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二期课改劳技教育的变化: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一、如何认识《劳动技术》课程的存在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可以说,认为没有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为完美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的观点,已成为国际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见识。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十六世纪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全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以后的几百年内,中国的科技一直停止不前,少有什么重大的发明。是什么导致十六世纪后中国科技的落后呢?“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封建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基于动手的技术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深刻、迅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技术教育已经从原来从属于科学教育或劳动教育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并被看作是与科学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课程门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会生存》(1972年)中指出:“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同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推进了技术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技术文化体系的成熟。二、技术教育与个人生存和终身发展有何关系?现今世界有许多事实证明,拥有丰富的技术知识,较高的技术能力是人们适应社会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发展对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现在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日益更新的人。另一方面,在技术发展高度的社会,知识积累、信息传递、技术创新,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越来越快。这都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应变、竞争意识的能力,才能去面对生存、求职、发展中的种种变化。只有那些技术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的能力,才更有发展的机会和宽广的前途,才更有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足并获胜的可能。可以说,受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而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和劳动者都要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和适应技术不断更新的能力。所以,当今社会中,技术素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它可以让所有拥有它的人从中获益,包括那些可能不会进入技术职业领域的人。这也就是说,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其基本目标的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然而,技术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两次简单的短期培训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小学即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技术教育。将技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是当今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三、如何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回顾二十多年来上海劳动技术教育走过的路,确实极不平坦。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在市、区(县)《劳动技术》课程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努力下,劳动技术教育建立起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各区(县)建立了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不少学校建立了劳动技术教育专用教室,为《劳动技术》课程开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劳动技术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地发展,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设平台,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和综合知识应用作了应有贡献。然而也不引否认,目前上海的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这除了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使该课程未得到应有的、普遍的、足够的重视而外,《劳动技术》课程本身未能很好地体现技术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即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在课程的功能与定位上,一直存在着对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基础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等问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偏颇与混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安排上,过于注重机械、单一的技能训练,过于偏重制作过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作品,而忽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忽视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注重单纯的技能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偏重单一“再现式”的“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以至于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区(县)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态。有不少教师、家长、学生把去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上课叫做“学工”。于是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劳动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做某项技能的工人。而现在的家长个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白领”、“金领”,因此,他们反对让学生接受劳动技术学习,甚至觉得,《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会占用学生其他课程学习时间,影响学生成绩,影响升学。《劳动技术》课程在不少学校也被当作一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开设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中小学,曾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属性,改组了学术性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追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劳动技术》课程面临再一次改造。新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是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而来的,既有对原有课程优秀方面的继承,也有针对原有课程不足的改进,当然也有对社会及科技发展对本学科提出的新要求的主动回应,更关注了教学实践本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过去过分地限于具体项目、具体技能的训练代替技术学习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劳动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进而确立了《劳动技术》课程的特征: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在亲身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树德、增智、强体、益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尤其要强调的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把多门学科知识整合起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技术学习的关键是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绝大多数是综合性问题,如果只从单一学科角度来认识,会局限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认识问题缺乏深度,或者片面。而从不同学科、多方面因素综合来认识问题,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全面、深入地解决认识问题,实现把某门课程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进一步整合,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劳动技术》课程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要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1.《劳动技术》课程以实际技术项目为载体,注重技术活动全过程的课程内容设计(1)以技术活动项目为载体。《劳动技术》课程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的形式,来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例如,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中,建议学生改制一件常用文具或生日礼品的包装,或书签的设计与制作等。又如,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烹饪”中突出创意和个性的技术活动,让学生用同一种原料制成不同菜肴,展示自己创造潜能。再如,高中《劳动技术》课程中有的以简易电梯设计、制作、调试、改进学习有关技术知识和技能等。(2)重技术活动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参与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实践,即从调研确定需求开始,设计方案、制作、评价,到应用的全过程。例如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主题包括:设计的产生(含通过调查发现需求、构思方案等)、设计的表达、材料的选择、材料加工、组装与调试、使用、对作品的反思性评价与改进等。(3)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接近学生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实际,选择具有通性、通法和通则的基础技术和有关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4)正确处理传统的技术和现代技术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发挥优秀的传统教学载体的积极作用,又要依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把现代技术充实到教材中去。当今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技术社会的需要,是《劳动技术》课程内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高中基础型课程的设计部分除学习设计一般过程外,引入了应用计算机进行实体设计,控制部分除学习常用声、光、电、热、磁等简单电子控制系统外,引入用单片机设计、制作自动控制作品等。2.《劳动技术》课程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抓手,完善课程实施(1)《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以实践、体验、探究学习为基点,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启发,结合技术的设计→操作→评价(反思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可迁移的劳动技术要素,培养学生用劳动技术要素去把握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3)《劳动技术》课程要注重发展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学期考核测试,还可采用作品展示、交流表现、心得体会、专题活动、自我评估、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本人,评价者还包括教师、家长、其他有关人员和社会有关部门,实现多元化发展性评价。(4)稳步改善《劳动技术》课程保障措施。要加强课时管理,严禁随意挪用《劳动技术》课程的课时;要重视对《劳动技术》课程师资的专业化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由专职教师和稳定的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要为提高《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专用教室和必要的装备,并且努力提高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区(县)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的基地和窗口作用导言(一)、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
本文标题: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1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