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年)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至今)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间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四、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初三语文教师年终工作实践总结(一)光阴荏苒,在我们不断慨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九年级的教学工作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经过上学期的工作,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技能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但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本学期打算针对上学期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解决与改进。并且认真全面地作好复习工作。本学期面临招考试,学生老师的压力都很大,我担任九年级(2)(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为了在今年的招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我有意识地在教学工作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一、及时调动初三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本学期注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努力提高学生成绩。但感觉语文成绩并不乐观,今后还需要加大教学力度。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然掌握着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内容:一化三改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①内容(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变革生产关系)②特点:③实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半殖半封社会1840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的含义: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主要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3、历史意义:①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四)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农民农业合作社手工业者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2、成就: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小农经济已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材料一黑龙江孙吴县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数据:1956年1月,对全县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镇内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铁木社(34人)、被服社(11人)、工艺社(11人)、皮革社(6人)、调味社(7人)、食品社(9人);另有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村工匠6人,计84人。占全县手工业工人总数的97.7%。小手工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材料二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行业公私合营,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材料三公有制经济其它经济成分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经济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图一图二(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5)综合上述材料,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四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二)中共八大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2、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内容:4、意义:⑴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三)“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原因:⑴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对国情和经济规律认识不足;⑵革命战争年代习惯做法的影响⑶骄傲自满,夸大主观意志,急于求成,好大喜功;⑷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破坏了集体领导。总之,是“左”倾错误不断发展的恶果。2、实质问题:“大跃进”是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但不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人民公社化是将原有的农业合作社由“小社”变为“大社”(人民公社),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3、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三年困难。4、教训: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二)中共八大(1956年)(三)“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四)“八字”方针(1960年)成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什么?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五)成就:中国先后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通了火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一)破坏及影响:1、直接损失5000亿元;2、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3、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二)整顿: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成就:(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年,八字方针的提出使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4)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5)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失误:(1)1958年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三年经济困难。(2)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简述1956年——1976年期间,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归纳:(一)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二)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三)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四)要抓住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四、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1966年)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背景“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进行(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1960年冬,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实施主要成就破坏成就小结:50-70年代经验与教训【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特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二)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政治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三)意义伟大转折:“1决3转2新”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③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过程:①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③1980年中央:承认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④1983年全国:全国农村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层意思,一是土地这一农业
本文标题: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课件-(共44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0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