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08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35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湮.(yān)没恫.吓(dòng)卓.(zhuó)有成效纵横捭.(bǎi)阖B.玉砌.(qì)孝悌.(tì)命途多舛.(chuǎn)涸.(hé)辙之鲋C.偌.(ruò)大汗涔涔.(cén)方兴未艾(ài)余勇可贾.(gǔ)D.炽热(chì)筵.(yàn)席东隅.已逝(yú)云销雨霁.(j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李经理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许多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金点子”。B.美国旧金山华人于26日举行抗议集会,要求CNN真诚地向中国人民道歉,并开除大放厥词....的CNN节目主持人卡弗蒂。C.汶川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非常惨重的损失,而堰塞湖的形成又对灾区人民产生了新的威胁,真是祸起萧墙....。D.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B.发生在南京市北京东路的抢劫案,5天之后,两名犯罪嫌疑人在山东落网,破案如此神速,让百姓对江苏警方的能力刮目相看。C.当上级让我们承担“祥云”火炬在南京传递时安全保卫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幸福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D.近日,甘肃省陇南市公安部门果断地对当地在抗震救灾物资发放过程中出现的无理取闹、哄抢物资,甚至殴打乡镇、村、社干部的现象,采取了拘留措施。4.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3分)明年起,江苏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少年儿童、残疾人、低保户、无退休金和无收入老年人等,将统一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现在的城镇企事业单位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职工一样实现刷卡看病。记者昨天从省和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明年13个市将全面推广苏州、泰州等五个试点城市的做法,通过政府出大头、个人摊小头的费用分担方式,建立“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测算,江苏明年会有10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将城镇全民医保又推进了一大步。答:5.南京市某校高一年级文学爱好者组织了一个文学社,特向同学们征求社名。请你为他们拟一个社名,并模仿示例附一段说明性文字,讲清理由。(不超过35字)(6分)示例:社名“一格”理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的观点、文字别具一格。你所拟的文学社名:____你的理由: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3分)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小时候所偷看到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两句话和课文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⑴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鉴赏(8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4)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5),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一座村庄的消失杨小波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②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③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④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座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⑦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⑧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12.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4分)13.“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4分)14.文题为“一个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并请结合全文,谈谈村庄消失的原因。(6分)15.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进行评价。(6分)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六、现代文阅题: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红楼》景语李书磊《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红楼》的原因,事实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
本文标题:2008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3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7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