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集体主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起源之比较
《西方文明通论》论文中国集体主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起源之比较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历史中,始终有一种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存在着,而且它甚至几乎是中西方所有文化冲突(有时甚至超出了文化冲突的范畴)的源泉,那就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矛盾。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而集体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个人主义,就没有西方文明今天的面貌;没有集体主义,也就没有中国文化今天的面貌。中西的文化差异,最主要的就表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上。那么,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西方文明会孕育出个人主义,而中华文明则会孕育出集体主义?下面就要探讨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的起源的比较。谈到中国文化的起源,毫无疑问儒家学说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孔子的这一学说可以说适应了古代中国的客观实际也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西方文明的起源,则非古希腊智者学派以及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莫属,它们共同使得西方文明有了今天的样子。下面就先从中国儒家学说和西方智者学派及文艺复兴中的不同观点出发来比较中西之间的这一差异。首先,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中,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被看作是集体中的人,人、百姓更多的被看作一个整体对象来研究,并强调这一整体对象对集体的影响及作用。例如,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是“仁”,它要求的是,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体贴,强调只有统治者“为政以德”,才能使“集体中的人”对“整个集体”产生积极的推动力,而并不强调对人作为个体的关注。而在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中,人是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存在的。特别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希腊城邦逐渐兴起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也定下了西方文明个人主义的基调。特别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的那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的“自下而上”的主体作用,被《西方文明通论》论文认为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其次,中西方文化对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着眼点上,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家更多地强调“礼”,即一种严苛的不容侵犯的等级秩序。特别是,“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他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礼”的准则,人们的个人礼仪规范必须按照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来运行。而为了有效地运行这一等级秩序,就必须把百姓、官员甚至还包括国王全部集中起来,作为一个“集体”来严格地遵循这一规范,为“集体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推力。而西方文明则非常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特别是在古希腊破碎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使人性的自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个人不需严格地遵守社会既定的专制秩序,而是自由地从他们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总结出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来“自己遵守自己定的规则”,这也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最后,中西方文化对人性诉求的态度不同。在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用“礼”来规范民众的行为,严重地压制了民众作为“个体的人”的人性诉求,用“愚民”手段、“君权神授”来使整体国民作为一个“集体”自觉地受统治者的支配,每个人都活在国王的“恩赐”中,甚至没有自己的诉求。而西方从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哲学的出现开始,一直到14世纪的文艺复兴,都充斥着对“神”的怀疑,根据自己的诉求来对世界和人生做出解释,创造反应人性作为个体的利益诉求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更将“个人主义”渗入了哲学、宗教及文学艺术。另外,在文化差异的起源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文化对待教育的态度。教育产生文化,教育创造文明,教育甚至主导着一个文明的前进方向。下面就从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在教育上存在的差异性来探究中西文化差异。首先,中西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方式不同。在中国的古代,由于处在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等朝代的教育都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所有学校都由国家来开办,因此,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学在官府”的局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学也兴盛起来,但私学并没有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家《西方文明通论》论文的统治,维护封建秩序,对教育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控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官吏来管理教育。这就使得国家对民众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更加有效。而在古代西方,公学和私学都曾一度非常兴盛,尤其是私学。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或从来无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相对稳定的文教政策来对教育进行管理。学校可以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随性发展,所以各式各样的公学、私学都蓬勃地发展了起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大学学术自由程度,可以说,它来源于“个人主义”,又推动了“个人主义”。其次,在教育的内容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古代中国,学校始终把“忠君臣、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摆在核心地位,教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其他教育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因此,古代中国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够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局面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学校的教育就甚至只限于“四书”、“五经”等狭窄的范围了。后来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创造了隋唐一度的教育兴盛,但是其僵化地强调“集体主义”即封建的、专制的文化灌输没有改变。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比较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是很看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同于中国式的基础教育,西方教育重视能力、情感方面的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重视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活动能力的获得。这些都体现了延续至今的古代西方的个人主义教育。除上述之外,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起源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的差异,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差异对文化的差异产生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对古代的中国来说,农耕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滥觞及主流。在农耕经济中,家庭、土地是最重要的基础,特别是,“男耕女织”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使“家庭”在中国传统经济活动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合作生产,这就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形成,只有人们融合为一个集体,才能共同生产,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西方文明通论》论文而在古代的西方,特别是古希腊城邦,由于平原少,多山地,几乎无法发展农业生产,在这种环境下,遵循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加上城邦的“小国寡民”特点,在商品交换中,个人主义传统便占了上风,每个人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来进行商品交易。而且,在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殖民运动的高峰时期,大量的殖民者脱离家庭,通过地中海到达数以千计的岛屿进行商品贸易,从而造就了他们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也造就了西方文明高度强调的“个人英雄主义”。通过上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及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的来源的比较,我们便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大量的困惑。但是我们无需去评价到底哪一种文化传统才是正确的,西方不应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批评中国所谓侵犯人权、妨碍民主,中国也不应站在自己角度来批评西方自私自利和英雄主义。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有通过更多的交流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共同发展人类文明、造福人类后世。
本文标题:中国集体主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起源之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2449 .html