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必修3课时训练第5章第2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练习试题
第1页共6页第2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选择题1.(密码改编)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该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C.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D.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解析:题图中缺少分解者,多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是群落,也不是生态系统。对于增长型种群,其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E种群也会随之增大。图中B、C和F属于第二营养级,其能量之和占A种群能量的10%~20%。答案:C2.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羊同化量为()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解析:摄入量包括同化量和粪便量,故羊的同化量为n-36%n=64%n。答案:A3.请预测一段时间内,某食物链a→b→c中,a肯定比b具有()A.更大的个体体积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C.更广阔的生态区域D.更多的个体数解析: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是逐级递减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贮存在有机体内。a为生产者含有的能量最多。答案:B4.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与分解者,而Ⅳ是消费者;题图代表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不可能只有一条食物链;E1是流入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使用。答案:C5.食草动物同化效率低,食肉动物同化效率高,但食肉动物净同化效率却低于食草动物,对以上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食草动物所吃植物中含有难消化的物质,通过消化道排出去的食物残渣多B.食肉动物吃的动物组织营养价值高C.食肉动物捕食时要消耗更多的能量D.食肉动物体内酶的催化效率高解析:食草动物所吃植物中含有难消化的物质,通过消化道排出去的食物残渣多;食肉动物吃的动物组织营养价值高,因而食草动物同化效率低于食肉动物。食肉动物捕食时比食草动物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因而食肉动物净同化效率低于食草动物。与酶的催化效率无关。答案:D第2页共6页6.假若某生态系统有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m1+m2+m3+m4等于a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减少,则a种群数量增加,d种群数量下降C.b种群的个体数量一定比a种群的个体数量少D.d种群中单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不一定比c种群中单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解析:a固定的太阳能多数被呼吸消耗了,因此m1+m2+m3+m4小于a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若c种群数量减少,b种群增加,则a种群数量减少。b种群能量比a种群少,但数量不一定少。d种群能量少于c种群,但单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不一定比c种群中单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答案:D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①是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②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次级消费者自身的生命活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②③+④。答案:B8.假如一个人在代谢过程中,其全部同化量的1/2来自植物,另1/2来自牛肉,并且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均为10%,现有G千克植物通过食物链被摄入人体,最多能使人体体重增加(不计人体细胞呼吸所重新消耗的部分能量)…()A.G/10B.2G/11C.G/55D.G/280解析:题中包含了两个食物链:①植物→牛→人,②植物→人。假设最多使人体增重x,则有x/2的重量是直接吃植物增重的,根据食物链②需要吃植物的量为10·x/2,人有x/2的重量是吃牛肉增重的,根据食物链①需要吃植物的量为100·x/2,根据题意:G=10·x/2+100·x/2,x=G/55。答案:C9.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解析:甲为生产者,a是积累的能量,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去呼吸消耗之后的。若b0.2a,能量流动效率超过20%,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甲种群含能量最多,但甲的一个个体所含总量不一定多。该地域所有生物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只有这四种生物个体之和不能构成群落。答案:B10.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第3页共6页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性和逐级递减。A项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数量较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暴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与能量流动关系不大。C项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项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答案:B11.有生态学家分别对一片玉米田、一片荒地和一个湖泊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定,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J/(cm2·a)玉米田荒地湖泊入射太阳能2043471118872收获的全部有机物25.34.95111.3呼吸7.70.8823.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玉米田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因为玉米田中植物收获的有机物的能量与太阳辐射能比值最高B.玉米田中收获的是玉米,玉米田和荒地如果固定了相等的太阳能,荒地能较多地把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C.玉米田的光能利用率高,和人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D.因为玉米田的光能利用率最高,所以它的营养结构比荒地和湖泊的复杂解析:玉米田属于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要比荒地和湖泊的简单。答案:D12.右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C.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约有10%的能量传给d,另一部分传给fD.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解析:从题图中得出的食物关系为:b→c→d→e,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大量捕杀e,d的天敌减少,d数量会增加,随之种内斗争加剧,数量又会减少。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约有10%的能量传给d,另一部分传给f被分解。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DDT对c类群进行了筛选,不抗DDT的个体被淘汰。答案:D13.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第4页共6页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解析:A项,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由于每个营养级都有未利用的,所以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大于各h产生的CO2量;B项,由于能量逐渐递减,所以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项,k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项,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循环。答案:B二、非选择题14.科学家曾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流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量。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食物链环节ⅠⅡⅢGP和NPGP=55.6×102NP=1.3×102GP=176×103NP=6×103GP=59.3×106NP=49.5×106NP/GP0.020.030.85R54.3×102170×1038.8×106未利用—62.8%99.7%(1)Ⅱ所代表的动物是____________,其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题表中根据总同化量知,Ⅲ是植物、Ⅱ是田鼠、Ⅰ是鼬。(2)由于动物呼吸作用旺盛,散失能量较多,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与植物不同。(3)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76×103÷59.3×106×100%=0.3%,能量传递效率较低,说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较少,有较多的Ⅲ未被Ⅱ利用。答案:(1)田鼠(或初级消费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体温(2)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田鼠呼吸强度相对较高,植物呼吸强度相对较低)(3)0.3%Ⅲ未被Ⅱ利用的能量多15.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未被利用的部分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所利用。(3)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时期。(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大量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第5页共6页(5)若图1表示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都是当做燃料,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_______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解析:(1)题图1中A是空气中的CO2,E是生产者,F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群落是该区域中所有的生物,包括图1中的B、C、D、E、F。(2)在图2中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甲是三级消费者。F是初级消费者,它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和未被利用外,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3)判断丙种群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就看其数量的多少。
本文标题:必修3课时训练第5章第2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0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