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布吉高中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9月语文月考试题
布吉高中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9月语文月考试题试卷类型A出题人:审题人:说明:本试题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第I卷和第II卷钧答在答题卷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卷。第I卷(选择题,共54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鲰.(zōu)生祚.(zuò)薄老躄.(bì)盖音谬.(miào)也B.玉玦.(jué)险衅.(xìn)鬲.(gé)曩.(nǎng)者C.飨.(xiǎng)士卒终鲜.(xiǎn)兄弟击柝.(tuò)庐冢.(zhǒng)D.彘.(zì)肩陨.(yǔn)首焦令谌.(chén)咎.(liǔ)其欲出者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劳苦功高宠命优渥深思慎取披维B.勋塞天地皇天厚土人为刀俎窈然C.猥以微贱矜悯愚诚日溥西山愠色D.秋毫无犯诏书切峻臧获婢妾盘桓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沛公军.霸上驻扎②为击破沛公军.军营③夙婴.疾病缠绕④犹蒙矜.育自尊、自夸⑤尚书固负若属..耶?你们⑥朱泚幸.致货币倘若⑦其文漫灭..模糊、磨灭⑧非常之观.观点⑨阙然..久不报(时间)隔了很久⑩奉卮.酒为寿酒器A.①③④⑧⑨B.①③⑥⑨⑩C.③⑤⑦⑧⑩D.②④⑤⑥⑧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死且.不避不出,火且.尽B.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未尝以.色待物C.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D.不如因.善遇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组是()A.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茕茕独立,形影相吊.........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而听细说..C.九岁不行..,零丁孤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D.意气勤勤恳恳....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距关,毋内诸侯夙遭闵凶B.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C.秦地可尽王也内无应门五尺之僮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太尉判状,辞甚巽7.下列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手.注善药B.项伯复夜.去C.猥以微贱..D.有泉侧.出8.下列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吏以告泚D.有碑仆道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加点的字相同的一项是()例:项伯杀人,臣活.之A.吾得兄.事之B.乃我困.汝C.火尚足以明.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抒情性为主的散文。B.《陈情表》是写给皇帝司马炎的一篇表文,其作者为李密,唐朝人。C.唐朝的柳宗元写《段太尉逸事状》时,段太尉还健在人间。D.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史学代表作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24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鸿门宴》(节选)司马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B.范增数目..项王数目:多次看C.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D.若.入前为寿若:你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B.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沛公起如.厕C.得复见将军于.此樊哙覆其盾于.地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13.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项羽“优柔寡断”的一项是()A.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项王未有以应,曰:“坐。”1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多次放过杀刘邦的机会,表明他愿意与刘邦冰释前嫌,化敌为友。B.文中樊哙的一番言行,可以表现出他的粗中有细的性格。C.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D.这段文字表现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游褒禅山记》(节选)王安石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解释各不相同的一组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何可胜.道也哉此所谓战胜.于朝庭吾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16.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B.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7.对上面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这一点和韩愈《师说》中开头便言“古之学者必有师”有相似之处。B.文中以景喻物,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D.这两段文字紧相承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8.下列不属于“此予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第II卷(共96分)三、(20分)19.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分)20.阅读下面二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送》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1)《送》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4分)答:(2)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但同中有异,请指出这种离情的不同之处。(2分)答:21.补写出下列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2)乌鸟私情,。,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厥有《国语》。(司马迁《报任安书》)(4)亦欲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四、(10分)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眼睛最值钱林清玄我喜欢假日的时候去逛古董市场,因为会遇上许多古董的行家,偶尔也会遇到自己喜欢的宝物。日子久了以后,认识了一些买古董的摊贩和一些古董的收藏家,我逐渐发现到,买古董的人比卖古董的人还要内行,有许多卖古董的人甚至对古董一无所知,只把它当成一般的货物,买古董的人,眼里只有古董,价钱是不大在乎的;卖古董的人,眼里只有金钱,他们才不在乎古董的价值。例如一个明朝宣德炉,古董商是五千元批到的,他只要一万元就会卖,才不管那香炉的好坏,真正懂宣德炉的人以一万元买到,可能一转手就以五十万元卖出了。有一次,我和一个买古董的人蹲在小摊前看一尊魏晋的铜佛,他突然严肃地对我说:“说真的,我们的眼睛最值钱!”“为什么?”他说:“因为只有眼睛才能辩认真假、判别年代、分出美丑,所以,买古董的人,要先锻炼自己的眼睛,有了好眼睛,就不会受骗上当了。”“我们的眼睛最值钱”这句话讲得真好,别人花十万才能买到的古董,我们花一万就买到了,我们那一次的眼光,价值正是九万。还有什么古董比这个更值钱呢?因此,我们去逛古董商场,是对眼睛的一种学习。我喜欢台湾话把古董商说成是“古物商”,把古董摊子叫做“古物堆”,我们去找古董,正是在古董堆的破铜烂铁中寻找我们失落的那一对值钱的眼睛。生活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在凡俗的生活中追求更永恒的价值,不也是在找回那失落的眼睛吗?只要找到值钱的眼睛,不仅能找到最好的古物,也可进而见及生命的真相了。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去拜在一位师父的门下,希望师父教他认识人生的真相。师父只教他洒扫、泡茶、接待宾客,闲暇的时候就用来静心,并观看这个世界。弟子过几天就问师父:“师父呀!您什么时候才能教我人生的真相呢?”又过了一阵子,弟子更着急了,问师父:“师父呀!您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告诉我人生的真相呢?”师父被问烦了,拿一个石头交给他,对他说:“你拿这个石头到菜市场、玉石市场和钻石市场去估价,只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弟子从市场回来,欣喜若狂地报告师父:“师父呀!在菜市场,有两个人想买这个石头。有一个人出价十元,是要买回去做秤锤,另一个出价二十元,是要买回去做砚台;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五十万元,说这石头看起来非常稀有;在钻石市场,有人开价五千万呢!说这是一块最完美的钻石。”师父说:“没错!这是最完美的钻石,可是只有用钻石的眼睛才能看见它的价值。你每天追着我问:什么才是人生的真相,用菜市场的眼睛、玉石市场的眼睛和钻石市场的眼睛看到的人生真相都是不同的,你到底想用什么样的眼睛来了解人生呢?你要先锻炼的是钻石眼睛,而不是不断的追问呀!”弟子听了,就心开意解地开悟了。我们大部分的人,穷尽一生在奔波追求,希望寻找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物,却很少人了解,我们的眼睛才是最有价值的。有价值的
本文标题:布吉高中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9月语文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9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