平老舍,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在《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中提到他的生平主要见于《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辑组编辑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第一辑(徐州师范学院,80年);吴重阳,陶立瑶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80年12月);[波]日比格涅夫·斯乌普什基等著,尹慧珉译的《老舍传记资料及其作品简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80年3辑282页);此外还有王惠云和苏庆昌所著《老舍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从是国内第一部老舍评传,对老舍生平研究有着开拓之功。胡契青和舒乙所著《散记老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版),有传有评,有忆有论,材料丰富,形式生动。舒济的《老舍年谱简编(《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2期),是老舍年谱中较为简明准确的一本。另有孟广来等所编的《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和曾广灿、吴怀斌所编的《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是老舍研究较为完整、系统的资料汇集。二、作品整理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三、研究情况《四世同堂》是老舍抗战时期重要的长篇史诗小说,也是老舍本人非常满意的一部作品。小说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共约100万字,创作周期从1944年直到1948年,历时近五年时间,其中小说的第一、二部《惶惑》,《偷生》写于重庆北培,而第三部《饥荒》则是老舍于1946年赴美讲学后在美国纽约完成的。不同于前期的抗战文学,小说并没有选取正面视角表现某一具体的战争场面,而是以宏大开阔的历史视野,选取以北平一个不起眼的小羊圈胡同为透视点,以胡同里四世同堂的祁家为描写对象,同时还兼顾十来户近邻,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战争不幸来表现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屈辱和伤痛,以此展现北平市民身上的保守苟安等性格特点,以及人们如何在战争中逐渐克服固有的人性弱点,逐渐觉醒的过程。从1945年《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在《扫荡报》上连载时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评论。其中堵述初的《读<四世同堂>―第一部上半本<惶惑>》(《人民世纪》1946年4月第6期)对老舍这部新作“对于北平风物描写的精致”、“对于北平文化的看法”以及对于当时北平市民社会典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了评论。最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是《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形象的思想意义,宗鲁在《评<偷生>》①一文中对祁瑞宣的论析较有代表性:“在主题的思想内容上考察起来,那主人公祁瑞宣在伦理的家庭责任观念,和革命的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由之而起的惶惑以及腼腆偷生的苦闷等等,在革命形势从民族革命推展到民主革命为主要任务的现阶段,那种祁瑞宣式的人物底思想性格,仍不失为中国目前思想战线上的一个主要对象”。老舍作品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老舍本人“非常满意”的《四世同堂》这部作品在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等多方面都在中国的抗战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作品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结构的耳目一新,再加上老舍独特的语言魅力,小说在出版之初就引起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80年代以来的对《四世同堂》的研究成果:1.从文化角度考查小说的文化内涵和作品蕴含的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如《空间烛照下的家族伦理——以四世同堂中的祁家四合院为例》、《审视中的北京文化——重读四世同堂》等2.对《四世同堂》中不同类型人物形象的研究:如女性形象,国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等等.如孙颖的《从〈四世同堂〉的女性形象看老舍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以《四世同堂》中的女性形象为范本,探讨了老舍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对韵梅等一类贤妻良母型妇女与大赤包等一类家庭恶毒型妇女形象的态度,折射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对胖菊、招第等摩登女性的嘲讽,表现出老舍对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怀疑与排拒;而对日本老太太的描写则反映出老舍文化选择的开放性与世界性。马晓冬的《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以〈四世同堂〉为中心》,分析了作品中英国人富善先生,从不同角度引发了对“自我”的反思;进而指出老舍赋予英国人富善形象的情感认同以及对其缺陷的分析,不仅使富善在老舍笔下的英国人中具有了独特性,并透射出老舍对殖民主义的警惕以及对异国文化的反思态度。3.多角度的文本分析。如魏梓轩的《抗战时期老舍小说研究》,就是对抗战时期的老舍文学作品进行了全景式的宏观分析,其屮对《四世同堂》的分析则更多地集中强调老舍在“国家至上”意识的感召下的文本写作;'夏玉萍的《战争激流与人性之舟: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则更多地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战争下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人性转变过程;而刘红涛的《文本的旅行及其分析一从〈四世同堂〉到〈theyellowstorm〉(黄色风暴)》则侧重对中英两个版本的不同比较,分析两个文本的差异等。此外,还有的研究者对《四世同堂》中创作、翻译等情况的进行了概述。胡絮青、舒乙的《破镜重圆——记〈四世同堂〉结尾的丢失和英文缩写本的复译》以及史承钧《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国民政府抗战》,文章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的爱国精祌,分析了他的《四世同堂》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对全民抗战尤其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表现,也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四世同堂》未能出版以及老舍因此不愿出文集的原因,并指出了新时期出版的《四世同堂》鲜为人知的被删改的情况。通过上述综述,可以发现,对老舍《四世同堂》的研究,既有不少灼见,虽然一些论题重复,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研究。而且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从新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尝试发现一些小说中可能长期被遮蔽的问题。相信对《四世同堂》的研究会越来越出色的。《四世同堂》是一部“写人的杰作”,其中塑造了不少经典的形象,有令人称颂的,自然也有令人唾弃的。人们总是把目光放置在那些盯着“神圣”光环的人物上,却经常忽略那些反面人物。其中,汉奸祁瑞丰就是被忽略之一。现有论文《战争激流下的人性图像——试析四世同堂中的小丑祁瑞丰》将对其进行详细论述。查阅文献:[1]王继祥主编.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M].东北师大图书馆,1988年04月.[2]尚礼刘勇卷主编.现代文学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1.[3]于川.论《四世同堂》中“家”的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3.
本文标题: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5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