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矛盾”之于现实的魅力——《矛盾论》读书笔记《矛盾论》是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哲学著作,毛泽东同志在这本书中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哲学素养以及他个人对于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理解。我最先接触《矛盾论》还是在高中的政治课上,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起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同一性、斗争性等知识时,我还完全无法理解。尽管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矛盾的存在具有绝对性,但我在此前的十几年中,没有花过哪怕一秒的时间去思索这个遥远但又真实的问题。如今在赏读了《矛盾论》之后,缭绕在我心头的那一团团迷云,似乎又消散了不少。“矛盾”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矛盾”,我们一直以来最常指的矛盾,是我们与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的意见不合、小摩擦等等,这种矛盾更加具体,我们甚至可以将其具化为某一件事。但在唯物辩证法中所指的“矛盾”却要更加抽象,包含的事物也更加广泛。但《矛盾论》所指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这段话中了解到,“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也是唯物辩证法中想要告诉我们的,“矛盾”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就像时间那样,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就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它的存在早于大爆炸。我们只是将其从万千的规律中抽象了出来,以人类的视角进行了解读。“矛盾”不仅仅以它合乎逻辑的对世界的理性解释而立足于思想之林,同时,还依靠着它理性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强大魅力,这种魅力对于在现实世界中求索的我们,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矛盾”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解释这个世界的道路。最基本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临着对主要矛盾以及次要矛盾的辨别和筛选。千千万万的选择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走向,而诸多选择的利弊,事务的重要程度都需要我们去斟酌,去判断。每件事情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有着不同的重要程度,因此在A同学那儿是主要矛盾,可能在B同学那里就会变成次要矛盾。事物本身为主要和次要并不是一定的,它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而这个前提条件无疑是关键的,也是我们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能体会到其重要性的。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学校里、试卷上接受了关于“前提条件”的启蒙。每道题的成功解答都离不开对于前提条件的正确把握,而那些常常做错题目的孩子,经常会说自己是因为2没有看清题目,这种说法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于自己忽略了前提条件的掩饰。前提条件决定了事物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特性,这就是“矛盾”的神奇之处,在“矛盾”的话语体系下,任何变化、任何新事物的诞生、任何旧事物的毁灭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这也是“矛盾”之于现实的魅力所在,它能告诉我们前路在何方,同时又提醒我们如何顺利地走过这条路。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的初衷,是为了矫正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他在文中针对矛盾的不同特点进行阐释,期间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在解释矛盾的普遍性时,他列举了存在于各个领域内的矛盾,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战争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是构成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战争中的战胜方与失利方这样一对对概念的存在,就证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彼此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相互不同但又密不可分。而在解释矛盾的特殊性时,毛泽东同志仍然以这几组概念为例,说明它们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这种用相同的例子说明矛盾的不同特性的方法,提高了我从不同角度丈量同一事物的能力,我能从矛盾的普遍性的观点出发发现事物之中蕴含的普遍规律,也能够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认识到万事万物各自的特点。这也是“矛盾”之于现实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解释世界的道路,更为我们擦亮了观察世界的双眼,让我们不仅能把握普遍规律,还能“对于具体的事物具体分析”,不至于走向机械唯物论的错路。《矛盾论》中还着重介绍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时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我们可以知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的,矛盾的诸方面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反而是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相互转化的。如历史上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两者所处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从合作到竞争,再到合作,最终又走向竞争。它们既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又是不断进行抗争的矛盾体,这种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特性会占据主流。在斗争性的讨论之中,怎样进行斗争无疑是读者、哲人最愿意思考的话题。对此,毛泽东同志的回答是“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他还说过“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3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诚然,矛盾斗争有多种形式。这也是“矛盾”之于现实的魅力所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网络空间的扩张,生存空间的压缩,使得矛盾的斗争性更加突出。网络暴力的产生,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之下的爆发等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矛盾斗争正在不断的以对抗的形式体现,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矛盾论》中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对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网络暴力之下的制裁者与被制裁者,没有一方得到了心灵上真正的解脱,一时的情绪宣泄,没有带走我们方寸前的忧虑;情绪爆发之下的个体,真正放下了矛盾本身吗?获得的恐怕也只是爆发之后内心的空虚。可能正如《矛盾论》中所讲,正是由于“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人们才忽视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面对社会或个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我们仍要坚持认清矛盾的不同性质,据此来确定斗争形式。对抗是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矛盾论》是一本常读常新的著作,它所给予我们的思索永远没有止境。它的魅力,之于现实,能够改变社会风气;之于我们,则能武装我们的头脑,促使我们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向前进步。
本文标题:《矛盾论》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7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